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蕊 包心安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發放5G牌照,標志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5G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媒體融合和內容聚合,面對龐大的信息數據和高速的傳輸速度,好的照片“出圈”更快也更難。軍隊攝影如何“出圈”破“流量化”讓觀眾耳目一新,本文將淺析研究。
我軍的軍事攝影初始于1933年的紅軍時期,成長于抗戰時期,發展于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時期,成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前10年,它是中國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量”在互聯網時代,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網站的訪問量,以及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所耗費的字節數。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5G用戶達5.61億戶,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到18.45億戶,2023年2月,我國移動網絡IPv6流量占比達到50.08%,迎來IPv6主導的互聯網時代。
5G快速發展的當下,拿起手機人人都可以成為現象級傳播者。用戶對作品的內容要求、細節敏感度、主題新鮮感等因素都成為決定一張軍事圖片能否“破流量化”的關鍵。
好馬配好鞍 好器材出圈第一步
羅伯特·卡帕曾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戰場不夠近。”
要拍一張精彩的軍事照片,除了需要靠近被攝物體外,還需要過硬的專業設備。歷史上一些專門研發的戰地攝影器材也為一些珍貴軍事影像的留存奠定了良好基礎。英國相機生產商桑頓匹克發明的照相機槍,奧斯卡·巴納克發明的35毫米電影膠片拍攝的徠卡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廣泛使用的“羅伯特”相機,還有蘇聯的捷尼特F-21間諜相機,尼康RS的單反相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際軍事攝影的發展。
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上,有一件橫跨長安街的拍攝設備叫“天鷹座”。“天鷹座”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用一年多時間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索道攝像機,研發它的過程共取得9項國家發明專利,它的索道系統和穩定系統也全部是國產。在3個多小時的直播中,這臺攝像機拍攝了廣場的每個視角,實現了向核心區推拉搖移的功能,記錄了這場恢弘慶典。
卡姆速E1眼鏡攝像機、Mycam_C3拍攝器、Mycam_C4拍攝器是我國具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三款產品。卡姆速E1眼鏡攝像機可以實現第一視角高清拍攝,釋放雙手,應用特殊場景;卡姆速運動攝像機可以方便地安裝固定在導彈車輛、坦克、飛機等裝備上,如Mycam_C3拍攝殲擊機、轟炸機、特種作戰飛機、99A主戰坦克炮管等;卡姆速運動攝像機Mycam_C4可以拍攝防空導彈、裝甲車等。機器采用國內最高端的影像處理方案,加入WIFI和無線遙控等領先技術,完全適配軍事活動拍攝需求。以上案例可知,軍事攝影攝像,要選擇合適的產品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捕捉真實瞬間 破除流量焦慮
那些能夠出圈的大作,多數是細節的捕捉。2023年6月,中國第13批赴南蘇丹維和醫療分隊赴瓦烏市海馬斯納小學開展愛心傳遞活動。其中一張一名維和醫療分隊女隊員看到孩子純真可愛的笑臉,不禁豎起大拇指為他們點贊的畫面被攝影師胡楠抓拍下。這張圖片不僅傳遞著和平與希望,更傳遞出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溫暖。2015年初,也門內戰,中國海軍第十九批護航編隊趕赴也門接同胞們回家。期間,海軍女兵郭燕與小女孩李禹霏的牽手照,成了“祖國派軍艦接親人們回家”的真實寫照。這張照片導向鮮明、積極正能量,詮釋了有一種安全感叫祖國在你身后。2023年4月,中國海軍急赴蘇丹執行撤離人員任務。這次撤離中,記者捕捉了大量暖心的照片。海軍官兵照顧登艦嬰兒、牽手兒童通過安檢、懷抱熟睡的孩童、撤離人員通過安檢激動揮舞國旗的場面、兒童高舉五星紅旗等候登艦的精彩瞬間。
