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是全國首批21個城市更新試點中唯一的東北城市。本文通過研究沈陽城市更新,探索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和城市創新治理途徑。基于對沈陽城市既有發展基礎和戰略要求的認識,提出沈陽城市更新的戰略思路,主要包括: ① 尋求擺脫對房地產開發的路徑依賴,促成人口和產業增長,以提升市場消化存量建筑的能力; ② 劃定不同類型更新區,結合空間環境的更新周期,初步估算吸納城市新增人口和產業功能所形成的更新規模和經濟效益,探討以存量更新推動沈陽轉型發展的可行性; ③ 需要特別重視利用區位、基礎設施和規劃政策,推進能夠提升沈陽在國際、國內和區域競爭能力的重大項目和產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和生產者服務業,及相應的落地核心區和機會區; ④ 完善城市更新的組織體系、政策體系、規劃體系和實施體系,以保障沈陽城市更新行動的推進。
Abstract
Shenyang,as theonlynortheasterncityamong the firstbatchof21pilotcities forurbanrenewal inChina,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and developmentof theoldindustrial base inNortheastChina and the innovationof urban governance through urbanrenewal,whichis the strategic goalofthe implementationofurbanrenewal.Basedontheunderstanding ofShenyang'sexistingdevelopment foundationand strategic requirements,this paper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ideas forShenyang'surbanrenewal, including ① seekingto breakaway fromthepathdependenceonreal estate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growth to enhance the market’s capacity to digest existing buildings; ② delineatingdifferenttypesofrenewalareas,and incombinationwith therenewalcycleof thespatialenvironment, preliminarily estimating the renewal scale and economic benefits formed bythe absorptionofnew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functions,and discusingthe feasibilityof promoting Shenyang's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through stock renewal; ③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location, infrastructure,and planning policies to promote major projectsandindustries thatcanehance internationaldomestic,andregionalcompetitiveness,speciallyforghnd manufacturingand producerservices,aswellasthecorrespondingcoreareasandopportunityareas forimplementation; ④ improving theorganizational system,policysystem,planningsystem,and implementation systemofurbanrenewal to ensure the advancement of Shenyang's urban renewal actions.
關鍵詞:城市更新;發展戰略;東北振興;沈陽
Keywords:Urban renewal; Development strategy;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Shenyang
0引言
中國城鎮化進人轉型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將城市更新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主要方向。城市更新行動能夠和必須成為推進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重要舉措。

遼寧是全國唯一省部共建城市更新先導區省份。2021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遼寧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導區實施方案》,圍繞城市活力得到新激發、城市環境得到新改善、城市建設推動低碳新轉型、智慧場景實現新應用、城市文脈豐富新內涵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目標措施,扎實推進遼寧省的城市更新工作,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沈陽是全國首批21個城市更新試點中唯一的東北城市。2021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宣布開展第一批試點城市的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機制、實施模式、支持政策、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以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引導各地互學互鑒。
