孟橋
在杭州亞運之后,如何進一步獲得社會主流的認可,已成為中國電競人急需解決的課題。
2003年,電子競技被國家體育總局正式認證為第99個體育項目。很多從業者在那時第一次覺得“電競可能穩了”。
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舉辦了CHINA TOP·國家杯電子競技大賽,這也是官方在中國首次舉辦的電競賽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黨委書記李強甚至還為這項賽事站臺致辭。在那個瞬間,中國的從業者覺得大事可成。
2018年,IG為中國電競大項英雄聯盟拿下了S賽首冠。同年的雅加達亞運會上,中國隊在電子競技表演項目上摘得2金1銀。
雖然這些亞運比賽未在國內轉播,但這些成績足以讓中國電競行業確信,他們的事業已躋身主流。
2023年,杭州亞運會。電子競技首次作為獎牌項目出賽,電競賽事的轉播信號也再次出現在央視。電競亞運正式比賽歷史首金,4金1銀的成績是中國國家隊交出的答卷。
那么這次,真的可以說是大功告成了嗎?一很可惜,這種安逸從不會屬于中國的電競從業者們。二十年的過往早早清楚表明:電子競技在中國或許可以有許多標志性的事件,沒有任何一件一哪怕是剛剛結束的杭州亞運會一值得我們去安逸,值得我們高枕無憂。
杭州亞運會之于中國電競行業的影響,更像是中國電競的一次“成人禮”。在這以后,中國電競將會在更大的舞臺上,接受主流的審視,回應上層的期待。
為什么說中國電競在杭州亞運會后才得以成人
第一個因素,通過杭州亞運這個關鍵性事件,中國電競行業誕生了一系列行業標準化,繼承了社會的邏輯。這些標準,才能讓行業像成年人一樣脫離小圈子,行走社會。
首先,杭州亞運會讓國人深入了解了其中的裁判機制:原來在亞運電競賽場上違規,是會吃到紅黃牌的:在一局五對五的MOBA比賽中,若出現“選手被罰下,且無替補”的情況,那么該代表隊將會面臨以四對五完賽的局面;一場比賽的結果正式生效之前,需要技術官員完成了成績確認、登記和存檔等步驟……
其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完成亞運電競賽事制作標準一這也是我國首個電子競技賽事制作標準。該標準是重要的基礎性規范,填補了我國在電子競技領域賽事制作標準的空白。
還有,賽前我們經歷了首次電競入亞項目測試賽。綜合項目轉場、網絡環境、反作弊、比賽監督、賽事保障、團隊配置、舞臺設計、功能間及動線、基礎硬件設施、反興奮劑測試、安保管理、防疫管理十二個維度,確保賽事運轉如常。從好的方面來看,中國電競行業的標準空白借由亞運會的契機被填補了一部分。挑戰之處則在于國家層面的介入,代表了從今往后電競需要經歷來自主流的審視一這種審視將會更嚴格、更細致,這是中國電競在之前從未經歷過的局面。
要應對這種局面,就意味著中國電競行業對于底層架構的思考重塑。過去二十年電競行業追求的東西,與未來主流所期待的東西,很可能不是一回事。因為國家對于電競行業的期待,絕不是僅僅著眼于其中任何一個聯賽那么簡單。
多數情況下,國家不會從某一名選手、某一俱樂部、某一個聯賽,甚至某個電競項目出發來進行評價。任何電競賽事,甚至電子競技本身都將被看作國家機器的一個組件一這就是登堂入室要做出的第一次心理準備。
上文提到的整體行業標準制定,就是后亞運時代,中國電競承擔責任的第一個姿態。這就意味著,在未來迎接主流審視之前,電競產業內部應該先將自己視作一個整體,制定整體性的標準,然后以整體的面貌去接受社會和主流的評價。
或許有人會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家并未像后亞運時代這樣關注電競行業,行業不是同樣蓬勃?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探討電競行業融入主流的必要性。回顧中國電競發展史,這個年輕行業的根基其實并沒有我們看上去那么結實。
2002年,藍極速的一把火幾乎燒光了中國電競的萌芽;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出對網絡游戲、電子競技節目的禁播令,剛滿一年的節目《電子競技世界》夭折。電競再現央視,已是不久前的2023。
往近了說,有《網絡游戲管理辦法》。雖然只是區區意見稿,卻足以讓相關游戲企業股價大跳水;斗魚CEO入獄,直播行業隨即經受考驗。
