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小鼠深度睡眠時對其進行光療,可提高大腦清除β-淀粉樣蛋白的能力,而β-淀粉樣蛋白是一種與阿爾茨海默癥發病有關的有毒蛋白質。這一發現可能會帶來一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
盡管研究人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仍無法開發出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這也意味著可轉向非藥物方法。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證明了光療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方面的治療潛力,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希望這些成果對人類也同樣有效。
在這項研究中, 研究人員使用了光生物調節療法(PBM),這是一種非藥物療法,利用紅光和近紅外線來刺激人體自愈。有證據表明,PBM除了能逆轉氧化應激和炎癥外,還能促進大腦的新陳代謝和微循環。最近的研究發現,PBM可以刺激大腦的淋巴系統,清除廢物和毒素。
腦膜是覆蓋和保護大腦和脊髓的薄膜,在腦膜上有一個淋巴管系統。這些腦膜淋巴管(或稱MLV)已被證明能清除長期以來與阿爾茨海默癥有關的β-淀粉樣蛋白。人們認為,這種天然生成的蛋白質含量異常,會在神經元之間聚集形成斑塊,破壞細胞功能。
由于大腦的淋巴系統在睡眠時被激活,研究人員測試了PBM在清醒和非快速眼動(深度)睡眠時的效果。他們用激光破壞了小鼠的MLV,然后將β -淀粉樣蛋白注入小鼠的海馬體( 大腦中與記憶和學習有關的區域),使用發光二極管對小鼠進行為期七天的PBM治療,每天一次。
研究人員通過測量海馬體中β-淀粉樣蛋白的水平發現,無論是在清醒狀態下還是在睡眠狀態下使用PBM,海馬體中β-淀粉樣蛋白的水平都較低,但在睡眠狀態下使用PBM,β-淀粉樣蛋白的下降幅度更大。他們的結論是,與清醒狀態相比,睡眠狀態下的PBM能更有效地刺激海馬體中的β-淀粉樣蛋白排出體外。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盡管MLV受到破壞,抑制了它們清除β-淀粉樣蛋白的能力,但經過治療后,這種能力又得到了恢復, 而且在睡眠時使用PBM比在清醒時使用更有效。
研究人員說:“在我們的研究結果中,我們發現PBM能在MLV損傷后促進淋巴功能的恢復,如果在深度睡眠時使用PBM比在清醒時使用更有效?!?/p>
他們表示,這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可用于注意力缺失癥患者和其他涉及大腦淋巴系統的疾病。由于藥物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未能顯示出有效性或安全性,PBM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安全方法,在臨床實踐中很有希望用于治療伴有淋巴系統疾病的腦部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病、膠質瘤、腦外傷、顱內出血等。
該研究發表在《光電子學前沿》雜志上。( 綜合整理報道) ( 策劃/羅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