2021年6月,由清華大學團隊、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團隊開始著手《沈陽城市更新專項總體規劃(2021—2035)》的編制工作,過程中多次開展遼寧省和全國范圍內的專家研討,最終形成1個規劃文本、5個行動手冊、5項專題研究、2個協同文件的成果,總體規劃于2022年6月15日正式發布。《沈陽城市更新專項總體規劃(2021—2035)》是規劃工作的核心,要求面向中國工業城市的轉型發展,探索東北振興的新途徑[1-2]。
1對沈陽城市發展已有基礎的認識
1.1沈陽城市既有發展的主要特征
沈陽位于我國與朝韓日交接的東北亞城市群關鍵節點,背靠2400萬人口的遼寧中部城市群和1.1億人口的東北地區,是我國東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沈陽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城市設計。總體規劃包括新中國成立之前的1938年《奉天都邑計劃(1938—1953)》和新中國成立后的1956年、1979年、1996年、2003年、2011年、2017年等歷版城市總體規劃,以及2021年的沈陽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包括名城保護、交通系統、公共服務、地下空間等領域。城市設計則主要包括2003年的金廊銀帶城市設計、2003年的總體城市設計、2011年的渾南地區城市設計、2014年的盛京皇城城市設計等。這些規劃設計工作回應并指導了不同時期的城市發展需求。
沈陽當前城市發展呈現出如下的一些顯著特征。
沈陽的城市人口增長緩慢,老齡化顯著。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市域范圍常住人口為907萬,近十年常住人口增長近100萬,是東北地區人口凈增長最多的城市。沈陽中心城區人口占全市人口的 83% ,其中雖然大東、沈河、皇姑等老城區人口略有減少,人口密度約2.8萬 /km2, 但總體人口密度仍較高。在城市最中心約 40km2 的老城區中,就業人口密度約占中心城區 45% ,就業集中在餐飲、金融保險、住宿服務等,就業密度約1.2萬 /km2 (圖1)。


沈陽的城市產業結構經歷了從重工業到多元化的發展轉型。“一五”和“二五”時期,國家在沈陽既有的工業基礎上,建立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改革開放后,沈陽的產業結構從傳統重工業轉向當前主要涉及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民用航空、醫藥化工、軟件及電子信息、建材、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2017年,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 68.8% ,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占比 23.1% 。沈陽的汽車制造稅收一頭獨大,占比近 46% ,遠高于位居城市中心的金融業。位居城市中心的企業稅收收益和區域競爭力不強(圖2)。
沈陽中心城區的城市空間格局體現為單中心圈層格局下的多個次中心分布,工業區、產業集聚區的郊區化現象比較顯著。城市中心地區在交通支持下,形成了沈陽站、CBD、工業展覽館、奧體中心等多個商貿、就業中心。盡管如此,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生產者服務、科技創新等綜合特征不顯著,約 45% 就業集中在二環以內。中心城區的去工業化特征比較顯著,三環內工業企業的數量減少較快,控規核減的工業用地主要位于三環內(圖3一圖4)。
沈陽的城市特色體現在歷史保護、紅色革命、工業生產3個領域,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城市格局特色鮮明。2001年以來,沈陽在中心城區的2/3用地上進行了城市更新,快速發展的大規模建設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空間特色,當前老舊小區環境滿意度欠佳。背街小巷仍存在私搭亂建、占道經營、亂停車、亂搭架空線、設施缺失等現象。沈陽擁有高等院校47個,三級醫院和總床位數位居全國前列,教育醫療設施優勢突出。
1.2沈陽城市后續發展的主要挑戰
總體上看,沈陽的城市經濟增長近年來以中心城區的居住、公共服務和商貿開發拉動為主,相應的建筑規模已積累較高的存量,但城市外圍地區還在進一步地進行開發建設。后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個規模的升高、兩個競爭力的降低、兩個支撐的乏力”。
(1)兩個規模的升高:核心地區閑置低效空間規模和老舊建成環境整治需求規模的升高。城市新建地區的開發建設比存量地區的城市更新阻力更小,稅收獲得更快,因此更容易開發。但新建地區的建設量持續增加進一步稀釋了老城區增長緩慢的人口和功能,催生了更為顯著的存量地區空置衰退。在城市面臨顯著空間供給超量的情況下,通過城市更新促成城市存量地區的增長動力勢在必行,但也面臨動力不足的問題。
(2)兩個競爭力的降低:城市特色產業功能的競爭力和吸引創新產業及人群競爭力的降低。產業經濟方面,目前沈陽的企業,如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等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企業數量有限。城市人口增長方面,對青年人吸引力不足的狀況比較顯著。沈陽有著40余萬名高等教育在校生,需要提供有效的人才政策,創造良好的宜居宜業環境,把這些年輕人吸引留在沈陽,助力城市發展。

(3)兩個支撐的乏力:城市公共服務高品質運營的支撐和綠色智慧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支撐的乏力。沈陽擁有沈陽故宮、昭陵、福陵等世界文化遺產,以及3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超過1500處歷史文化遺跡,但歷史文化遺產空間展示的體系性不強。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不高,展現現代產業,適應創新型產業、生產者服務業的空間不足,城市公共空間質量不高,新型和綠色市政和基礎設施水平引領度還不顯著。
城市更新應尋求擺脫對房地產開發的路徑依賴,提升空間利用的整體效益,提升老舊城區綠色、幸福、安全的韌性水平,強化面向未來的產業和人才競爭力、吸引力,增強轉型發展的支撐能力,促成人口和產業增長(圖5,表1)。
