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道至簡”是道家重要的思想觀念,尤其作為古典藝術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以中國畫為例,宋代的梁楷、李公麟以及元代的趙孟頫等都在各自的作品中滲透著“大道至簡”的藝術精神。“至簡”是中國寫意繪畫的一種具體表達形式,也是中國畫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大道至簡”的藝術精神不僅是古人追求的至高藝術境界,更是當代藝術家應當秉持和追求的崇高藝術精神。
關鍵詞:大道至簡;古典藝術精神;中國畫;寫意
一、“大道至簡”概述
(一)何為“大道至簡”
“大道至簡,無欲則剛,無為則無所不為”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道家哲學中極其重要的思想。在中國古典思想體系中,道家是富有思辨的哲學,但其出發點和歸宿卻是依附于現實生活的。道家追求的“虛靜人生”,并不是追求“無所為”,而是持有一種“虛靜”的人生態度,在無為中有所作為。筆者認為“大道至簡”便是這一境界的最終目標,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
(二)“大道至簡”的藝術審美追求
木心所崇尚的美學觀點,即藝術家應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質樸美,反對因過于雕琢而丟失了作品的真實性。他多次強調的理念為“回歸本真、返璞歸真”,是那種本真和樸素。但是,他還提出“歸真返璞,不是回到原來的地方”,“璞”的本意是不加雕琢、渾然天成、天真可愛的美。作者本人的真摯,能讓作品具有一種自然的美感,“文字的簡練,來自內心的真誠”;另一層含義則是通過作者長期閱讀積累創造的自然美感。文學修辭的核心并不是僅僅使用恰當且貼切的詞匯,而是要加以獨特地運用,同時又要讓人感覺熟悉,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自然地產生直覺。木心這樣評價陶淵明:“寫得真樸素、真精致,不懂其精致,就難感知其精致,他寫得那么淡,淡得那么奢侈。”木心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和理解,正如道家的“虛靜人生”一般,最終歸于本真,但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在無數次嘗試過“繁”之后領悟到的真理后歸于本真的“簡”。
二、“道”與藝術精神
(一)“道”與“藝”的聯結
徐復觀這樣理解道家思想:“老莊所建立的最高概念是‘道,他們的目的是要在精神上與道為一體,亦即是所謂‘體道,因而形成‘道的人生觀,抱著道的生活態度,以安頓現實的生活。”可見,“道”其實更多地是給予人們人生行事的道理,具有理論和形而上學的意義。
“藝”在《莊子》中主要是指生活中用到的某種技能;“道”在老子時期并沒有顯著地適用于藝術精神,而在莊子時期才發展得較為明顯。老莊思想的最初階段并沒有與“藝”建立起溝通橋梁,其所追求的不是“藝”,而是最高境界的“道”。可以說,當時的藝術與“道”是互不相及的,但藝術與“道”的碰撞是必然的,因為藝術家在藝術道路中體悟到人生的“道”時,也就是在體悟人生中得以修養,這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了,而此時“道”也就成為一種藝術精神,但這里要強調的是,“道”可以規范藝術精神,卻不能以藝術精神來規范“道”。
(二)中國古典藝術的精神性
張岱年認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道有天道,人有人道。”這里的“道”,是“天人合一”的“道”。“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定義了中國古典哲學的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對中國古典文化和藝術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西方人把物質和精神分開而談,而中國人則是把精神和物質結合在一起,古人認為這本是宇宙天地本真的狀態,而這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又在藝術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老莊與禪宗哲學的指引之下,中國的藝術形式即情感表達已經達到了頂峰。老莊及禪宗的精神最終內化成了藝術的內在精神,即藝術精神走向“道”。
