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西北工業大學發展戰略研究基金項目“新時代加強我校青年教師政治引領的路徑創新研究”(2023FZY34)。
" "作者簡介:郭昕(1991—),女,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
[摘 要]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協同推進師德師風建設是提升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的重要路徑。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參與主體要素多、信息交換過程復雜,需要構建多方聯動、相互配合的協同體系。本文運用協同理論,聚焦師德師風建設體系的主體要素和環境要素,通過制度協同、主體協同和平臺協同,構建師德師風建設協同機制,形成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合力,對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引導高校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師德師風建設;協同理論;主體;要素;合力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5-0041-04
一、基于協同理論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邏輯論證
協同理論(Synergetics)最初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是在多學科研究基礎上逐漸演進形成的新興學科,是系統科學的重要分支。該理論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1]創立。協同或協同作用,是協同學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指通過復雜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同步與合作,實現子系統間有序發展的行為過程。
(一)協同推進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必然要求
當前,國內各高校已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和較為健全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通過加強日常教育、廣泛開展宣傳、嚴格制度管理和規則約束,加大教師權益保護力度,注重高位引領與底線要求相結合、嚴管與厚愛并重,使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逐步提升,讓教師敬業立學、崇德尚美呈現新風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還存在諸多現實問題: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待提升,貫穿教師職業生涯教育的培訓體系尚未完全構建;師德典型的遴選樹立宣傳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入,教師榮譽體系的影響力不夠,典型樹德的作用發揮不夠;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及時有效的師德監督協調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對師德師風潛在隱患的預判預警和師德輿情快速反應機制還不健全。
表面上看,上述現實問題是由于高校對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重視程度不足,工作科學化水平不高,對基層單位的壓力傳導不夠、指導與交流不足,溝通反饋機制不健全。究其根本原因,則是缺乏統籌謀劃、全方位協同推進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識,師德師風建設的工作目標、路徑、載體等方面協同不夠。因此,協同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是突破當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現實困境,形成師德師風建設強大工作合力的關鍵一環,也是切實推動和提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協同推進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客觀需求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體系具備協同系統的3個主要特征,即共同目標、開放性和機制保障。[2]
首先,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體系各參與方之間具有共同目標。協同理論提出,系統各參與方、各主體之間應協調整合,確立共同的目標。[2]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師范大學時勉勵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要求廣大教師做“四個引路人”,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相統一”;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三個傳播”“三個塑造”,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出臺一系列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的文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師德師風建設各參與方必須明確目標,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雙一流”建設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本要求,[3]協同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著力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
其次,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體系具備開放性。協同理論強調,系統以及要素之間要實現資源共享、要素互換、信息交流,必須擁有一個開放的環境。[2]師德師風建設體系復雜,黨委教師工作部作為牽頭抓總的部門,不但應與學校辦公室、黨委統戰部、黨委宣傳部、紀委辦公室等相關單位部門協同開展工作,還應與基層單位加強聯系、協同互動。為實現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與師德師風建設的共同目標,師德師風建設各參與方必須保持開放,實現資源共享、要素交換和信息交流,才能充分發揮各方作用,達到更好的工作實效。
最后,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體系的有序高效運行需要健全的保障機制。任何系統及要素的高效運作,都需建立協同運行的工作機制,保障系統的協同活動,如制度機制、溝通機制、共享機制、服務機制、評價機制等。[2]師德師風建設體系是由多主體構成的,結構復雜。在這個有機體中,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將體系中各參與方從被動的、無序的運動轉變為主動的、有序的運行,確保各參與方分工明確、高效配合。
二、基于協同理論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路徑選擇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體系具有多主體、開放性和機制保障等特性。為協同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各參與方應明確師德師風建設的共同目標,加強信息共享,實現彼此間的關系耦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推動平臺協同,實現彼此間的資源整合,共同推動構建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師工作部門協調落實、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教師工作新格局。
(一)精準定位,實現主體間關系耦合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主體:黨委教師工作部——導向性主體;相關職能部門——受動性主體(主客體雙重屬性);基層單位——主動性主體;教師——受動性主體。主體要素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各主體應結合自身定位,推進目標協同、信息協同,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目標協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高校“雙一流”建設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本要求,是各參與方之間形成合力的前提和基礎。高校黨委教師工作部、相關職能部門、基層單位等主要參與方,應樹立系統意識,摒棄分散、被動合作的工作模式,建立主動協同的工作模式。高校黨委教師工作部作為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師風建設的牽頭部門,要統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相關職能部門是具有主客體雙重屬性的主體元素,它們既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重要參與者,又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推進落實工作的實施者。例如,黨委組織部負責開展教師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黨委宣傳部負責全校師德師風典型宣傳,黨委統戰部主要負責開展黨外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紀委辦公室主要負責對違反師德師風的舉報進行調查核實,人事處應在崗位聘任、職稱評審、評先評優等工作中,把師德師風作為考核的首要條件,教師發展中心應將師德師風培訓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工會負責組織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活動等。基層單位作為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直接實施者,要組織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廣泛遴選樹立宣傳師德先進典型,嚴格教職工師德管理,及時分析研判教師思想動態,加強日常的師德師風監督。