2對沈陽城市更新戰略要求的認識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內涵從早期單純的“物質空間的必要改善”發展為“治理主體為實現經濟、社會、空間、環境等改善目標而采取的綜合行動”。各個國家正在積極采取行動,以期通過新一輪的城市更新行動,提升城市競爭力,積極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力爭在全球城市的競爭中處于有利位置。
我國已經進人發展轉型的新時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主要方向。城市更新行動能夠和必須成為推進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重要舉措。
沈陽在2021年發布的《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21—2035年)》中提出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的“一樞紐四中心”戰略定位,城市更新工作的開展需回應上述戰略定位,面對既有發展積攢的問題、建構未來發展的支撐體系。
(1)回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東北亞中心城市的目標任務。依據聯合國人居署《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變局》,在全球城市競爭力上,沈陽排名200,在國內上榜城市中排名39,與大連(全球排名187、國內排名36)、西安(全球排名150、國內排名29),鄭州(全球排名94、國內排名19)、重慶(全球排名76、國內排名15)、成都(全球排名54、國內排名10)、武漢(全球排名43、國內排名8)等國內城市相比有差距,與首爾、東京等全球城市的差距更為明顯。近年來,沈陽經濟發展增速在放緩,需要有新的發展動力。如何通過城市更新促成城市增長動力,是沈陽城市更新工作必須回答的首要任務。

(2)回應發展模式的轉型要求。多年來,沈陽發展中地產開發比重比較大,居住、商貿、辦公等地產存量已到了很高的程度,再以地產增量開發推進城市發展已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模式,從存量更新人手。沈陽現存大量的老舊小區、老舊工廠、老舊村鎮、老舊基礎設施也需要更新改造以提升城市品質,營造美好的城市生活。
(3)回應新興議題的目標引領。近年來,影響城市發展的理念和實施舉措的議題如全球氣候變化、綠色發展、健康城市、安全城市等不斷涌現,新的城市發展目標的達成也需要城市更新參與。沈陽城市更新行動需要有創新未來的戰略目標,比肩世界前沿的戰略意圖,面向更新實效的戰略行動,探索實施路徑,成為國家發展新階段中東北振興和面向更廣闊區域的發展示范,從工業文明時代的尖子生轉型成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模范生。
3沈陽城市更新的目標理念、規劃方法與規模估計
3.1目標理念
沈陽應通過城市更新為具有東北亞、國家和區域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創造條件,推動沈陽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包括以下幾點。
(1)城市發展動力的轉型:從土地空間擴張為主向綠色低碳智慧的高質量城鎮化發展轉變,提升城市競爭力。
(2)城市發展方式的轉型:從政府主導到多方協同推進轉變,激發城市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3)城市建設管理的轉型:從粗放型大規模建設向精細化高品質更新轉變,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3.2規劃方法—更新劃區的設想
不同類型的更新劃區方法可以用于討論沈陽城市更新的實施途徑。劃區方法廣泛運用于城市規劃和城市更新之中,例如大倫敦規劃中提出的機遇區(opportunityareas)、集約區(intensification areas)、更新區(regenerationareas)的劃分’,不同的地區有著明確的規劃目標、需要落實的任務和相應的政策制度。類似的做法也見諸波士頓規劃中針對衰敗地區的市區重建區(urbanrenewalareas)、紐約規劃的棕地機遇區(brownfield opportunity areas)等。
對沈陽來說,從發展動力和成效類型上考慮,更新劃區分為如下一些類型。
(1)核心區,指位于城市中心地區的承接社會經濟及城市更新的地區。在沈陽單中心圈層下多個次中心的空間格局下,依據綜合物質環境、經濟功能和運行狀況分析,沈陽中心城區中約 50km2 的區域內聚集了最為突出的歷史文化資源和 40% 的建筑規模,承載了 30% 的居住人口、 30% 的工作崗位、 60% 的上市公司,是沈陽的中心活力區(CAZ,CentralActivitiesZone)。核心區提供發展生產者服務業等在國際、國內和東北具有競爭力優勢的產業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形成獨特的IP,倡導新生活理念。因其具有較高的容積率,以既有房屋利用為更新的主要方式。

(2)機會區,指主要依托成規模的工業和倉儲物流用地,通過更新引領增長發展的功能地區,用于發展生產者服務業等具有影響力的產業,提供在東北三省和省域、市域范圍內具有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城市公共服務,應保障其具有較低物業成本的優勢。
(3)提升區,指發展緩慢、社會經濟發展位于后列的地區,這些地區的保障作用更為顯著,更加關注公共環境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對人們生活工作的支撐,政府投入為主。
(4)示范區,指機會區和提升區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面向省部共建先導區要求,開展街區、地塊、項目更新示范,提供社區服務、綠色低碳示范等。
(5)整備區,指位于城鄉結合部、城市綠色廊道、重大基礎設施周圍,具有長期發展潛力或綠色發展潛力,近期不宜或難以更新的地區。
3.3規模估計一一新增城市人口與功能及更新需求結合的討論
根據前述的認識總結,以促進產業、就業和人口增長為城市更新出發點,基于沈陽在過去10年之中常住人口增長100萬的狀況,設想未來15年城市人口總計增長200萬,結合既有城市空間的更新劃區和更新周期,探討可能帶來的變化。
