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管理優勢
1.1提升光能利用率和抗旱能力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管理在提升光能利用率和抗旱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1]。通過科學合理的種植布局和機械化作業管理,有效提升了光能利用效率。機械化管理系統能夠精確控制作物行距和排布,使每片葉片都能獲得更多的光照,最大限度地促進光合作用,提高植株光能利用率。
此外,機械化生產管理還有助于提升大豆和玉米對抗旱的能力。通過精確的灌溉和作物管理,機械化系統能夠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調整水分供應,有效防止土壤干旱。在干旱條件下,機械化系統可以及時進行補充灌溉,確保植株的水分需求,提高抗旱適應性。
1.2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通過科學合理的機械作業和管理,該系統能夠有效促進土壤結構的形成和維護。機械化種植和管理過程中采用的先進技術,如精準播種和植株間距控制,有助于減少土壤的壓實和侵蝕,改善土壤通氣性和滲透性[2]。
機械化生產管理還通過科學施肥和輪作安排,實現了對土壤養分的合理調配,減輕了土壤鹽堿化和貧瘠化趨勢。而且定量的施肥和有機物還田能夠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有利于形成更為肥沃和有機質豐富的土壤結構,不僅有助于植物生長發育,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為有利的土壤環境。
1.3提高礦物元素利用率
通過科學合理的機械作業和管理,系統采用精準的施肥方案,準確調控植株所需的各種礦物元素供應量[3]。有效避免了過度施肥和浪費資源,提高了養分利用效率。而機械化生產管理通過科學的礦物元素施用,使植物能夠更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養分。通過合理的施肥措施,不僅能夠滿足大豆和玉米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礦物元素的需求,還能夠避免養分的淋溶和流失,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2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技術
2.1播種機械
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技術中,播種機械起著關鍵作用[4]。為了提高播種效率和準確性,機械化播種機采用先進技術,實現了大豆和玉米的一次性帶狀播種。具體而言,通過合理設計的種植機械,實現了對播種深度、行距和種子投放量等關鍵參數的精確控制,不僅提高了作業效率,同時保證了種子的均勻分布,為大豆和玉米生長提供了有力支持。這些先進的機械化播種技術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現代化和高效化奠定了基礎。
2.2植保機械
機械化技術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植保作業發揮關鍵作用,選擇合適藥劑、用量和方法進行除草和病蟲害防治。噴施除草劑時,采用雙系統噴桿式噴霧機,通過雙藥箱和噴頭區段控制,形成大豆和玉米兩套噴霧系統,以實現對不同藥液的分條帶噴施。專用植保機械的研制也不斷推進,例如全封閉懸掛式噴桿噴霧機能同步完成2種作物的化除和化控,提高田間工作效率。
此外,還可以引入新興科技如算法和人工智能,例如在線混藥系統,通過混藥比-電導率值函數關系、數學模型和控制算法,調節藥液混藥比,提高藥液配置均勻性和穩定性。而超聲波傳感器和輪距調節裝置則解決了機械車輛傾斜和行距問題,提升植保機的噴藥均勻性和作業安全性,這些技術創新和智能化手段有效促進了植保作業的現代化與精細化發展。
2.3收獲機械
按照大豆和玉米成熟的不同次序,可采用三種收獲方式,即玉米先收、大豆先收及大豆玉米同期收。其中,大豆玉米同期收獲方式包括大豆玉米前后收割和大豆玉米同時青貯收獲2種。在選擇不同的收獲方式時,需配備適宜的收獲機器并調整相應的作業參數。以兩列窄行玉米聯合收獲機為例,其整機總寬度不超過1.8 m,可采用40 cm的最大收割行距,工作效率在0.335~0.536 hm2/h。
大豆先收技術則需要機器結構寬度在1.8~2.3 m,割茬高度為10 cm,并通過靈活的撥禾機構和高效的分選、低損傷運輸設備,保證了種子碎裂率小于5%、籽粒損失率小于3%的同時,工作效率通常為0.402~0.804 hm2/h。此外,對于大豆玉米混合青貯收獲,機械的割幅可在1.8~2.1 m或4.0~4.6 m,工作效率在0.67~2.01 hm2/h。這些技術適用于玉米和大豆成熟時期相同的區域,特別適合中國西北等地區,選擇相應的常用收獲機可實現2種作物的一前一后或同時收割。
3加強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技術應用推廣措施
3.1建設農機服務站
農機服務站作為提供農業機械和技術支持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對于農民采用先進機械化技術,實現高效、智能、可持續農業生產具有積極意義。首先,農機服務站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通過開展各類培訓課程,向農民普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技術知識,培養農民運用相關機械設備的技能。同時,專業的技術人員可以在服務站提供實時的問題解答和技術支持,確保農民在使用機械化設備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
其次,農機服務站可提供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設備的租賃服務,解決了農民購買昂貴機械設備的資金壓力。通過靈活的租賃方式,農民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設備,提高了機械化技術普及率。同時,服務站可以負責設備的維護和保養,確保設備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另外,農機服務站還可組織示范田地,通過在當地設立示范基地,向農民展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的實際應用效果。農民可以通過實地觀摩和體驗,更直觀地了解技術優勢和操作方法,提高其對機械化生產的信心。