三、傳統中國畫中以“簡”為貴的藝術精神
(一)“大道至簡”精神在藝術中的滲透
宋人追求極簡的審美格調,“不睦堂皇富麗,追求寧靜淡雅”。宋代不僅在物質和文化上達到了富足,更重要的是當時重視以文治國,以理學思想為主導,不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市井百姓都在追求“大道至簡”的淡雅與極簡美學。宋人將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藝術也就成為其文化生活發展的體現。當時的美學思想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統治者所推崇的社會風氣即簡樸、質樸、簡約的影響,在人們的繪畫方式和藝術風格確定上造成了深刻而有力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們逐漸孕育出了“道法自然”“無為”“大道至簡”等哲理思想,并進一步催生出追求簡潔、自然、優雅的審美趨勢。梁楷、李公麟等都在各自的作品中滲透著“大道至簡”的藝術精神。
1.人物畫
宋代梁楷的“減筆”人物畫最具代表性,欣賞他的畫,是由筆墨情趣到心境變化的一種連續不斷內化的藝術體驗。梁楷重視水墨本身的表情達意和審美趣味,他在畫面中削弱線條而重水墨變化的繪畫方式,是對抗雙勾填彩工筆技法的一種志氣和情緒表達。他將個人感情投注于筆墨本身,在其畫作中可以感受到形式美感與個人情感的融合,是思與神的結合。梁楷一改以往畫院風格,由線的思維向墨的思維轉化,這是一種具有畫面革命性質的藝術轉化。
《潑墨仙人圖》(圖1)便是梁楷追求自由創作后,回歸“至簡”的垂范后世的代表作。作品中仙人的五官聚集在一起,生動可愛,作者以極為夸誕的筆墨語言構成一種滑稽有趣的神態。這種筆墨形式正是梁楷“減筆”畫法的精髓之道,但這幅畫在表現上又呈現出更為果敢的變形手法,其線條中蘊藏著一種更為極致而純粹的筆力。正如木心對“大道至簡”藝術精神的解讀,梁楷“天人合一”的繪畫手法正是“返璞歸真”的古典藝術樸素美和長期訓練的簡樸美結合的產物。
2.山水畫
宋代自蘇軾以后的文人畫論,以及金元文人畫的繪畫創作,都把宋代之前中國式“模仿自然”的繪畫創作和觀念轉變為集詩書畫三絕于一體的方式,物質性影響了作畫方式以及對審美趣味的追求。宋代山水畫的風格變遷是從南宋開始的,山水繪畫的風格從嚴謹規范逐漸趨向于寫意性。自此現象出現后,并稱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以其別具一格的繪畫風格得到畫界的認可與推崇。南宋時期的畫風與北宋渾厚陰郁的風格大不相同,在剛毅的線條中融合強烈粗獷的大斧劈皴,使這一時期的畫風變得瀟灑而清逸,體現出畫家水墨意境的轉變和升華。
宋代繪畫風格的寫意精神,隨著時代的推進成為元代繪畫藝術的主流風格,并不斷影響著元代畫家作品技巧的更新與內心情感的抒發。元代畫家如趙孟頫、倪瓚也都在歷史變遷的進程中轉變思維,反對一味地“模仿”自然——“外師造化”,而追求“物我合一”“中得心源”的藝術境界。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道至簡”的藝術精神。和西方杜尚在繪畫生涯后期拋開畫面中自然的絕對真實,而追求形式美的簡樸、純粹一樣,中國傳統繪畫也走上了一條通往尋找自我內心表達的藝術道路,這便是以“大道至簡”心境下的“虛靜人生”。
3.花鳥畫
李公麟畫馬堪稱一絕,最初也是因畫馬而聞名天下的。他在日常生活中極為細致地觀察和研究馬的行為動作,“必終日縱觀,至不與客語”這一句便是形容其每次在皇族養馬的太仆廨舍旁若無人地觀察馬的姿態,可以見得他專注精心的程度。因此,他所畫的馬大多形神兼備且栩栩如生,好似馬兒會從畫面中跑出來一般。李公麟雖以工筆畫見長,但在其嚴格的用筆下并不是一味追求形似和復雜的裝飾趣味,他的線條行云流水,以工筆線條白描幾筆便能勾畫出馬的輪廓,且不失真實和靈動。在達到形似基礎上,更多地是體驗復雜神形下繪畫對象內在的個性特征,并展現出畫家在這種體驗下所形成的個人藝術風格。這里還需強調“道”與“技”的關系,從李公麟畫馬的經歷,我們應該更能領悟庖丁的“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在藝術創作中,只有在技術的基礎上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生存環境以及對人生、事物的看法共注于作品中,才能夠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佳作,“大道至簡”的藝術精神也便會在“道”與“技”共存的作品中生發出來。由此可見,“道”與“技”是緊密相連的。