1)新增城市人口的空間需求。
200萬新增城市人口形成約100萬 m2 的空間需求,包括了就業、居住、購物、公共服務等內容。就業方面,考慮新增城市人口中的100萬人就業,就業類型以工業占比50% 、公共服務和商貿占比 30% 、基礎服務占比 20% ,人均就業空間 20m2 做初步估算,總體需2000萬 m2 空間。居住方面,新增200萬城市人口以戶均2人、套均 90m2 計,需100萬套、1800萬 m2 住宅。
2)存量空間的利用狀況及更新需求。
沈陽當前的人均就業和居住面積均在高位,通過存量空間更新滿足新增人口的空間需求成為優先考慮的內容。依據統計年鑒和城市空間數據,2019年沈陽中心城區現狀人口570萬,人均就業面積約為 40m2 ,人均居住面積約 70m2 。依據居住用電量統計,以全年用電50度/人為衡量標準,沈陽城市中心地區的住宅空置率在 10% 左右(表2)。中心城區也是老舊商業設施和停緩建項目聚集的地區 (圖6)。
城市建成環境因其物理性能而形成更新周期。沈陽現有的建成區面積約620平方公里,若扣除道路綠化、開放空間等約 30% 的用地,建設用地上的建筑房屋以60年的更新周期計算,意味著年均更新約7平方公里用地的客觀需求,15年更新用地面積約為100平方公里。
3)城市更新的規模效益討論。
鑒于沈陽建成地區的空置狀況、新增城市人口和產業,應優先利用存量地區更新,降低現有過高的人均建筑面積。房屋和產業更新形成的投資和稅收成為城市發展動力的重要構成。空間安排上,位于沈陽城市中心的50平方公里核心區成為承載新增城市人口,以及生產者服務業(金融、科研、設計、法律、貿易、物流)和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承載地,以促進城市經濟增長和社會活力。就其可行性而言,核心區中現有的停緩建項目和工業用地為產業功能的入駐提供了可能性,20世紀80、90年代舊區改造形成的大量空置居住區為新人群人駐提供了居住空間的可能。
房屋空間有著物質性能上的更新周期。若以60年為更新周期平均計算,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在15年的時間中面臨著12.5平方公里土地及其附屬房屋建筑的更新需求。2019年,沈陽工業用地137平方公里、物流倉儲21平方公里,上述類型用地每年更新用地面積約為2.6平方公里,其中 80% 屬于機會區、20% 屬于提升區。機會區在15年中有共計31.2平方公里土地及其附屬房屋建筑的更新需求。提升區則面向工業和物流倉儲用地的后 20% 在15年中有共計9.6平方公里的土地及其附屬房屋建筑存在更新需求。此外還有部分居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也是提升區中的構成部分(圖7—圖8)。
這些更新區通過空間環境和產業功能的更新,形成投資及增值收益,輔以更新稅費的制度設置可以形成政府資金的循環利用,從而建構可持續的更新機制。在收益方面,以不變價格計,核心區和機會區通過少量的空間增量促進更新動力,這些既有容積率為1.0的 4km2 區域每年將形成200億的投資,如果創新設置更新后的稅費,按照 0.05% 稅率收取,每年將新增10億的空間稅收,加之產業稅收,共同構成更新的增值效益。
上述討論可以看出,新增城市人口及其空間需求可以通過城市更新得以全部或部分支撐,其難點在于城市人口的增長和產業的發展能否實現預期,如何、怎樣吸引在國際、國內、區域具有影響力的產業入駐,如何組織、動員各類群體參與城市更新,以及以怎樣的標準和要求進行城市更新,以改變目前以增量建筑投人市場的更新方式。為此,需要討論不同的情景,例如:
情景一:城市人口能夠實現增長200萬,產業可以實現外來資源導人;
情景二:示范區更新能夠形成更新亮點,但產業、就業、城市人口增長不顯著;
情景三:上述兩種情景的結合,部分形成示范區的更新亮點,部分實現產業、就業、城市人口增長。
對此,沈陽城市更新策略要特別重視利用區位、基礎設施和規劃政策,落實于核心區和機會區,推進能夠提升在國際、國內和區域具有競爭力的重大項目和產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和生產者服務業的落地。產業規劃的可能方向包括:區域性的生產者服務業,包括金融、科研、設計、法律、貿易、物流等產業類型,還有文化創意產業、低碳能源產業、新型制造業等,地方性的服務產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健康、服務業等。一些重大項目的引入,例如全球性或區域性的商貿文化科技博覽活動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綜合價值,例如進博會對上海在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城市形象等方面的推動作用,世界三大文化藝術展覽對其所在城市的綜合社會經濟發展推動。
4)城市更新應注重城市特色提升。
沈陽的城市更新還應積極提升城市獨特性,塑造宜人環境。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具有山-水-城交融的空間格局特色,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相互交融、不同地區存在的特征鮮明。2001以來,中心城區2/3用地進行了更新,快速的大規模建設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空間特色。城市更新應抓住空間改善的機會,在歷史地區維護優化傳統空間格局和風貌,注重文化遺產周邊地區的整體營造;在一般性地區注重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的建設,完善小微空間、開放綠地等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注重綠色基礎設施、智慧基礎設施的建構。
4沈陽城市更新的政策機制
城市更新面對存量地區,涉及社會、經濟、民生、環境等諸多領域,復雜的多方訴求、利益關系交織在一起,其實施需要各領域各部門統籌協調,以及組織體系、政策體系、規劃體系和實施體系的完善。
(1)組織體系上,沈陽的城市更新應構建由政府管理部門、實施主體、社會公眾等利益主體共同締造的更新組織體系,明確發改、規土、建設、文保等部門職責,建立城市更新相關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管理。
