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敏
摘 要:將批注閱讀應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可有效促進學生獨立閱讀,有助于課堂多元交互,進而帶動學生表達,能夠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基礎上,切實提高深度閱讀的質量,深化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故而在現階段,批注閱讀成為高中語文教學重要閱讀模式。文章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批注閱讀優勢,探討其應用策略,在全面把握批注課文切入點、動態調控課堂批注形式、重視批注的拓展訓練、豐富批注閱讀資源視角下,提出多點策略,以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批注
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一直被師生重點關注,使得以閱讀為中心的高中語文教研不計其數,比如:如何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程序、如何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成效、如何豐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批注閱讀主要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對課文語言、情感、結構、思想等進行深入分析,同時用簡潔的語言和符號,將分析結果標注在課文對應位置,留下思考痕跡。在以上教研中,不少教師提出了批注閱讀建議。于是,對高中語文教學中批注閱讀應用策略的探討正在展開。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批注閱讀優勢
(一)促進獨立閱讀,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越來越強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閱讀和領會,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將被動閱讀轉換為主動閱讀,而批注閱讀所體現的,正是一種獨立自主的閱讀。基于批注閱讀,學生首先應與課文、作者進行獨立溝通,自主思考作者在課文中想要表達的情感,其次與教師和同學展開交流。這樣,發揮批注閱讀對學生獨立閱讀的促進作用,對培養學生高中語文自主閱讀能力有很大
優勢。
(二)助力多元交互,提高深度閱讀的質量
批注閱讀中,學生先與課文交互,通過批注實現與作者的“跨時空”交流。之后,學生可分享批注閱讀結果,與同學、教師展開進一步交流,有助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閱讀活動的多元交互[1]。而在多元交互中,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可自然而然地增強,從而使其在更深層次上把握課文,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深度閱讀質量。
(三)帶動學生表達,深化語言建構與運用
前面已提及,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批注閱讀,不是簡單地在課文上挖掘信息、標注觀點,更注重批注結果,即觀點的分享和交流,這在無形中極大程度地增加了高中語文教學閱讀活動的表達空間。學生先在批注環節建構和運用書面語言,再在分享和交流過程中建構和運用口語,靈活地解釋自己批注的內容,輸出觀點,在其深化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發揮優勢。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批注閱讀應用策略
結合現有實踐來看,想要使批注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達成有效應用,必須先全面把握批注課文切入點,再動態調控課堂批注形式,重視批注的拓展訓練,豐富批注閱讀內容。下面將以此為基礎,在不同視角下討論高中語文教學中批注閱讀應用策略,提出針對性、可行性建議。
(一)全面把握批注課文切入點
高中語文教學中,為真正保障學生閱讀效果,課文資源不僅類型豐富,而且內容優良,有助于挖掘大量可批注要素。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精細化閱讀,使其全面把握課文留白處、疑惑處、關聯處、共鳴處等批注閱讀切入點,促進其批注閱讀。
1.在課文留白處批注
留白,原指中國藝術作品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多用來形容書畫創作中,為提高畫面整體協調性而留下的空白,具有引發想象的作用。之后,這一藝術手法也經常被用于文學作品,作者在創作中“欲言又止”,給文章帶來了含蓄之美,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教師可由此切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批注閱讀,引導學生在課文留白處批注,展開合理聯想[2]。比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重點關注課文中斷、殘缺、“半吞半吐”的表達,關注“省略號”這一特殊的標點符號,然后讓學生圍繞“中斷的信息”“可能缺失的內容”“作者想要省略的內容”等展開合理聯想,推測作者如此做的意圖,將觀點標注在課文留白處附近。這樣,發揮想象力,拓寬課文閱讀空間,更進一步地走進作者內心世界,也就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破解課文解讀的密碼,感知課文藝術特色。
