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玫



2009年1月25日清晨,母親因病離開了我們,享年八十五歲。
母親沙莉原名錢秀娟,浙江定海人,生于1924年。1941年起開始活躍在上海的進步話劇舞臺上,抗戰后又逐步走向影幕。從藝六十多年來,她塑造了眾多美麗善良、栩栩如生的女性角色,幾十年來深受廣大觀眾的愛戴。
今年是母親沙莉誕辰一百周年的紀念,作為女兒的我只要一想起我親愛的端莊溫和的母親,就止不住熱淚盈眶。情不自禁將萬般淚滴化作一紙思念,深深懷戀,永遠銘記。
影劇雙棲 濃淡相宜
母親沙莉出生在上海一個職員家中。由于就讀的中學在一家劇場樓上,耳濡目染的她萌生了當演員的志向。1941年,在哥哥錢英郁(進步戲劇文化人士、地下黨員)的指引下,開始了艱辛而又充滿活力的藝術之路。她擅長扮演外表端莊溫順、內心堅強剛毅的婦女形象。1947—1948年期間,上海的舞臺及銀幕上同時有十幾部她參演的戲上演,被稱為“沙莉年”。
青年時代的母親,甜美秀麗,端莊慧雅。抗戰時期,她不為名利所動,緊靠黨組織,先后在進步戲劇《家》《風雪夜歸人》《滿江紅》和《弄假成真》中擔任重要角色,受到好評。她又演出了《孤島男女》《楊貴妃》《荒島英雄》《秋海棠》等話劇。抗戰勝利后,她又在《舐犢情深》《啞女》《蝶戀花》《大雷雨》《望穿秋水》中扮演了主人公。
接著,母親開始轉入影壇,在電影技巧的巧妙運用與抒情場景的互相映襯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1948年拍攝的電影《麗人行》當時在上海灘票房爆滿,它是中國電影史的經典之一,也可以說是母親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部電影描寫的是抗戰時期的三個不同性格女子的不同的遭遇及命運。母親沙莉在這部戲里扮演的梁若英,軟弱、愛虛榮、圖享受,但她還有一顆愛國心,因此她生活在矛盾之中又無法擺脫。盡管這個角色的性格和她自己的性格有一定距離,但她以前在生活中也接觸過這樣類型的婦女,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所以在表演時,能比較恰如其分地掌握。
尤其是在一場重頭戲中:趙丹飾演的抗日丈夫從獄中被釋放回來,母親飾演的妻子卻帶著孩子與一個商人同居了,當妻子見到丈夫時如何反應呢?這一場戲如何演繹,對演員來說難度很大,此時的梁若英,心里五味雜陳,欲言又止……那份尷尬那種內疚,母親表演得非常出色,將人物的舉止和面部表情把握得恰如其分。所以說在這部經典的描寫三位麗人的電影中,母親非常好地完成了角色的塑造,成為與上官云珠、黃宗英齊名的女主角。多年后,《麗人行》的導演陳鯉庭還不忘夸贊:沙莉的表演很嚴謹,基本上百分百聽導演的,完成得很精確。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和刻苦努力,無論是扮演乖巧伶俐的小家碧玉、雍容華貴的豪門貴婦,還是扮演屢遭不幸的哀怨少婦,母親都能以清新雋永的格調,濃淡相宜的色彩,使人物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塑造了許多風格迥異的人物形象,成為影劇雙棲的璀璨明星。
比翼雙飛 魅力依舊
1949年,電影《麗人行》公映后的幾個月,上海就解放了。又過了幾個月后的10月9日,在上海的金門飯店,母親沙莉與父親凌之浩舉行了令人矚目的婚禮,郎才女貌,琴瑟和諧,被稱為令人矚目的“璧人行”。
迎來解放的母親,意氣風發地投入到了新中國的電影事業中。在1950年至1954年期間,她先后孕育了我們兄妹仨,生完小妹后尚未滿二個月,就接受任務參加了電影《宋景詩》的拍攝。1955年到1957年間,她又與父親一起北上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學習兩年,進一步掌握了表演藝術的專業理論知識。1957年她從電影學院深造回滬后,以更旺盛的熱情投入藝術創作中。由于母親的外表娟秀甜美、端莊高雅,過去大都飾演的是些靚麗的富太、小姐,甜美的小丫鬟等角色,而新中國影片大多塑造的是社會主義工農兵形象,演員必須轉型,所以她也不例外,一直在努力尋找著突破的機會。
