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宋時期,帝王封禪特點突出:以封禪之名,彰顯應天受命,夸耀功德,鞏固統治;夸示四海,彰顯國家實力;臣下勸請封禪次數明顯增多。唐宋時期帝王封禪的政治性功能更加突出,也積極推動了泰山宗教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唐宋時期;泰山;封禪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禮儀活動?!皣笫?,唯祀與戎”,古人把祭祀看作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封禪是祭祀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一種,以在泰山上舉行的次數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故常把封禪和泰山聯系起來,稱為“泰山封禪”。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帝王先后在泰山封禪,其中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幾位帝王的封禪,不僅推動了泰山封禪文化的發展,而且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一、唐宋帝王封禪情況
唐太宗時期,國力日益強大,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封禪逐漸被提出并加以籌備實施。但由于種種原因,唐太宗遺憾未能實現泰山封禪的愿望。唐高宗即位后,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有“貞觀遺風”,因此文武百官紛紛上書懇請唐高宗依祖例對泰山進行封禪,以示對天地的敬意。顯慶四年(659),禮部尚書許敬宗上表請求封禪泰山,在武則天的極力促成下,麟德二年(665)十月,唐高宗與武則天從洛陽出發,“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麟德三年(666)正月初一,唐高宗祭祀昊天上帝于泰山南,并親封玉冊;正月初二,唐高宗一行人登泰山,行獻禮,封埋玉冊;正月初三,禪社首,祭皇地祇。唐高宗行初獻禮,武則天第二個登壇獻祭品,越國太妃燕氏行終獻禮,執事人都由宦官和宮女擔任;正月初四,唐高宗御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禮畢,唐高宗下詔大赦天下,對隨行官員加官進爵,改年號為乾封元年(666)。
唐玄宗即位后,平定后宮亂政,將李唐王朝從武周革命、后宮篡權導致的政局動蕩中解救出來,使初唐的安定局面得以保持并繼續發展。唐玄宗選賢任能、求賢納諫、發展生產、安定邊疆,因此具備“封泰山、禪梁父、告成功”的資格?!伴_元盛世”之下,唐玄宗欲效仿秦漢幾位帝王舉行封禪大典。開元十三年(725)十月,唐玄宗從東都出發,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外國使節隨行;十一月初六,唐玄宗一行人抵達泰山腳下;十一月初七,唐玄宗在行宮稍作休息;十一月初九,唐玄宗御馬登山,宰相與禮官隨行,其余官員留在谷口,山下的儀仗侍衛綿延數百里;十一月初十,按照唐玄宗親自定下的“先奠后燔”程序,祀昊天上帝于山下封臺之前壇,群臣則在山下的祭壇上祭祀五方帝和諸神。禮畢,藏玉冊、玉牒于封祀壇。然后燔柴,群臣高呼,聲音響徹山谷;十一月十一日,唐玄宗在社首山祭祀皇地祇;十一月十二日,唐玄宗在帳殿接受朝覲,大赦天下。封禪大典結束后,唐玄宗為紀念這次封禪,親自書寫《紀泰山銘》,命人刻于泰山山頂大觀峰上,俗稱“唐摩崖”(圖1)。
宋真宗是歷史文獻記載的最后一位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帝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初四,宋真宗率大隊人馬從汴京出發,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十月二十日,宋真宗一行人抵達乾封縣奉高宮,在被邀請來參加封禪大典的外國觀禮團中,大食蕃客李麻勿獻玉圭;十月二十四日,舉行登封祭天儀式。山頂圜臺上設昊天上帝位,上帝位左邊放置天書,宋太祖、宋太宗并配。宋真宗服袞冕、飲福酒,向神位三次進獻,并親封玉冊、玉牒,命群臣在山下封祀壇祭拜五方帝和諸神。山上圜臺與山下封祀壇同時燔柴祭禮;十月二十五,宋真宗至社首山舉行禪祭皇地祇儀式;十月二十六,宋真宗在壽昌殿接受朝賀,并大赦天下,封禪大典結束。宋真宗封禪石刻(圖2)如今可見。
宋真宗之后,帝王到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
二、唐宋封禪制度的特點
不論是唐高宗、唐玄宗,還是宋真宗,他們都對封禪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均推動了泰山封禪文化的發展,他們的封禪有著極大的共性及相似性。