二是信息協同。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體系中各主體掌握不可替代的信息要素,將這些信息進行優化、整合和共享,有助于師德師風建設協同推進。黨委教師工作部作為牽頭和抓總部門,要充分發揮宏觀政策導向和指導協調職能。各相關職能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相關工作,具備獨有的條件與資源優勢。例如,黨委統戰部掌握全校黨外教師的情況,是學校黨政領導與黨外知識分子聯系的橋梁,在加強黨外教師思政教育方面,可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基層單位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主體,行使教師管理職能,具備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基礎條件,可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單位內部的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管理服務等具體工作。
(二)厘清職責,實現主體間資源整合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體系中,除了主體要素之間的交互、融通之外,與外部環境要素形成合力是協同機制運行的重要基礎。
一是制度協同。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和規范化需要完備的制度規范約束,[4]制度協同是推動師德師風建設系統順利運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應建立系統內各主體要素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對各二級單位的考核,應將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納入考核指標體系,將教育引導和引領作用的發揮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將考核的目的聚焦到對全體教師職業道德提升的核心目標中來。對于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將其協同作用的發揮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另一方面,應建立“以評促建”的師德師風建設協同激勵制度,例如優秀工作案例的梳理宣傳、先進典型的評選表彰等。還應建立院校兩級師德師風建設與監督委員會,深入分析研究當前工作中存在的矛盾點、交叉點,指導師德師風建設系統中各主體要素進行協同合作,推動各主體要素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平臺協同。高校師德建設需要依托于各參與方形式多樣的平臺,平臺協同是推動師德師風建設系統順利運行的關鍵因素。如在教育培訓方面,黨委教師工作部、研究生院、教師發展中心等牽頭,共同構建基于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全過程的師德教育培訓平臺,分層分類開展教師教育培訓,將師德教育貫穿教師入職培訓、在職提升、日常教育、導師培訓等職業生涯全過程。在實踐鍛煉方面,黨委教師工作部、組織部、人事處等牽頭,搭建學用結合的教師實踐平臺,鼓勵教師參加掛職鍛煉、社會實踐、學習考察、參與產學研結合項目等,推動教師職業發展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強化對教師價值塑造與行動引領。在師德宣傳方面,由黨委教師工作部、宣傳部牽頭,利用學校各級各類宣傳平臺,策劃師德師風建設宣傳品牌,著力宣傳學校教師感人事跡,強化師德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在支持教師全面發展方面,人事處、教務處、科學技術研究院等牽頭,構建教師全面成長發展平臺,積極推進人事制度改革,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充滿活力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為教師提供發展的自由空間、干事的廣闊舞臺和成長的優良環境,持續激發教師隊伍創新創造活力。
三、基于協同理論推進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實踐探索
(一)以分工協作為關鍵,形成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合力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各主體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高校應以分工協作為關鍵,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主體協同,形成由學校教師工作部門統籌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教師工作新格局。
要明確師德師風建設各參與部門的職責分工。對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及“雙一流”建設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本要求,深刻把握國家和上級部門對教師思政和師德師風建設的基本要求,厘清師德師風建設各參與方的職責與定位。在此基礎上,從橫向、縱向兩個層面,構建科學高效的教師工作機制。橫向工作層面,黨委教師工作部牽頭,加強與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校工會、教務處、研究生院等各部門的聯系與工作對接,拓展與優化工作聯盟;縱向工作層面,構建由學校黨委、基層黨委、黨支部、教師形成的“四位一體”責任落實機制。此外,通過成立學校黨委教師工作委員會、師德師風建設與監督委員會,指導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相關工作,推動形成師德師風工作合力。
(二)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不僅需要教師個人思維、情感和意志上的認同和自律,更需要外在強制性的制度約束。高校應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完善政策保障、健全制度規范、完善監督約束,持續健全師德師風長效機制。
做好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調查研究。一方面,要深入調研分析教師隊伍現狀、教師思想狀況等,研判當前形勢下人事制度改革及教師隊伍結構、學緣變化下對教師思政工作帶來的風險與挑戰。[5]另一方面,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國家和上級對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并完善學校在教師思政、師德師風建設關鍵環節的指導性文件,形成師德涵養培育與職業行為規范協同并進的制度體系,從組織保障、工作指導、獎懲體系、考核懲處等層面確保工作有效開展,以健全的制度體系確保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三)以統籌資源為重點,完善師德師風建設培訓體系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應將師德師風教育培訓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以高質量教育培訓推動教師隊伍師德素養整體提升,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高校應以統籌資源為重點,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積極拓展師德教育途徑,持續完善和優化師德師風培訓體系。
要明確師德教育培訓中各參與方的重點任務。可將高校師德師風培訓體系劃分為校級專項培訓、院級常態化培訓,其中,校級專項教育培訓是針對特定人員開展的體系化教育培訓,由相關業務歸口部門牽頭組織開展,如黨委組織部牽頭負責領導干部教育培訓,黨委統戰部牽頭負責黨外知識分子和歸國留學教師教育培訓,黨委教師工作部牽頭負責新進教職工入職教育培訓。此外,院級常態化教育培訓是面向教職工全員開展的日常教育,由基層單位負責組織開展。在此基礎上,由黨委教師工作部牽頭,相關部門統一規劃課程模塊、審核培訓課程、精選優質師資,協同構建與學校事業改革發展相適應,系統完備、科學規范、務實高效的師德師風教育培訓體系。
參考文獻:
[1]白列湖.協同論與管理協同理論[J].甘肅社會科學,2007(05):228-230.
[2]羅逾蘭.高校研究生黨建工作協同推進的路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155-159.
[3]常青,韓喜平.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的協同機制構建——基于12所高校調查數據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9(01):94-101.
[4]陳超.大學生協同參與高校師德建設機制探析[J].教育評論,2016(07):103-106.
[5]趙培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J].中國高等教育,2013(Z2):66-68.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