當時按照上影廠領導指示,暫時不拍電影先排演話劇,于是母親參演了話劇《第十二夜》。《第十二夜》是根據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一個經典舞臺劇。母親一人輪流演出三個角色:伯爵小姐奧麗維亞,以及孿生兄妹塞巴斯蒂安與薇奧拉,三個人物各有特色的表演,得到大家的肯定與好評。1959年黨中央在上海召開八屆七中全會,會后上演《第十二夜》,周總理、陳毅、賀龍等領導都來觀看,演出后受到敬愛的周總理親切接見,并和演員們留下了珍貴的合影,母親的表演也得到了同行與領導的高度評價。此外,這段時期她還參演了《水往高處流》《李雙雙》《女民兵》等話劇。
1959年和1961年,母親先后在電影《萬紫千紅總是春》和《春催桃李》中擔任女主角,分別飾演社會主義新時代中的踴躍參加基層生產的勞動者和由家庭婦女而成為的民辦教師,這對于曾經的電影女明星來講,是一次再好不過的表演轉型機會了。母親以對待藝術認真執著的精神,深入生活擁抱人物,所飾演的兩位人物朝氣勃勃,她身上洋溢著的新時代新女性氣息讓廣大觀眾既感到親切又敬佩,成功地完成了表演的轉型。可惜的是,這兩部影片在當時沒有得到良好的重視和宣傳。
1964年,母親參加了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年青的一代》的拍攝。那年才剛滿40歲的她在電影中飾演肖奶奶,這是一位飽受壓迫并有著多年革命經歷的退休老工人,她撫養孫子肖繼業,既有母親般的細膩感情,又有父親般的豪邁心胸。母親躬身下生活去拜訪革命老人,通過訪問與交談,體驗和彌補自己身上所欠缺的精神。最終成功塑造了革命老媽媽肖奶奶的藝術形象,這是她的表演生涯中的又一次成功轉型。之后,母親還在電影《火紅的年代》中飾演趙母。以后還參演了多部電視劇,飾演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老年人,形象生動飽滿,受到觀眾的喜愛。
母親與父親從年輕時代開始就一同并肩在舞臺熒屏上,他們比翼雙飛,相親相愛,是上影廠上上下下交口贊美的一對俊美璧人,也是廣大觀眾公認的影壇伉儷,少年夫妻老來伴,父母雙親攜手相持整整走過一個甲子年。
1997年7月1日,正值香港回歸日,父母親一起參演了由84歲的杜宣先生創作的以香港回歸為主題的大型史詩話劇《滄海還珠》。這臺話劇聚集了上海影視話劇界老中青五代演員,連演了十場,觀眾上萬。當舞臺上敲響香港回歸的鐘聲時,老中青演員們都感慨萬千:祖國啊,我們幾代人的心愿終于實現了!海外的游子終于回到了母親的懷抱!當時母親剛因肺癌動手術切除了一葉肺,身體尚未痊愈,還需要靜養,我們都挺擔心她身體吃不消,但母親卻說:“這是政治任務,我一定要去參加的!”就這樣,她拖著病體認真參加排練演出。只要站上舞臺她就會忘記一切病痛,意氣風發,神采奕奕,舞臺魅力依舊。
1998年母親聽說要舉行抗洪救災的義演,就積極地爭取角色,參加了電視劇《太陽升起》的拍攝;2003年全國“非典”時期,上海文藝界組織了一場聯合演出,年邁的母親又與父親一起,拄著拐杖(兩人都是股骨頸骨折)拖著傷殘的腿前去參加。演出雖然是集體朗誦,但兩位老人卻同樣認真,一絲不茍;2005年母親榮獲第十屆電影表演藝術“特別榮譽獎”(金鳳凰獎),父親陪著母親一起坐著輪椅去山東日照參加頒獎典禮,在領獎臺上,母親深情地說:“以后有機會我還想拍戲,哪怕是只有一句臺詞,一個鏡頭”,得到臺下觀眾熱烈的掌聲。
母愛如海 生命碰撞
母親啊,您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您所熱愛的中國電影表演事業,在您離開我們后的這些年里,我們一遍遍地重新閱讀著您的自傳《生命的碰撞》,這是您在七十多歲時,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寫成的。翻看您寫的自傳,重看您和爸爸曾經參演、參拍的電影,作為子女的我們加深了對你們的了解,感受到了你們在表演、導演領域的極高造詣,感懷于你們對事業的認真執著,對家庭的無私奉獻,對待困難、病魔以及挫折的堅強毅力,這些,都將成為我們子孫后代的學習榜樣。