(二)“求簡”的寫意造型方法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至簡”是中國寫意繪畫的一種具體表達形式,同時也是中國畫所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至簡”不僅指筆法化繁為簡,更是思想上高度自由的寫意精神。中國寫意畫的筆墨精神積厚流光,“以簡為貴”的思想觀念是傳統中國畫數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儒釋道哲學和歷史變遷的精神產物。
南宋禪師牧溪便是通過寫意筆墨詮釋“大道至簡”的大師,大自然中的燕子、柿子樹、山川小溪都在他筆下呈現得質樸而生動,即使是再復雜的事物,也能在他追求禪宗的藝術境界下化繁為簡,達到“物我合一”的極簡而求真的禪畫風格。在牧溪的畫中,“技”是體現其空無心境抒發的一種媒介,人們可以通過觀看簡潔的用筆而產生共鳴,并將作者的心意和移情于自身。如牧溪的《六柿圖》(圖2),畫面中的柿子不同于現實中真實的柿子,也不同于工筆畫中寫實的柿子,而是通過墨色的焦濃重淡清來區分六個柿子的顏色。其中最重要的是牧溪在“眼中之柿”到“心中之柿”的過程中,對物象進行了極為透徹的轉變。他在心中對柿子進行了“返璞歸真”的研究和探索,將柿子本真的特征通過其嫻熟的技法展現出來,沒有任何多余的修飾和背景襯托,這便是對“道”的領悟下主觀意識對藝術意象的主動改變和升華。
元代著名山水畫家倪瓚也追求“大道至簡”的創作精神,從對其畫作的解讀可以體會到他個人高格風尚的美學境界,以及呈現出來的極為天真脫俗、純粹而深刻的筆氣和筆力。倪瓚晚期呈現出靈動超脫、平淡質樸的繪畫風格,他筆下的山水風貌簡樸而深邃、天真而淡雅。倪瓚的作品可以用一個“靜”字來形容,以他的《容膝齋圖》(圖3)為例,畫面中從近景的山坡小樹到遠景的山丘河流,都在其淡雅的墨色和清逸的皴染中能夠體會到寧靜寂寥的藝術氛圍,也許正是“照夜風燈人獨宿,打窗江雨鶴相依”的生活狀態成就了他一身傲骨、向往自由的藝術境界。倪瓚晚年從道家的精神自由到禪宗的精神解脫的追求,無不體現在他的繪畫藝術中,使其美學思想與禪宗精神更加緊密相連、相互影響,以“求簡”的“道”思想貫穿于其整個作畫過程中。
清代八大山人的水墨畫作品體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境界,在其曲高和寡的境界里,也蘊含著“大道至簡”的思想。他曾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其中,“墨點無多”正是他作品中“至簡”筆法的特點之妙,以少勝多的畫面營造少不了他在筆墨技法上的鉆研和創新。八大山人在花鳥畫創作上的成就最為顯著,他通過生宣紙吸水性強的特性,結合其獨特的簡筆技法,在畫壇推陳出新,創造了后世對水墨畫傳承的新觀念。
“大道至簡”的藝術精神不僅是古人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更是當代藝術家應該秉持和追求的崇高藝術精神。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藝術家應當脫去浮躁,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來回報社會,這無疑是一種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木心講述;陳丹青筆錄.文學回憶錄[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0.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大字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
[3]方聞著;談晟廣編.中國藝術史九講[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張楊雨(1998—),女,漢族,天津人。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