二十年來,似乎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讓電競行業風聲鶴唳。這二十年中,我們經歷的每一個令人驕傲的里程碑事件,卻都沒能改變這種現狀。這還是電競入亞之前,國家和主流尚未完全入場時發生的事。
正因如此,中國電競需要融入主流,更需要得到主流的認可一這聽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實卻不然。因為上述這些麻煩,從來都不是來自于主流,而是來自于電競本身。成為主流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要在各種不同人群、社會層級最挑剔審慎的目光中,做到八面玲瓏健康無害。
主流之所以警惕電競,是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電競的多數行為邏輯幾乎屈服于流量。流量自然為電競帶來了今天的繁榮,但在經營這門生意時,錯誤的流量可能導向災難性的結果。
未來的電子競技需要以一個成熟、可靠的成年人姿態示眾,并展現出有為國家爭取榮譽的能力。與此同時,中國電競也將自身納入主流監管的視線,全方位暴露在他們的評價之下。對外,在國際化,更嚴肅的舞臺上證明自己。對內,繼續制定標準,完善自身。電競融入主流,這是一個對于行業來說不可動搖的發展方向。
杭州亞運會就是這樣一次契機一它本身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更像是通過亞運會這樣一次首秀,來引發中國電競行業底層架構的思考重塑。而最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或許就是這些思考。
亞運成人禮后,中國電競行業此刻有兩個話題值得討論
首先,或許是時候展開新一輪對于行業營收模式的探討,思考粉絲流量生意的利弊。事實上,這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電子競技從不缺少流量,但近年來依然在資本市場遇冷,這或多或少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割舍一部分對粉絲經濟的依賴,去尋找新的營收點,這對于現階段任何電競賽事、俱樂部來說都是一件難事,但長期來看,卻是一個持久、健康且安全的選擇。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介入,依法整頓互聯網。其中,飯圈亂象是重點整治目標之一。娛樂、傳媒產業也都在面臨這個問題,電競不是獨一家。
另外,則是選手們。令人欣喜的是,杭州亞運會上中國選手表現出的競技水準和精神風貌令人贊嘆。比如彭云飛對待火炬傳遞儀式的反復操練,徐必成對于中國隊隊服和運動員身份的珍視,都是令觀眾印象深刻的片段。
當然,挑戰同樣存在。中國電競運動員們在亞運舞臺上開了一個好頭,卻也錨定了主流和大眾對于電競運動員的心理預期。后亞運時代,大眾只會以杭州亞運電競更高的標準去審視選手。
然而,并不是所有選手都像上述兩位一樣做好了準備。在以往,我會把這些歸結為選手們為追逐夢想,過早放棄學業,并未經歷正常的社會化訓練。而在亞運成人禮之后,這種說辭將會更像一個借口。
從某種程度來說,對電競選手的教育,是短期內最為重要的一個課題一能夠讓大眾真正放下偏見,從心底接受電競行業,或許只有選手們才能做得到。而對于選手個人修養和素質的教育應該成為日常,且落實到每一個人。畢竟在未來,中國電競選手們將會有更多機會身披國字號戰袍。
亞運電競首秀本身是美好的,無論是中國電競運動員,還是中國電競從業者,他們的表現給未來亞運電競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但,還是那句話,亞運電競的完美謝幕,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中國電競行業提出了更多的問題。
進入主流從不代表問題得到了解決,還要擁有長期承受主流的審視的能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認為,亞運會更大的意義在于中國電競行業選擇了承擔更多,列陣向前,走上了坎坷,卻通往更廣闊未來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