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燁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隨之社會各界熱議新質生產力內涵要求和基本特征。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的全新概念和發展趨勢。
21世紀以來,人類已經進入高風險社會,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r有發生,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一定程度地掣肘了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要加強隊伍指揮機制建設,大力培養應急管理人才,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要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應急救援隊伍”“要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推進應急管理科技自主創新,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要加大先進適用裝備的配備力度,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提高突發事件響應和處置能力”。這就涉及應急管理和救援領域的勞動力(應急人員)、勞動工具和勞動資料(應急裝備和技術)的升級改造和不斷組合創新。
縱觀近年來的突發事件應對經驗和教訓,應急管理體系和體制確定之后,應急能力成為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的關鍵因素。應急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質就是發展和促進應急能力現代化建設,核心和根本就是“新質應急力”的發展。所謂“新質應急力”,就是指在應急領域通過培養一大批具有應急管理意識和救援技能的新人(新型勞動者),以高新尖科學技術為基礎,發展和運用新技術、新動能、新材料、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改造升級傳統的應急管理方式和應急產業樣態等,創制現代社會必備的新型應急裝備和技能(新型勞動工具),從而高水平高質量地提升突發事件(勞動對象)的應急能力、應急效率和應急效果。它具體還應包括新質應急勞動力、新質應急監測力、新質應急施救力、新質應急組織力、新質應急溝通力、新質應急復原力等。
促進新質應急力,亟須培育一大批學有所長、用有所成的新型應急人員。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響應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等幾大活動環節,均需要一大批具有專業學識技能的應急勞動者。當前我國應急管理部門本科以上學歷的專業化應急管理人才缺口預計為40多萬人;如果加上其他災種應急管理部門、企業、社區、社會組織、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領域的專業應急管理和救援人員,缺口預計超過1000萬人。沒有成批的專業人員,應急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和新質應急力便不可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今后一段時間,應急管理領域應該轉變教育教學思路,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創建一流的應急管理類高校和專業院系,依托工學、管理學、醫學、法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按計劃、分類別、成規模、多層次地加強應急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滿足高風險社會應急管理和救援的需要。
促進新質應急力,必須跟蹤和應用高新尖前沿科技,開發新型應急產業,創新研發高效管用的新型應急裝備和技術。從一些重特大事故和災害風險的防范化解來看,目前對于風險隱患的評估、監測和排查都還存在短板和弱項,有時候傳統的應急裝備和技術已經很難識別、探測出深層次或不確定性的風險點和隱患處。與此同時,在應急響應和救援過程,一些高難度、高危區、超時段、有限空間以及災變發生時導致水電氣能和交通運輸停運停攤的救援事務,很難依靠人力救援去解決,無疑影響施救效果,甚至可能導致更多的施救人員殉難。因此,為了改變傳統的“人海戰術”應急救援,需要利用目前尖端的人工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和未來新技術等,改造現有的、研發新型的應急裝備和技術,如研制新型風險識別靈敏傳感器、救援無人機、太陽能應急能源裝備、空中通信設備設施、智能叫應裝備等,從而不斷提升應急能力和應急效應。
總之,應急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不斷提升新質應急力,通過植入新理念,制定新制度,培養新人才,創建新組織,培育新產業,研發應急新技術、新動能、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觀照全方位,覆蓋全過程,應對全災種,不斷提升應急管理和救援能力,促進應急能力現代化加速發展,切實應對高風險突發性災變事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編號23&ZD142)、國家級新文科項目(編號2012070027)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隗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