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江蘇省江陰市組織召開了由江陰市紅柳被單廠有限公司、武漢紡織大學、蘇州大學、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市纖維檢驗院共同完成的“寬幅綿柔針織家紡面料的開發與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鑒定會,鑒定委員會認為項目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3年全球家紡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247億美元,反映了消費者對高品質家紡產品的不斷追求和提高生活品質的愿望。然而,傳統機織和針織家紡面料在舒適性、寬幅度和生產工藝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往往難以完全滿足人們對于優質睡眠和舒適生活的需求。目前歐美市場對2.8m以上幅寬床上用品的需求增長,而現有針織家紡面料在幅寬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一般幅寬在2m左右,無法滿足一些特定尺寸床上用品的需求,特別是對于超大床尺寸或特殊定制家居產品而言,常規幅寬難以提供所需的覆蓋范圍,造成了生產、定制和應用上的一定困擾。此外,傳統圓緯針織后處理工藝通常采用浸泡式水浴加熱或蒸汽對針織面料進行熱定型處理,需消耗大量水資源和能源,難以實現對環境溫濕度的精準控制,導致整坯寬度面料受熱不均勻而無法生產出柔軟勻整的高品質寬幅針織面料。因此,目前亟需開發新型柔性梳理、低扭矩紡紗技術,優化紗線柔軟舒適性與強度的協同性,進一步開發一種多維度調控寬幅綿柔針織面料制造的針織工藝技術及其裝備,以攻克寬幅綿柔針織面料尺寸穩定性差、抗起毛起球性差、功能特征不夠顯著的技術難題。
項目圍繞寬幅綿柔針織家紡面料生產關鍵技術,從棉纖維的物理特性、紡紗、織造、后整理和印花工藝等方面著手,創新了柔性梳理成網、須條多重握持、高效集聚成紗和捻回應力調控技術;采用了差異化模量平衡編織方法,通過正反捻交替喂入織造工藝和紗線張力均衡調控,攻克了大筒徑緯編織物布面扭斜等技術難題;通過對后整理設備改造和生產工藝創新,提升了產品的布面光潔度、柔軟性、平整性、尺寸穩定性和印花精細度。
該項目突破了現有的針織技術的瓶頸,解決了現有針織工藝難以生產高品質功能化寬幅針織面料的技術難題,攻克了寬幅綿柔針織面料光潔勻整、柔軟舒適與功能特征強化無法兼顧的技術難題,促進了我國高端紡織裝備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了家紡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實現了高品質、多功能家紡面料的生產。
該項目與恒源祥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舒樂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棉質巣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南通匠造有限公司、上海那畔有限公司、江蘇藍絲雨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等下游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所開發的寬幅綿柔針織家紡面料廣受市場歡迎。與德國或者日本的相同產品相比,本項目產品價格約低30%,產品盈利能力得到提升。2022—2024年,累計應用在上千款家紡產品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