母親啊,回顧您的一生,經歷了太多艱辛太多的磨難。1924年她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兄弟姐妹多,十八歲您就去演戲,挑起了養家的重任。每逢去排戲去演出,您常常自帶飯菜,節省已成習慣,顧全家中兄弟姐妹。您認真演戲,清白做人,對表演事業是那么熱愛,那么敬業。記得我們幼時,哥哥五歲,兩個妹妹才三歲、一歲,您毅然報名與父親一起去北京電影學院深造。我們兄妹住過天津爺爺奶奶家,也住過北京租借的房子,后來又把我們送回上海,交給外婆照顧。學習期間您身體也不好,學校曾想勸退,但您不愿意放棄,頑強地堅持到學習結束。
1952年您轉入上影廠后就經常下工廠體驗生活,去過紡織廠、橡膠廠參加勞動,去醫院慰問解放軍病員時,有的病房內有結核病人的,您不顧自己還在哺乳期,堅持進入病房慰問。“大躍進”時下農村深入生活,因用熱水瓶里的水漱口等事被批評嬌氣,為了還清家庭債務,曾一度去私營廠拍電影,為此一直作自我檢討,后來預備黨員的資格也被取消,評定級別時還被降了二級。面對這些苛刻的遭遇,您沒有抱怨,仍是堅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力求完成思想改造,努力向工農兵靠攏。
特殊年代中,我和妹妹遠離上海上山下鄉,爸爸挨批斗被關押審查。我是上海徐匯區第一批去黑龍江的,出發那天上午,您匆匆把我送到學校,開車那瞬間,車上車下哭聲一片,您緊緊地望著我直到汽車遠去,沒有流淚,但那雙美麗而憂傷的眼睛永遠印在我的腦海中。十幾天后收到哥哥寫來的第一封家書,才得知那時您已經接到通知被要求去廠里接受審查,為了讓我安心動身離滬,您沒告訴我們,送走我后下午就背著行李去廠里也無法再回家了。您被錯打成“黑四類”,單獨隔離審查,但是您很堅強,沒被逼垮,您始終堅信自己是清白的。
藝術生涯被耽擱十年后,終于撥亂反正,您又重返銀幕了。您在《火紅的年代》中扮演奶奶一角時,雖然五十歲還不到,但扮演老年角色卻拿捏得十分恰當。當時每次化妝要花很長時間,頭發要染白,臉上要用膠水粘上三層乳膠來做出皺紋,您絲毫不嫌苦累,只為自己能夠重回銀幕而努力著。正當您滿腔熱忱地準備多創作幾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把被耽誤的十年時間補回來時,卻被查出患了鼻咽癌。當時父親正在導演《年青的一代》(重拍),工作進入緊張階段,為了不影響他的工作,您獨自承受了病痛與精神上的打擊,瞞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告訴我們,您是善良的母親,賢惠的妻子,時時為工作著想,為家人著想。平時您待人和藹,為人忠厚耿直,許多老同事老朋友對你們的評價都是很高的,電影廠的老工人提起您時也都連聲稱贊。您一生勤儉節約,總是告誡我們不要亂花錢,您的床單上甚至內衣褲上都打著補丁。
母親啊,您是一位堅強的女性,您長期體弱多病,又先后幾次患上癌癥,放療、手術;又多次骨折,還做了髖關節置換術,您長年累月地吃藥、復查。2008年里多次住院,病情每況愈下,那時您極度虛弱,身上到處疼痛,頭昏無力,連飯碗都幾乎握不住,卻不肯躺在床上,以極強的毅力支撐著,頑強地與病魔抗爭!您從不向我們子女訴苦、提任何要求,每當我出國在外打電話回去,您總是跟我說:我們很好。平時當我們去看望您時,總是催促我們快點回家去吧,怕增加我們的負擔和煩惱,許多事情都不讓我們插手,您自己能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
您與父親相濡以沫幾十年,是大家公認的影壇賢伉儷,這在文藝界也是非常難得的。2009年10月是你們結婚六十年的紀念日,上海影協早就精心籌備好為你們慶賀,上海電視臺“精彩老朋友”節目組也準備為你們做檔專題節目來慶賀“鉆石婚”,可您老人家卻沒能撐到那一天!看到您筆記本上細密地寫著準備邀請的來賓名單及備忘事項,我淚流不止……您的一生正如父親為您七十大壽所寫對聯概括的:為家庭,自我奉獻積了東海福,求藝術,歲月蹉跎添了南山壽。
親愛的媽媽,您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活在許多熱愛您的中國電影觀眾的心中。每當我抬頭眺望夜空,群星璀璨,在我的心中,母親您永遠是最耀眼的那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