軍事攝影家劉應華拍攝的攝影作品《眾志成城,托舉生命》,真實地記錄了人民子弟兵趕赴抗震一線緊急搶救群眾的一幕;岱天榮1998年8月拍攝的《眾志成城》,記錄了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與全國人民一道奮戰在抗洪搶險一線陳雙維2010年8月拍攝的《走出“孤島”》,記錄了24名官兵,徒步穿越15公里的泥石流和滑坡的山體成功解救出被困群眾。
一幅好的攝影作品要出圈吸引讀者,需要用內容語言去打動人。通過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發現能夠吸引人的攝影題材,并非全部來自重大事情、震撼的畫面,相反都是治愈的畫面,轉瞬即逝的場景。只要拍攝者細心觀察、及時捕捉,就能夠拍攝出打動人心的影像,獲得網友一致認可好評。
堅持內容為王 與用戶同頻共振
軍隊攝影新聞報道中,想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容是第一“吸睛點”。
在中國軍網展示的一組:“軍旅鏡頭2020我在哨位為您護航”的照片中,攝影師趙明利用相機用手中鏡頭忠實記錄支隊官兵堅守“春運”、鏖戰疫情、護衛兩會、挑戰極限的青春身影,拍攝的都是熱點內容。鏡頭中官兵們幫趕春運的乘客拿行李,給找不到進站口的乘客指明方向;中秋節、國慶節堅守一線崗位守護萬家燈火;實彈射擊,進入大山深處進行野外實戰化極限訓練等真實畫面,拉近“神秘”官兵的日常與普通用戶之間的距離,與用戶同頻共振。
由中國軍網主辦的“經典軍旅鏡頭,2021優秀攝影作品展播”中,王衛東的《云集》注重實戰氛圍營造,給讀者真實感;柳軍的《向建黨百年獻禮》構圖對稱平衡,視角新穎光線到位;賈宏偉的《火力全開》捕捉最佳瞬間,更好感受視覺沖擊威力;楊軍的《殲-20雙機編隊亮相珠海航展》抓住新聞價值點,用細節吸引觀眾;徐明遠的《穿越“蚊蟲王國”》采用“逆光”拍攝手法,凸顯邊防官兵堅守崗位一線的辛苦;姬文志的《退伍老兵最后一次巡邏》創新鏡頭語言,強烈對比營造視覺反差;楊盼的《起飛前示意》選擇“特殊”拍攝對象,遠距離拉近特寫吸引關注;楊盼的《星空下的陣地》用廣角鏡、慢門長時曝光,打造紀實性和藝術性融合。每一張圖片都堅持內容表達為主,向用戶傳遞真實一線場景。讓讀者身臨其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從基層出發,落腳到基層。軍隊攝影想破流量化,基層內容依舊是第一位。
量體裁衣 制定可行化方案
軍隊攝影中,首先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拍攝對象是否涉密,拍攝角度是否最佳,是否會產生負面輿論等考慮因素。因為部隊不同的單位性質決定了其傳播內容、傳播權限、定密級別不同,部隊駐地環境、武器裝備、日常訓練課目差異化也會導致拍攝題材的局限。我們常見的幾種自然環境下的軍事題材圖片有,西北大漠干燥的環境、天山北麓嚴寒的環境、東南沿海潮濕的環境、高原缺氧艱苦的環境等。拍攝者要因地制宜,拍攝“大片”,不可盲目模仿,靠后期技術手段生產“照騙”。
因軍隊體制的不同,分為領導指揮機關、作戰部隊、后勤保障系統、軍隊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各單位承擔的職責不同,日常訓練任務、武器裝備配備、人員承訓量也有差異化。在日常軍事攝影報道中,就要制定“可行化”方案。作戰部隊要突出訓練作戰一線的精彩現場;軍隊院校要展示為戰育人、實戰教學的激烈研討等場面。
別出心裁 二次創作吸眼球
這里提到的“二次創作”,我定義為攝影的深度創作。攝影師以所拍攝的圖片為原型,對其進行“故事化”解析傳播、文創IP傳播、數字化賦能傳播。
2015年清明節,環球網軍事發布了一組照片,軍事漫畫家繪制了一部作品紀念在國防事業中獻出生命的先烈們。其中有網友繪制了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犧牲的中國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王偉,作者希望以此傳播國防正能量,表達對先烈們的感激和敬仰。2016年,中國軍網發布了一組照片題為“手繪+攝影打造二次元的兵之初”。作品以手繪和真實攝影記錄相結合,既有漫畫的喜感,也不缺乏軍事訓練的嚴肅感。除了漫畫、手繪,也有插畫師“妖艷的河豚”繪制的近現代軍艦插畫作品,畫技出色,作品氣勢磅礴。國風插畫師“握不住的風”為慶祝建軍95周年創作的一組國風軍事主題插畫海報,創意滿滿,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020年,我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擁有了專屬的文創產品。山東艦艦徽艦標的設計風格和設計語言獨特,歷經28稿。這種軍事文創IP的傳播,讓大家不再局限于圖片的贊嘆和喜歡,圖片轉化為觸手可得的模型,更符合年輕人的潮流,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軍事文化、航母文化帶來的愛國情懷和正能量。
2022年,在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服役的第十個年頭推出的中船文創IP系列艦船國防裝備圖例數字作品,運用區塊鏈技術對作品建立專屬數字ID,每個專屬的數字ID因其獨特性將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上,且無法以任何方式進行篡改。利用數字化賦能傳播,讓普通的攝影圖片更具收藏價值。