3.2制定科普宣傳計劃
通過系統有序的科普宣傳,可以深入農村廣泛宣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技術,提高農民對先進農機技術的認知和接受度。首先,科普宣傳計劃需要制定詳細而實用的宣傳材料,包括圖文資料、宣傳冊、宣傳視頻等,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的優勢和實際應用效果。這些宣傳材料應該突出生產效益、節約成本、提高收益等方面的優點,吸引農民注意力。
科普宣傳計劃需要利用各類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宣傳,包括電視、廣播、互聯網等。通過制作農業科普節目、專題報道,借助農村電視臺、農村廣播等媒體,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的知識傳遞到農民家中,提高他們對新技術的了解。
結合社區、鄉村集市等場所,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實地講解和演示,使農民親身感受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的操作和效果。通過現場演示,農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技術的使用方法和實際效果,提升其對機械化生產的興趣。
可通過農技培訓班、座談會等形式,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向農民傳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的專業知識,解答他們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民對技術的認識水平,也為他們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最后,建立農機合作社和示范基地,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的應用推廣到更廣泛的范圍。農機合作社可以成為農民集中了解、學習和使用機械化技術的平臺,而示范基地則為農民提供實地觀摩和學習的機會,強化技術的示范效應。
3.3建立監測機制
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監測機制,可以全面了解技術應用的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解決,確保機械化技術在農田中穩健推廣。首先,建立監測機制需要確定監測指標,明確技術應用的關鍵參數和效益指標,包括但不限于作業效率、成本節約、收益提高、農田環境影響等方面的指標,通過科學的評估體系,量化反映機械化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實際貢獻。
其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農田監測網絡,實現對機械化技術應用的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通過無人機、傳感器等先進技術手段,對農田作業進行全方位監控,獲取關鍵數據,為監測機制提供準確、全面的信息。同時,建立農民培訓和技術支持體系,為農民提供技術操作指導和問題解答。通過培訓農民掌握科學的機械化作業技術,提高他們對監測機制的理解和參與度,使監測工作更加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此外,建立監測機制還需要加強與相關科研機構、農業企業等合作,形成合力。通過與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進行技術研究和效益評估,為監測機制提供科學依據。與農業企業合作,共同推動機械化技術的優化和更新,確保監測機制能夠及時反映最新技術的應用狀況。
3.4加強技術研發
加強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技術應用推廣,必須聚焦于加強技術研發,以不斷提升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先進性、適用性和可持續性。為此,應投入更多資源支持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通過深入研究和創新,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技術的不斷升級。
在技術研發方面,應加強對播種、施肥、除草、灌溉等關鍵環節的機械化技術創新。通過引入先進的智能傳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實現機械操作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益。同時,注重機械設備的輕量化和模塊化設計,以適應不同地區、不同農田的種植需求,提高機械化技術的通用性。
不僅如此,加強技術研發還需要關注新型農機設備的開發。例如結合大豆和玉米的種植特點,研發適用于帶狀復合種植的多功能機械設備,包括種植機、施肥機、噴霧機等,使其更加適應復雜多變的農田環境。同時,結合節水灌溉、太陽能等新興技術,研發更為環保和可持續的機械化生產技術。
參考文獻
[1]霍輝.蒙城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調研報告[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1):101-102.
[2]劉強,劉玉華,丁潤進,等.天津市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應用研究[J].農機質量與監督,2023(11):12-13,19.
[3]李志偉,王蕊,陳寧,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實踐[J].農機質量與監督,2023(11):14-15.
[4]萬海濤.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技術分析應用與展望[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9):58-60.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農業農村局朱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