(一)借“封禪”之名,彰顯應天受命,夸耀功德,鞏固統治
封禪是一種宗教祭祀儀式,與對天地的信仰有關,是表示“報功告成,祈求國泰民安、政權穩固”的重大儀式。泰山封禪意味著“受命于天、功及天下”,這也是歷代帝王熱衷到泰山封禪的原因。
唐高宗封禪,是在“公卿數請封禪”及武后“密贊之”之下進行的。武則天如此熱衷于封禪是有原因的,眾所周知,武則天早在成為皇后前就干預朝政,登上皇后寶座后,她的權力欲望也愈加膨脹。顯慶五年(660)后,唐高宗因患病,委托武后處理部分政務,開始形成高宗、武后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自秦漢以來,封禪是君權合法性、合理性的權威證明,作為受命于天的皇帝,到泰山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無疑是身份與功德的顯示。為了使自己的地位因獲上天的承認而更加穩固,武后便極力促成封禪。麟德二年(665)十月,唐高宗封禪便在武后的操縱下拉開了序幕。在祭祀過程中,武后公開反對傳統的以宗室公卿充“亞獻”之禮,改由她親自參與主持,“于是祭地祇、梁甫,皆以皇后為亞獻,諸王大妃為終獻”。婦女參與封禪活動,這在封建社會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暴露了武則天欲借泰山封禪夸耀功德、鞏固自己統治的目的。
唐玄宗封禪,其目的也是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地位。武則天晚年,公主、皇子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政局動蕩不安。武則天代唐建周,打斷了李唐王朝的統治進程。武則天通過遷都、改元變制、建立武氏宗廟、封禪等一系列禮儀制度的變革,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因此,唐玄宗為了穩定政局、重塑李唐權威,首先也需要從變革禮儀制度開始。而封禪禮儀則是國家禮儀中最莊重、地位最崇高的一種,唐玄宗希望通過舉行象征受命于天的封禪大典,將“易姓而起”即改朝換代的信息昭告天下,以達到重新確立李唐王朝政權合法性與合理性的目的。唐玄宗封禪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前代帝王封禪時的玉牒皆秘而不宣,唐玄宗則宣稱“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更無秘請。宜將玉牒出示百僚,使知朕意”。唐玄宗的泰山封禪之行,多了一份鞏固皇權、造福百姓的政治因素。
前代帝王封禪是在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宋真宗卻是在國家長期積貧積弱并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的背景下舉行泰山封禪的,其目的也是為了強化自己皇位的正統性,樹立帝王的權威。宋真宗的皇位來之不易,是經過反復斗爭得來的。因此,宋真宗即位后,便采取各種措施證實自己就是“天命所歸”,而泰山封禪是統治者宣傳受命于天、國泰民安最重要的儀式,這是刺激宋真宗封禪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帝王封禪有嚴格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有“符瑞”,即要有上天給予的可報功的征兆之物。宋真宗時期并沒有出現所謂的“符瑞”,所以為了封禪泰山,宋真宗直接參與炮制了“天書從天而降”的戲碼。另外,“澶淵之盟”后,大臣王欽若為詆毀寇準,將“澶淵之盟”比之春秋“城下之盟”。為洗刷宋代君臣恥辱,王欽若向宋真宗獻計,只有封禪可以鎮服四海、夸示外國。因此,宋真宗封禪大典的舉行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政治色彩,目的就是統一思想認識、重振民族精神,轉移人們對“澶淵之盟”的視線,宣揚趙宋王朝的天命正統,以鞏固自己的統治。
(二)借封禪之行,夸示四海,彰顯國家實力
與秦漢帝王封禪相比,唐宋時期的封禪不僅規模大、人數多,且目的之一都是為了弘揚國威,向周邊少數民族及外國使節展示中原王朝的強大實力。唐玄宗的泰山封禪更是中國古代封禪史上的巔峰之作。
歷代帝王的封禪活動不僅程序繁瑣,而且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強大的軍事力量,封禪大典是無法進行的。因此,唐高宗和唐玄宗欲借封禪,向邊境少數民族和周邊諸國展示大唐帝國的國富兵強,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達。
宋真宗的泰山封禪規模與漢唐封禪相比絲毫不遜色,參與封禪的隨行人員至少上萬人。宋遼“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得趙宋王朝與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發生轉變,削弱了中原政權的中心地位。宋真宗希望通過封禪證明自己皇位的正統性,維護中原王朝的獨尊地位,借機向外國使節及周邊政權宣揚趙宋王朝的雄厚實力。