(2)政策體系上,以城市更新實施管理辦法和條例為統領,統籌土地規劃、產業管理、投融資政策、人才吸引等為補充的管理政策,特別是在產權的法律保障、更新啟動程序設置、更新稅費管理等領域的法律法規政策完善。另外,政府通過公共設施投人形成的空間增值利益回收制度的探索對城市更新的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規劃體系上,應注重規劃引領的作用,重視在更新中社會經濟發展、綠色低碳智慧等領域的先行條件,并通過城市體檢、可行論證、實施評估等多種工作途徑,建立城市更新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的協同統籌。沈陽的更新專項總體規劃工作與沈陽國土空間規劃、總體城市設計、工作是同步進行的,更新規劃工作突出統籌實施性。在總體和分區層次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在更新片區和項目層次對接詳細規劃,強化項目策劃和城市設計有機融人城市更新編制,對各類城市更新項目在空間和時間上系統謀劃、統籌安排、層層傳導。
(4)實施體系上,應打通資金多元化渠道,搭建國企與市場資本平臺,采取政府資金獎補支持,鼓勵社會化資本參與城市更新。積極探索政府通過公共設施投人形成的空間增值利益回收制度。應建立技術保障體系,將城市更新項目投資、建設、審批、監管、運營的全過程納人城市信息系統并提出相關要求。優化更新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強化城市更新過程中的低碳要求。
5結語
基于以上戰略思路編制完成的《沈陽城市更新專項總體規劃(2021—2035)》,重點回答了“哪里更新、更新什么、怎樣實施”三大問題,量身定做了沈陽城市更新的頂層設計和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成效顯著。2022年6月,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調研沈陽,聽取沈陽市城市更新總體情況匯報。規劃保障了全市一系列城市更新片區策劃和招商引資工作。2023年城市更新計劃投資561億元,占全市城建投資比重高達 70% ,創歷年投資新高,推動城市發展戰略發生重大變革。
注釋
Notes
1機遇區(opportunityareas)主要是棕地蓄積區,具備容納新住宅、商業和其他與現有或潛在改善公共交通可達性相關的開發項目的重大能力。通常情況下,它可以容納至少5000個工作崗位或2500個新住宅,或兩者結合,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是城市成規模更新增長的地區。
集約區(intensificationareas)通常是現有或潛在的有良好的公共交通可達性的建成區,可支持高密度的重建計劃。它們有很大的能力創造新的工作和住房,但其水平低于可在機遇區實現的水平。是以高強度的利用和土地混合使用的方式進行土地開發或更新的地區。
更新區(regenerationareas)主要是根據多重貧困指數綜合評定位于倫敦最后的 20% 的地區,主要位于倫敦東部,存在嚴重的社會排斥問題。如果與另外兩個地區有重疊,則在更新中進行綜合考慮。市長致力于解決全倫敦的社會排斥問題,解決貧困在空間上的集中問題。貧困在倫敦中心的東側仍然特別嚴重和持久,在倫敦西部和北部的內城區有顯著的異常值。市長重建計劃的首要目標是推動和塑造倫敦的城鎮、經濟中心和主要街道。
倫敦總體規劃不進行詳細指導,明確這類規劃的目標,同時指明下級政府需要落實的任務,在空間上引導,強調結構性,但不進行詳細范圍的劃定。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沈陽市自然資源局,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沈陽城市更新專項總體規劃(2021-2035[D].沈陽: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省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技術創新中心,2022.
[2] Mayor of London. The London Plan 2021[EB/OL]. (2021-03-02)[2024-01-04].https://www.london.gov.uk/ programmes-strategies/planning/london-plan/londonplan-2021.
SYNOPSIS
Strategic Approaches for Shenyang'sUrbanRenewal
Weijia Wu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development,with theurban renewal initiative being elevated toa national strategy. Shenyangis the only northeastern city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21 pilot cities for urban renewal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henyang Urban Renewal Special Planning 2021-2035,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strategic thinking in urban renewal and exploresnew ways for the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 cities.
The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presents the following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The urban population is growing slowly with significant population ag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a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from heavy industry to diversification.
