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文物是革命精神的物質載體,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蘊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走進淮海戰役紀念館,讀懂革命文物,學習光輝黨史,實現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中我們能夠深刻感知歷史的波瀾壯闊,從而汲取前行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革命文物;戰地日記;烈士;獎狀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長江以北的淮海地區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一場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戰略大決戰。淮海戰役的勝利,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淮海戰役中形成的“敢打必勝、科學決策、勇于擔當、團結協作、依靠群眾”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在革命戰爭年代為后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新時代鼓舞和激勵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淮海戰役紀念館收藏有為數眾多的與這場戰役相關的革命文物,通過以物敘史、以物論史、以物證史,再現了淮海戰役的歷史進程和偉大勝利,展示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人民軍隊的信心勇氣、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揭示了中國革命成功規律和人民勝利歷史規律,以此激勵廣大人民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筆者在此選擇其中的五件文物進行介紹。
袁捷的戰地日記(圖1)
這是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52團副團長袁捷的戰地日記,長16.5、寬10.5厘米,共13頁,由棉線將筆記本內頁串聯而成。日記中詳細記錄了1948年12月14日至16日易家圩守備戰的情況。
日記的主人袁捷是湖北英山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黃橋、泰興、興華等戰斗10多次;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蘇中、漣水、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等戰斗20余次;淮海戰役時,任華野6縱18師52團副團長。以下是日記的部分內容:
12月14日
夜幕籠罩著整個淮海戰場,當我們守備戰斗稍微安靜點的時候,就可以聽到北面激烈的隆隆的炮聲,就可以看到閃閃發光的火光和漫天星的照明體。那兒就是正在進行的殲滅黃維兵團的戰斗,離這里只有50華里了。與敵人越是靠近,增援的信心越是加強了,進攻來得特別猛烈。為了保證兄弟部隊戰斗的安全、阻止敵人北進,我們不得不同敵人在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反復爭奪……
年輕的炊事員都參加戰斗了,留下年歲大的炊事員,對部隊特別關心。他們雖然白天常常挨轟炸,但他們仍然想盡一切辦法,總要為部隊做點好吃的。
12月15日
戰士雖然那么極度疲勞,可是他們仍然做了一夜的工事,在池塘里也設置了阻礙。他們知道在兵力和火力不足的情況下,只好多用障礙物來彌補,天亮前才休息一小時。太陽驅除了早晨的薄霧,天空萬里無云,敵人3架轟炸機就來到我陣地上空,比往日要來得特別早些,它不是到我后方去,就是在易家圩上空盤旋。教導員看出了敵人的鬼名堂,他對營長說:“要小心,敵人昨夜沒有跟上我們,今天他們要耍新花招了。”營長點點頭,急忙叫部隊防空。
敵機向易家圩扔下了炸彈,3架剛走,接著又來了3架,還是轟炸易家圩。整個莊子被大火和煙霧吞沒,部隊防空返回莊子時,到處都是炸出深坑,熊熊大火在噼噼啪啪燃燒。部隊顧不上救火,趕快修理被毀了的工事。通訊員小張防空回到莊子時,第一個跑到營部指揮所,當他看到被炸死的陳排長時,就像在一棵高樹上摔了下來,難過得用自己的頭觸在排長身上痛哭。小張是14歲入伍的,他在通訊班長大,陳排長原來是他的班長,營部個個都喜歡小張,可是最關懷和愛護他的那要算陳排長了……教導員看到小張那么傷心,他何嘗又不是內心苦痛呢?他把小張拉到指揮所里勸導說:“小張你已16歲了,應該懂道理,革命嘛,斗爭是殘酷的!沒有流血犧牲,就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嗎?”……
12月16日
早晨天不亮,三營長就接團部電話通知,說:“黃維兵團全部消滅了,今天敵人再向你們進攻時,你們就邊打邊向北撤,讓敵人向北進來。”營長明白這是守備戰的結束。
正午,敵人在大量的空軍掩護下,全部向后撤退。我們縱隊和兄弟部隊全面展開追擊敵人,三營也加入了追擊行列,他們首先收復了易家圩……
徐乃禎的飯碗(圖2)
這是河南省擔架隊隊員徐乃禎烈士生前給傷員喂水、喂飯用的瓷碗,高5、直徑15厘米。
徐乃禎,河南省商水縣胡吉村人,1892年出生。自幼困苦的環境養成了他剛毅正直的性格,以及對革命無限忠誠的高貴品德。
淮海戰役開始后,黨號召廣大人民群眾支援前線,徐乃禎踴躍報名支前,考慮到他的身體,鄉親們多次勸他回家從事生產,但他總是堅定地回答:“我還能為革命做點事,為啥不能去哩,我堅決得去。”擔架隊的任務是轉運傷員,距火線很近,當時正值嚴冬,大雪紛飛、北風呼呼、遍野冰封、寒冷徹骨,白天敵機監視、投彈、掃射,因而只能在夜晚工作,所處環境相當艱苦,但徐乃禎從來不叫苦、不叫累。每站30余公里,連夜往返60余公里,運送傷員時,徐乃禎一貫快走抬穩,經常把自己的棉衣脫下給傷員蓋,還用自己吃飯喝水的碗給行動不便的傷員使用,無微不至地照顧傷員。因任務繁重,年老體弱的他御寒能力差,雙腳凍爛,但為了及時把傷員轉運到后方進行搶治,他每次都暗自忍耐著凍傷的痛苦繼續工作,一趟都不肯停歇。部隊領導再三動員他入院治療,他仍拄著木棍,忍著疼痛堅持轉運傷員。遺憾因肌體嚴重受損,于1949年1月20日不幸與世長辭,享年57歲。
李方興榮獲的特等功獎狀(圖3)
這是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73團2營5連1排2班戰士李方興榮獲的特等功獎狀,長27、寬24.7厘米。