“引進”專業人才 提升核心競爭力
5G快速發展的融媒體時代,核心競爭力是“技術+內容”。越來越多的單位建立軍隊融媒體工作室,選拔優秀的現役軍官、士兵,招聘專業技術能力強的文職人員加入隊伍,把人才戰略作為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努力打造一支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團隊協助意識強,執行快、效率高的融媒體人才隊伍,保障軍隊融媒體文化宣傳任務落到實處。
筆者單位在發展軍隊融媒體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成立“西部育鷹融媒體工作室”。設立平面設計、影視創作、新媒體運營、音頻制作、原創策劃等崗位展示軍隊形象,講好軍隊故事;通過軍隊內部網站、微信公眾號、院部廣播站、抖音平臺、線下電子顯示屏等一系列展示平臺和夜聽《長安月》、強軍VLOG等欄目,持續輸出強軍風采,鑄就強軍之魂;加強和媒體聯動。在婦女節、七夕節、建軍節、春節、元宵節、世界讀書日等和軍人相關的重要節日和外部媒體聯合策劃,提升作品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提升核心競爭力,除了引進專業人才外,定期組織專業培訓也是一種做法。2021年火箭軍某基層部隊的文化骨干集聚青州古城,參加文化影視士兵職業技能培訓鑒定。設置理論教學、理論考核、實操訓練、實操考核4項內容。邀請軍地專家為學員輔導授課,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為學員們講授專業知識和操作經驗。既凸顯“強技能、為打仗”的鮮明導向,又實現基層宣傳戰線需求側與供給側的精準對接。
善于發現新聞眼 要有獨立的認知感
拍攝者有什么樣的文化、什么樣的思想、什么樣的情感,他的鏡頭里才會有什么樣的畫面。生活中我們要善于發現新聞眼,及時記錄真、善、美、燃、酷、猛的精彩瞬間。好照片有三個標準:必須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必須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攝影盡量簡潔要做減法。如何拍好照片,筆者認為一是多看,二是多模仿,三是多拍。通過多練習拍攝,充分感受不同光影帶來的效果,熟悉被拍攝對象的背景情況、現場情況、最佳角度、表達內容、凸顯內容等。通過不斷嘗試,下一次拍攝就能準確地找準定位,拍出想要的作品。攝影本身它就是一件沒有絕對的對或錯的事情。每個人都有獨立的認知感,也要培養這種能力。說明書告訴我們相機的使用方法,但只有生活實踐才能讓我們學會如何拍好照片。學習攝影技術,是為了通過照片表達內容和想法,記錄美好故事和精彩瞬間。真正好的內容來自我們的內心,來自我們的人生。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無論拍攝對象是什么,拍攝地點在何處,首先要熱愛拍攝。假如你對攝影不感興趣,就會沒有動力,縱然你擁有頂級的設備,有一流的導師教學,也拍不出好的作品。興趣盎然才會驅使你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其次,要學會探索多元化拍攝題材。軍隊內攝影,涉及最多的主要是軍事訓練的畫面和新聞會議拍攝。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嘗試更多的創意攝影。2022年,武警甘肅總隊白銀支隊營區,攝影者將官兵們學習理論知識、苦練殺敵本領、錘煉頑強作風,駐扎訓練一線的場景,通過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剪紙攝影展示出官兵們朝氣蓬勃的青春模樣;最后,要充分利用好攝影常見的8種角度:平拍、仰拍、俯拍、鳥瞰、正面拍攝、側面拍攝、背面拍攝、斜側拍攝拍出軍旅大片。
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要想拍攝出比他人更好看的照片,就要更加熟練地掌握攝影技巧。光線的運用、構圖的巧妙、快門的速度、光圈的大小以及對比度的調整、攝影的角度、攝影的創意值等都決定著一張好圖的誕生。不被用戶記住的照片,就是無價值、沒特點的。攝影師的水平參差不齊,同樣的題材在不同攝影師的眼里,構圖、角度、鏡頭感、審美性都不盡相同。
軍事新聞攝影圖片的運用中,除了常見的圖集新聞外,還可以加入插畫海報、聲音海報、動漫海報、H5海報等設計元素,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讓讀者“置身其中”感受軍事新聞的震撼,減少信息傳播過程中有效信息的丟失和忽略。軍事攝影圖片形式展示上永遠都是“錦上添花”,圖片內容要出彩,影像傳播才能省時省力,攝影才能更好“破流量”出圈。
作者簡介:華蕊(1996-),男,空軍西安飛行學院宣傳處,主持人;包心安(1992-),男,空軍西安飛行學院某旅,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