2.在課文疑惑處批注
雖然在高中階段,學生閱讀能力已經得到極大程度的發展,但是在自主閱讀中,他們依然容易產生疑惑,比如:不理解課文某一句話的含義,不理解課文某一處結構的設計意圖等。特別是在古詩詞和文言文中,學生極易出現“雖讀但不懂”的情況。對此,教師何不從課文疑惑處切入,引導學生批注閱讀。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進入自主閱讀狀態前,直接提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遇到你不能快速理解的內容,請將它標注下來,將你的疑惑寫清楚。”學生由此建立“批注疑惑”意識,只要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產生疑惑,就及時在疑惑處標注“問號”,并以簡短的語言寫清楚自己主要感到疑惑的內容。這樣,還能為學生在課堂自主提問帶來幫助。學生可以在之后的交流中,圍繞課文疑惑處批注提出個性化問題,優化高中語文教學閱讀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環節,然后發揮問題的積極作用,促成學生深度閱讀。
3.在課文關聯處批注
精細化閱讀高中語文課文,關注每一個詞語和句子、段落,不難發現,課文中的很多詞語、句子、段落存在緊密聯系,并且,找準這些聯系,是學生深入學習課文語言、學習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關鍵環節。為此,教師可以在高中語文教學批注閱讀的應用中,引導學生梳理課文詞語、句子、段落的內在聯系,在課文關聯處批注。
以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勸學》為例,作為選自《荀子》的一篇經典文言文,其語言魅力不言而喻,含有大量存在關聯的排比句。教師可由此入手,點撥學生在課文排比句中挖掘聯系,寫下批注。比如:學生可關注“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句,批注“跬步”與“小流”的相似性,以及“千里”與“江海”共性,以此明確本句哲理性,深入感悟“勸學”思想,明確日積月累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4.在課文共鳴處批注
文字有著讓情感可視化的特殊力量,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無不通過文字表情達意,抒發內心真情實感,引發他人共鳴,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世人。所以在閱讀中,不能一味地關注其藝術手法、結構特征、語言要素,還要剖析其人文主題,情感內涵。基于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批注閱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體悟批注法”,在課文共鳴處批注。比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課文中,不只有語言和結構值得批注,作者的情感也是重要的批注對象。閱讀時,要注意與作者換位思考,體悟作者的情感和想法,說說你的感受”。學生按提示進行深入課文情感內涵的閱讀,積極批注與作者形成共鳴的內容,將個人感悟表達清楚,也是其把握課文人文主題的重要一步。
(二)動態調控課堂批注形式
充分發揮批注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優勢,應利用課堂交流,一方面給予學生積極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增加學生思維活動。這要求教師動態調控課堂批注形式,在落實學生自讀自悟批注的基礎上,精設交流分享環節,加強再讀再悟引導。
1.自讀自悟批注
首先,高中語文教學閱讀活動,強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閱讀。其次,在本質上,批注閱讀是一種提倡學生自主閱讀的閱讀方法。故而,高中語文教學中批注閱讀的應用,教師應在課堂上,將“自讀自悟批注”放在首位,調動學生閱讀和批注的主觀能動性[3]。教師可以在課堂巧妙導入課文,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基礎上,直接對學生提出批注閱讀要求,如:“自主閱讀課文,在你認為重要的內容旁批注,運用批注閱讀方法。”在教師明確的要求下,學生同時展開自主閱讀和批注,整個課堂都沉浸在積極的閱讀氛圍中,為批注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創造良好環境。此外,通過自讀自悟批注,學生批注閱讀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
2.交流分享批注
高效的課堂離不開交流與分享,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注閱讀應用效果,交流與分享必不可少。教師應在學生自讀自悟批注后,精心設計交流與分享環節,鼓勵學生主動分享自己批注的內容和結果,然后在交流中,發現課文不同的可批注要素,全面把握課文批注要點。此外,基于學生的相互交流,課堂閱讀活動氛圍能夠更加輕松、活潑,增強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以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祝福》為例,在自讀自悟批注后展開交流與分享,學生有的圍繞“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槽。”等表達批注疑惑,提出問題:“魯迅這樣描寫環境到底有怎樣的用意?”還有的學生就“魯迅遇見祥林嫂”的情節分享批注結果,說明自己對該情節情感內涵的看法。由于自主閱讀側重點不同,且自主閱讀水平存在差異,學生自讀自悟批注結果存在顯著差異,順利促進其多元交流,豐富其課堂批注閱讀討論成果,為深度閱讀提供支持。
3.再讀再悟批注
