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娜

左讀范文
丑 石
◎賈平凹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丑石呢:它黑黝黝地臥在那里,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留在這里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丑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墻,但苦于它極不規則,沒棱角兒,也沒平面兒;用鏨破開吧,又懶得花那么大氣力,因為河灘并不甚遠,隨便去掮一塊回來,哪一塊也比它強。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有一年,來了一個石匠,為我家洗一臺石磨,奶奶又說:用這塊丑石吧,省得從遠處搬運。石匠看了看,搖著頭,嫌它石質太細,也不采用。
它不像漢白玉那樣的細膩,可以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樣的光滑,可以用來浣紗捶布;它靜靜地臥在那里,院邊的槐蔭沒有庇覆它,花兒也不再在它身邊生長。荒草便繁衍出來,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銹上了綠苔、黑斑。我們這些做孩子的,也討厭起它來,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氣又不足;雖時時咒罵它,嫌棄它,也無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們的,是在那石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坑凹,雨天就盛滿了水。常常雨過三天了,地上已經干燥,那石凹里水還有,雞兒便去那里喝飲。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們盼那滿月出來,就爬到其上,翹望天邊;奶奶總是要罵的,害怕我們摔下來。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來,磕破了我的膝蓋。
人都罵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終有一日,村子里來了一個天文學家。他在我家門前路過,突然發現了這塊石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沒有走去,就住了下來;以后又來了好些人,說這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不久便來了車,小心翼翼地將它運走了。
這使我們都很驚奇!這又怪又丑的石頭,原來是天上的呢!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來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幾百年了?
奶奶說:“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卻怎么連墻也壘不成,臺階也壘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學家說。
“真的,是太丑了。”
“可這正是它的美!”天文學家說,“它是以丑為美的。”
“以丑為美?”
“是的,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墻,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小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奶奶臉紅了,我也臉紅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丑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么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選自《中華散文珍藏本·賈平凹卷》)
亮點借鑒
用聯系的、發展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認識事物、認識世界、認識社會,這便是辯證思維。運用辯證思維能夠讓我們看到事物的多角度、多方面,能夠對事物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和分析。下面,我們以《丑石》這篇文章為例,感悟“丑石不丑”的辯證思想。
1.對比反襯,欲揚先抑。文章開篇,作者就表達了對門口丑石的抱怨。它外形丑:黑黝黝地臥在那里,牛似的模樣,它無用:壘墻,嫌它沒棱角,不規則,都不如從河灘隨便去掮一塊石頭中用;石匠洗石磨,嫌它石質太細;放哪都嫌礙地面。“人都罵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這句話生動地寫出丑石之丑,寫出了大家對丑石的嫌棄與厭惡。直到天文學家發現,原來丑石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給了我們的祖先“光明、向往、憧憬”,表達了作者對丑石的贊美之情。運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先寫盡丑石之丑,再寫它其實是天上墜落的隕石,寫出了丑石的偉大和堅忍,進一步突出丑石之美。文章前后對比鮮明,發人深省。
2.辯證審美,引人深思。“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墻、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小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丑”的事物不符合世俗的認知,但它正是用它的“不一般”來顯示自己的美。這種辯證的審美觀,引起讀者的思考。
3.借物喻人,托物言理。作者借丑石的遭遇和經歷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一些“個性”鮮明的人和物,他們的價值不能用世俗的標準去衡量,我們不能片面地去看待不合世俗眼光的人或物。作者在結尾寫道:“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丑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么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這段話表達了作者對不居功自傲、不躁進求寵,而默默承受屈辱、誤解和孤獨的人的敬佩和贊美。“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魅力,只要我們堅持并不懈努力,最終一定能散發出個人價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