(三)臣下勸請封禪次數明顯增多
皇帝在舉行泰山封禪之前,群臣一般都會上表奏請封禪。秦漢時期,大臣勸請封禪次數不多。相比之下,唐宋大臣奏請封禪的次數則大大增加。
《舊唐書·禮儀志》載:“高宗即位,公卿數次請封禪,則天既立為皇后,又密贊之?!摈氲露辏?65)十月,武后和司禮太常伯留祥道先后上書奏請唐高宗封禪。唐玄宗時期,泰山封禪勸請次數達五次之多。開元初年,吏部上書崔日用上書奏請封禪之事,唐玄宗以謙虛的態度拒絕了他的提議。之后的幾年,唐玄宗勵精圖治,百姓安居樂業,出現“開元盛世”。開元十二年(724),百官紛紛奏請封禪之事,僅當年的十二月,就有大臣先后四次上書請封禪。前幾次的奏請,唐玄宗都拒絕了,但以中書令張說為代表的大臣再次上奏請封禪,將唐玄宗推上了封禪之路,唐玄宗最終應允泰山封禪。
宋真宗時期,泰山封禪之請也有數次。景德四年(1007)十一月的第一次封禪之請,殿中侍御史趙湘上書請封禪,宋真宗以“朕之不德,安能輕議”婉拒了封禪之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三月,兗州父老呂良等千余人親赴京師請求宋真宗封禪泰山:“今天降符瑞,宜告成岱岳,以報天地?!彼握孀谝浴按舜笫虏豢奢p議”拒絕了提議,并下令送錢帛遣送回鄉。接著,兗州知府上表再次請封禪,宋真宗還是沒有應允。幾天過后,兗州等地的進士又一次上書請求封禪,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等人上表請封禪,泰山封禪之行才最終被宣告舉行。
三、唐宋封禪制度的歷史意義
唐宋時期是封禪制度恢復并有所發展的時期,而宋真宗封禪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封禪,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強化政治統治,揚威四海
自古以來,帝王即位都自詡為奉應天命。唐宋帝王的泰山封禪,政治性功能更加突出。唐高宗借封禪向天地告成功來證明李唐天下的正統性與合理性;唐玄宗封禪則是對武周政權的一次撥亂反正,將政權重新拉到李唐的軌道上來,強化李唐政權的正統性;宋真宗則希望通過封禪樹立自己的正統地位,降低因簽訂“澶淵之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鞏固自己的統治。封禪的另一種政治功能就是宣揚國威、夸示四海,顯示大國形象。唐朝封禪邀請少數民族及鄰近國家一同參加封禪大典,加強了同他們的友好關系,展示了大國的實力。而宋真宗的封禪雖一直為人詬病,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對當時的外交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封禪過后的許多年,宋遼一直和平相處。
(二)武則天參與封禪,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
秦漢時期帝王、唐玄宗以及宋真宗等多次泰山封禪,沒有一位婦女參與其中,而唐高宗時期的封禪,皇后武則天不僅參與,而且居于“亞獻”的地位。不止她一個人,而是由她率領眾嬪妃參加。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影響之下,武則天參與泰山封禪應該是一個困難且艱苦的過程,但卻是泰山封禪史上的一個壯舉,顯示了婦女地位的空前提高,表明女子可以同男子一樣獲得應有的權利。
(三)促進了泰山宗教文化的發展
封禪是古代帝王舉行的最為神圣的祭祀禮儀活動,宗教意識色彩濃厚。唐宋時期的帝王封禪展現了儒佛道彼此兼容、共同發展的文化風采,使泰山文化更加絢麗多姿。雖然不同時期各有側重,但是唐高宗、唐玄宗以及宋真宗都推行了儒佛道兼容發展的文化政策,從而使唐宋時期泰山宗教文化更加輝煌燦爛。
四、結語
泰山封禪作為中國封建歷史的一部分,代表了古代中國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復雜性,同時也展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界的崇拜和信仰。但總的來說,泰山封禪蘊含著大一統的理念,這對于古代中國歷來追求統一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海霞.論秦漢時期泰山封禪制度的特點與文化意義[J].改革與開放,2011(16):196-197.
[2]周郢.試論泰山“政治山”地位的形成[J].泰山學院學報,2020,42(01):28-38.
[3]劉慧.泰山信仰論[J].民俗研究,2015(02):105-114.
作者簡介:
侯曉琳(1987—),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博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