The urban spatial pattern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ub-centers under a single-center concentric circle pattern with a significant suburbanization of industrial area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city's unique features are reflected in three areas:historical protection,revolutionary history,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main challenges for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Theincrease in the scaleofidleand inefficient spaces in core areasand the scale ofneeds of remediation for the old built environment.
The decline 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s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the abilityto attract innovative industriesand talent.
The lack of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opera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support for green,intelligent, low-carbon,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goal ofShenyang'surban renewal is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ynamic that has influence in Northeast Asia,the nation,and the region an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henyang,as an old industrial base in theNortheast,toward green,low-carbon,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urban renewal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eeking to break free from the path dependence onreal estate development,enhanc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space utilization,improving the resilience of green,happy,and safe levelsinold urban areas,strengthening the future-oriented industrial and talent competitiveness and attractiveness,and enhancingthe supportingcapacity for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promote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growth.
Adopting the zoning approach for renewal, which considers dividing the areas into core zones, opportunity zones,improvement zones,demonstration zones,and preparation zones based on development momentum and effectiveness types,integrating the spatial demand formed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a population increase of 2 million over the next 15 years with urban renewal,generating investment and value-added returns through the renewal of existing built spaces and industrial functions, and achieving the cyclic use of government funds with the help of the institutional setup of renewal taxesand fees to construct a sustainable renewal mechanism.
Placing special emphasis on leveraging location, infrastructure,and planning policies to advance major projects and industries that can enhance Shenyang's competitiveness at the international, domestic,and regional levels,especiallyhigh-end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as well as their corresponding core areas and opportunity areas for implementation.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policy,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systems forurban renewal to ensure the advancementof Shenyang'surban renewal initia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