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濤 程婷媛
隊課命題
2023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育英學校考察,總書記強調,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新時代中國兒童應該是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兒童。希望同學們立志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而讀書,不負家長期望,不負黨和人民期待。請認真閱讀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育英學校時這段重要講話,自選角度,自擬活動題目,面向中年級隊員,上一節微隊課。
破題思路
對于少先隊員來說,學習是他們每天的必修課,但是,怎樣學習,為什么要學習……這些概念對他們來說比較模糊,甚至在學習中出現很多畏難、消極情緒也是比較普遍的。隊課以敬愛的習近平爺爺的學習故事為主導,在激發隊員學習興趣的同時總結出學習需要哪些寶貴品質,領悟好好學習的重要性,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作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生力軍,當代少年兒童一定要聽黨話、跟黨走,愛學習,好學習,從前輩們手中接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接力棒。
活動過程
一、學習榜樣熱愛學習
輔導員:隊員們,每年元旦習近平爺爺都會為我們送上新年祝福。總書記身后的書柜特別引人注目。瞧,你們發現了什么?(好多書)這說明習爺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愛讀書、愛學習)
輔導員:習爺爺特別愛讀書學習。2023年六一前夕,習爺爺在北京育英學校考察時就寄語廣大少年兒童,要愛學習!那么怎樣才是愛學習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習近平爺爺,聽聽他的學習故事。
輔導員講述:習近平爺爺不滿16歲的時候,就來到了一個叫梁家河的地方插隊,據村民回憶當時他帶的箱子是最重的,猜猜習爺爺都帶了些什么?(隨身喜歡的物品、書)插隊的那些日子很辛苦,白天要放羊打水壩,晚上還得看牲口,習爺爺說他經常扛著200斤的麥子一走就是十幾里山路。隊員們,此時如果是你稍微有點空閑會干什么?(趕緊休息)但習爺爺只要一有空就會把揣在懷中的字典拿出來看。當時,他就寄住在別人家的窯洞里。(出示窯洞圖片)房東說,每天早上起來,習近平的臉、鼻孔、眼眶全都是黑的。原來是他每天讀書到深夜,臉是被煤油燈的煤灰熏黑的。后來大家都親切地稱呼習爺爺為“窯洞里的讀書人”。在那個年代,想多讀書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習爺爺曾為了借閱這本《浮士德》就走了足足30里路。隊員們,你們知道30里路是多少米嗎?大膽猜一猜。是15000米!不休息的情況下要走4個小時左右。不僅如此,習爺爺還養成了抄對聯、背對聯的習慣,工作中還給自己立下了“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座右銘。
輔導員:下鄉不到十六歲,隨身帶了一箱書。清晨起來滿臉黑,窯洞里的讀書人。一物不知深為恥,千方百計求好書。由此可見,習近平爺爺真是一位愛學習的人,我們也要學習他。(板貼:熱愛學習)
二、數說道理勤于積累
輔導員:從梁家河到中南海,從刻苦學習的小知青到領航中國的掌舵人,習近平爺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所有的成績都是背后夜以繼日的努力沉淀出來的。(隊員齊讀這句話)
輔導員:積少成多,積沙成塔。你們是不是覺得1分鐘的時間眨眼就過去了,但是老師告訴你們,一分鐘可以進行300字左右的閱讀呢!每天節省1分鐘,一個星期能讀多少了?(2100個字)一個月呢?(9000個字)堅持一年呢?(108000個字)不起眼的一分鐘,竟能累積成108000個字,對于你們四年級的隊員們來說,相當于360篇優秀作文。這就是沉淀、積累的力量!我們也要和習爺爺一樣,做到勤積累。(板貼:勤于積累)
三、堅定信念持之以恒
輔導員:在接受國外電視臺專訪時,習近平爺爺說:“中國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對我來說,問題在于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你們知道習爺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嗎?(忙工作、為人民服務)曾有人統計過習爺爺的一天。每天7點開始工作,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他可能會會見很多的外國領導人,大大小小的活動參加十幾場。到了晚上10點,可能才剛剛結束工作,休息時已經很晚了。試想,一年下來,習爺爺有多忙。
輔導員:此時此刻,你想對習爺爺說些什么?(習爺爺太辛苦了)我們聽聽,習爺爺是怎么說的。(播放習近平關于讀書的講話音頻)習爺爺無論每天多忙多辛苦,他每天必須要做的就是——讀書。我們也要向習爺爺學習,對待學習做到持之以恒。(板貼:持之以恒)
輔導員:聽了習爺爺的故事,對你們今后的學習有沒有什么啟發?(要珍惜時間,要迎難而上)學習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它對于我們國家來說也尤為重要。習近平爺爺這樣告訴我們: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輔導員:周恩來總理通過不斷學習實現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爺爺通過不斷學習努力實現“禾下乘涼夢”,讓中國人民填飽肚子(改革開放時期);中國航天人通過不斷學習讓“嫦娥”“玉兔”“神舟”“天宮”從神話照進現實(新時代)。老師堅信作為接班人的你們,也必將通過學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