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lee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3雇傭關系趨勢報告——新動能驅動下的新職場》顯示:在投向工業自動化行業的跨行業求職者中,16至25歲的求職者比例在過去3年間從21%提升到31%。
我們不禁要問,原本讓年輕人“聞之色變”的工廠為何重拾了吸引力?工廠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在進入工廠之后,年輕人又能收獲什么?
從粗放到智能,工廠正在如何進化?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進廠打工的經歷,邵迪至今心有余悸。17歲時,因學習成績不佳,邵迪離開學校,隨父母南下打工。在那家私人作坊里,邵迪的工作是剪線頭,工資計件,一件兩毛錢。干了沒幾天,來了一批貨,堆在廠房里頂到天花板。邵迪從早上8點干到晚上12點,那一刻,他絕望了。他要立刻離開這里,回學校上學。
重返學校的邵迪很爭氣,逆襲考上了大學,信息工程專業。到畢業時,本專業的同學大多只有兩條出路:一條是考公、考編,進入體制;一條是進入工廠,專業對口。邵迪更渴望后者,在他看來,現在智能制造業的工廠不論是工作環境、工資待遇還是工作前景都非常好。他的目標是聯想集團合肥產業基地,這是當地最具規模的智能制造工廠。
不過想要拿到錄用通知并不容易。在邵迪的競爭者中,不乏更好院校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經過幾輪面試,邵迪幸運地脫穎而出,成為一名技術員。
2024新年伊始,邵迪出差到兄弟單位——剛剛落成的聯想天津創新產業園。站在大門外,他幾乎意識不到這是一座工廠,反而更像一片寫字樓。走入其中,映入眼簾的是一間間整齊的辦公室、會議室、茶水間,穿過安檢門,一條條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開始出現,工人們穿著整齊的藍色和灰色工服,若干機械臂從他們身旁伸展出來,在電流低沉的蜂鳴聲中,極簡風格的制造設備上閃爍著五顏六色的LED燈帶,幾乎分不清是指示燈還是氛圍燈。
工作環境巨變是產業升級的投射,這種升級也在工廠中創造了新的崗位。邵迪的工作,并非我們想象中那樣擎著螺絲刀埋頭苦干。從進廠開始,他從技術員一路晉升,組長、班長、工程師,一直到現在的生產規劃主管。他現在的工作,是對生產線進行整體規劃,用最小的成本滿足最大的生產任務。有時候,他的一個微小的規劃決定,就可能為全廠節省10萬元的成本。
過去,傳統制造業需要大量體力勞動,固化的生產單元也造成了去技術化的現象,擰螺絲的工人只會擰螺絲,貼膠帶的工人只會貼膠帶。而現在智能機器正在不斷取代傳統勞動,對人機結合的需求越來越高。由此,對工作人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對生產全流程有大局觀,還要具備管理和統籌能力,更要有跨學科的教育背景。
這些在工廠中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正在成為一個嶄新的、不斷擴大的、有別于以往“藍領”“白領”和“金領”的新群體,社會學家將之稱為“紫領”。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認為:“‘紫領是‘藍領‘白領‘金領的混合體,既具有‘藍領的動手操作能力,又擁有‘白領的管理創新能力,還具有‘金領較高的知識結構、公關能力、團隊協調能力、社會關系資源等綜合素質。”
當然,除了工作本身的社會價值之外,邵迪也拿到了在同學中還不錯的薪水。收入和價值感的雙重滿足,讓他心滿意足。
從沿海地區的服裝作坊到智能制造業的智慧工廠,從修線頭的小工到高技術的“紫領”,邵迪的故事就像一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微縮景觀,也解釋了為何會有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涌入工廠。
中國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產業升級又改變了工人們的工作環境、工作狀態和工作價值,催生了對高水平人才的新需求,全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最終重塑了工人的價值?!白项I”群體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成為時代浪潮的新產物。
如今,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并且出現了白領空心化的現象,許多白領雖然坐在辦公室中,但實際的工作價值、成長潛力和晉升機會都少得可憐;另一方面,工廠中的“紫領”群體卻能夠獲得豐富的職業培訓、個人成長空間、相對穩定的收入和成就感。因此,如今的工廠已經不再是過去令人“談之色變”的地方,而是變成了一片就業新藍海。
從操作工到課長,普通人如何改變命運?
除了像邵迪這樣本科畢業進入工廠的“高起點”求職者,許多??粕踔谅毿.厴I的基層“藍領”,也在制造業領域找到了自己向上攀登的出路。
專科院校畢業的汪全斌在剛剛進入社會時做過許多工作,但總是不得其法,“干來干去也沒干出個名堂”。
后來為了謀求穩定,他進入工廠,成為一名一線操作工。剛進廠時,他頗有些落差感,但改變命運的機會很快來了。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弦歌工坊”在合肥開辦,他通過面試被納入其中,開始了為期1年的再學習。
雖然困難不少,但汪全斌也收獲頗豐。除了在業務層面刻苦學習,他還借著這個機會,鍛煉起自己的管理能力。他毛遂自薦,競選成為學習班的班長,負責班內的日常管理工作。
由于在“弦歌工坊”表現優異,畢業后,他由制程工程師提升為車間課長。再之后,他接觸了更多的部門管理核心內容,參與了部門和公司重大決定的討論,個人能力不斷提升,如今他管理著10個班,300多名員工。
從一線操作工到車間課長,從“藍領”到“紫領”,汪全斌的故事背后,是“紫領”群體為基層工人帶來的巨大上升潛力和穿透性。通過企業內部的培訓、培養、晉升激勵等方式,讓廣大的“藍領”群體有機會成為“紫領”,甚至在未來成為“金領”。
工廠的“繁花時代”
在我們討論“紫領”群體時,一個顯著的問題不容忽視:中國的技術人才缺口由來已久,在多年前便已成為媒體上討論的熱點。根據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統計,2022年中國智能制造業數字人才缺口約430萬人,人才供應與需求比率為1∶2.2。預計到2025年,行業數字人才缺口達550萬人,人才供需比為1∶2.6。
當智能制造業開始雄起,“紫領”群體應運而生,其工作難度、工作價值、薪資收入、個人成長和工作穩定性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盡管社會輿論還在轉變的過程當中,但智能制造業的工廠已經通過“紫領”群體的中產化重構了它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將當下稱為工廠的“繁花時代”,各種教育背景、專業背景、能力特點不同的年輕人,都可以在工廠中找到自己的機會,像繁花一樣各自伸展,開枝散葉。
對于求職者來說,制造業進入“繁花時代”顯然是一種良性的進化。在就業形勢緊張,白領空心化等問題日益顯現的今天,“紫領”群體的出現不僅讓求職者收獲新的職業通道,更讓他們在不確定的時代中,找到了可以穩定上升,能夠獲得快樂、價值感和個人成長的新賽道。
汪全斌告訴那些想要進入工廠工作的求職者:只要你做好了準備,工廠中總是有無限機會。同時,他還想告訴更多工廠之外的人們,今天的工人群體,其實是一群值得被尊重、值得被關注、值得被擴大的可愛的人。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