該獎狀的內容為“茲有李方興同志于十一月十五日于淮海戰役全殲黃百韜兵團的戰斗中,完成爆破偵查任務,對整個戰斗貢獻甚大。創立功績業經評定為特等功勞,特給此狀”,這是1948年11月20日師首長為了表彰李方興的功績,給他記特等功一次。
李方興,山東乳山人,1930年生,1947年入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軍后,他接受黨的教育,很快提高了無產階級覺悟。
1948年冬,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碾莊戰斗中,李方興主動要求去偵察水情和敵人暗堡。他在此次戰斗中為攻擊部隊找到通道,為碾莊戰斗的迅速突破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為此,上級特授予李方興“三級人民英雄”的光榮稱號。在豆莊戰斗中,李方興任代理班長,但不幸犧牲,年僅18歲。
宋紀志的書包(圖4)
這是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91團2營通訊班長宋紀志烈士生前使用的書包,長28、寬25厘米。這個深藍色書包上印有“和平”紅色大字,是宋紀志在部隊通訊班工作時使用的,曾裝過學習用品,被他一直帶在身邊。
宋紀志,山東省齊河縣宋莊人,1929年生,1943年入伍,14歲時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革命戰士。在戰斗中,機智勇敢是其一貫特色,曾多次完成艱巨的通訊任務,并榮立過一等功。由于表現突出,宋紀志于194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淮海戰役圍殲黃維兵團時,我軍向楊四麻子軍守敵發起攻擊,國民黨軍外圍防線被我軍2營一舉突破,但后續突擊部隊卻遭遇敵側翼火力的壓制。王營長帶領數名通訊員在突破口繼續指揮部隊攻擊,但國民黨軍集中火力拼命封鎖突破口,王營長不幸身負重傷倒在火網下。此時,宋紀志挺身而出,以身軀掩護王營長,后不幸身中數彈,英勇犧牲,年僅19歲。這種舍己為人的忠勇義舉,感動和鼓舞了全營同志,全營斗志高漲,迅速地全殲了守敵。戰后,縱隊黨委追認宋紀志為“模范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趙法英致胞弟書(圖5)
這是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77團3連政治指導員趙法英于1948年5月28日寫給胞弟的信,長34、寬22厘米。內容如下:
胞弟銀安:
我接到母親給我來的信,家庭內情盡知,我非常高興。知道此處情況,前一個時期咱村群眾都移到陵川住了,現因敵困在焦作不敢出來,村中男女老幼都返回住地了。咱家母親生活上該沒有什么困難,使我更放心。又聽到我弟前一個時期在本縣教育科受訓,現在三月六日接到信,聽到弟在本縣高小學校求學,使我十二分地高興,望弟好好求學、力求進步,共同為人民謀幸福,保衛自己的家鄉與擴大的翻身農民的果實。現在我把黃河南的形勢介紹給弟聽一下,自從去年八月廿九勝利渡河以來,形勢大有轉變,在中原地區我軍完全占優勢占主力。這些成績都是經過八九個月的艱苦斗爭而得來的,大量殲滅了蔣匪軍,繳獲戰果輝煌,你一定也會知道的,不能一點點地詳細談。自過了陰歷年以來,現在中原的伏牛山根據地已求得鞏固,農民普遍分到土地,有魯山、寶山、葉縣、臨汝、郟縣,都是根據地,設立了地方武裝,建立了政權。最近洛陽城里非常好,自四月五號二次又收復以后,商業紛紛開門營業,人人向我,現洛陽、漢中物價在下掉,和鄭州比起來大有不同,比鄭州的東西糧食物價都低五分之二。兩次收復洛陽,殲敵青年軍二〇六師全部和41師一二四旅三七一團全部。敵最近五月七號與我軍在民縣打了一下,我軍又殲敵47師一二七旅全部,其他都受了殲滅性的打擊,敵狼狽向鄭州逃跑,潰不成軍,現我在民縣一帶駐防,保衛群眾麥收。今年河南的麥子很好……年成也好了……現四川的農民也是每天盼望著等待紅軍,解放他們。整個的形勢咱們都是主動,想打就打,不想打就整訓,敵完全走向防守,主力沒有本事向解放軍進攻。現在兄的身體健康,一切都好。現我又到三連工作了,在民縣南十八里南窯駐防,百姓正在割麥,軍隊也在幫助收。最后望弟在學校中不要浪費時間,學習些本事,準備咱弟兄二人都為人民立功,別多言。
趙法英,河南省修武縣人,1921年出生,1944年入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淮海戰役中不幸犧牲。
淮海戰役是一座光彩奪目的歷史豐碑,在中國革命史上、現代戰爭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強調:“淮海戰役深刻啟示我們,決定戰爭勝負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軍隊的戰略戰術運用、將士們的信心和勇氣、人民的支持和幫助,往往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我們要傳承好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努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要繼承和弘揚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歷史經驗,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
作為淮海戰役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我們一定會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曉莉.淺析革命類紀念館的藏品征集——以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例[J].東方收藏,2023(12):82-84.
[2]李睿晗.淮海戰役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2):91-94.
[3]趙歌君,孔德陽.革命類紀念館陳列藝術探究——以淮海戰役紀念館基本陳列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3(04):90-92.
作者簡介:
施雪敏(1991—),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群文館員,研究方向:革命文物的保護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