交流與分享后,學生還可以帶著新的收獲繼續閱讀和批注課文,以此加深課堂批注閱讀情感體驗,強化閱讀成效。因此,教師可以動態調控課堂批注形式,加入“再讀再悟批注”環節。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交流與分享后,提出以下要求:“回到教材,繼續閱讀課文,驗證剛才的交流結論,說說你對課文的新發現,補充批注。”在該要求下,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再次閱讀和批注,將新的感悟繼續補充在課文空白處,重新梳理課文脈絡,對其語言要素、人文主題形成深刻的理解。
(三)重視批注的拓展訓練
除課堂這一“主陣地”外,課外閱讀空間中,學生也可以展開批注閱讀。因此,教師還應重視批注的拓展訓練,用好學生課外閱讀空間與時間[4]。教師可以基于時間順序,在學生課外閱讀空間分別組織課前預讀與課后多讀活動,提出差異化批注閱讀要求,讓批注的拓展訓練更加符合學生發展規律,從而有效培養學生批注閱讀習慣,提高批注的拓展訓練有效性。
1.課前預讀,簡要批注
《論語·衛靈公》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要想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要想做好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批注閱讀,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課前預讀。但是在課前預讀時,由于學生對課文尚不了解,缺乏充分的批注指導,教師應避免向學生提出過高的閱讀和批注要求。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等途徑向學生推送預習任務以及預習單,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閱讀課文,選擇某一段進行簡要批注,將心得和感受填寫在預習單“我的批注”處。這樣,學生不直接在教材中批注,既完成課前預讀,積累必要的批注經驗,也避免了后續在課堂修改批注的問題,高效利用課前學習時間,提高課堂批注閱讀效率。
2.課后多讀,延續批注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展開,高中語文教學愈發重視學生的課后學習,提倡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多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厚植文化底蘊。而在課后拓展閱讀中應用批注閱讀,可顯著提高學生課后拓展閱讀質量。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批注閱讀后,一邊向學生提出“課后多讀”建議,一邊延續“批注閱讀”指導。比如:教師可以在尊重學生興趣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選擇課后閱讀資源,多讀國內外經典文學作品,然后以摘抄批注形式,落實批注閱讀:摘抄所讀文學作品重要內容,批注個性化觀點和感悟。這樣,學生還可以在完成課后拓展閱讀后,以分享積累本的形式加強批注交流,延續批注閱讀的分享與交流價值,深化課后閱讀收獲。
(四)豐富批注閱讀資源
雖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課文已然能夠滿足學生批注閱讀需求,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為使學生深入把握課文內容,教師還應補充課外材料,豐富學生批注閱讀資源。故而,教師可將群文閱讀與批注閱讀結合,適當創新高中語文教學中批注閱讀應用思維。比如:教師可以聚焦教材課文,以“作者”為切入點,向學生提供同一作者創作的不同文章,與教材課文形成對比,然后指導學生重點批注作者在不同文章中的差異化行文結構、寫作手法。再如:教師可以聚焦教材課文,以“寫作手法”為切入點,向學生提供相同寫作手法的不同文章,同樣與教材課文形成對比,促使學生批注同一寫作手法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作用。學生在批注閱讀中持續落實比較閱讀,在豐富的閱讀資源中感受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差異性、靈活性,可開闊視野,亦可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結束語
總之,批注閱讀的應用,具有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提高深度閱讀質量,深化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多重優勢,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活動起著重要作用。保障高中語文教學中批注閱讀應用效果,教師首先應全面把握批注課文切入點,指導學生在課文留白處、疑惑處、關聯處、共鳴處批注;其次應動態調控課堂批注形式,完善自讀自悟、交流分享、再讀再悟批注流程;再次,應重視批注的拓展訓練,督促學生課前預讀、簡要批注,鼓勵學生課后多讀、延續批注;最后,教師應豐富批注閱讀資源,將群文閱讀與高中語文批注閱讀結合,讓學生越批注越熟練,實現批注閱讀的質變。
參考文獻
[1]李進進.批注式閱讀在高中語文中的有效運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24):110-112.
[2]侯桂宏.批注,讓文本解讀走向深入[J].語文教學之友,2021,40(12):24-26.
[3]楊尉蘋.高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1(26):84-86.
[4]陳賽花.批注式閱讀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求知導刊,2020(2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