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河北省委
健全農業全產業鏈是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全省各地對部分農產品調控已有一定的應對經驗。面對動物疫情、作物災情和市場波動疊加的挑戰,迫切要求運用好現代信息手段,從更全維度掌握農情、分析研判、推送服務。可以說,農業監測預警既是農業管理水平的體現,也是農業數據處理能力的反映,更是農業產業能力的展示。加快農業現代化,立足省情實際,守好“三農”基礎,加快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立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成立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分工,做到每項工作有目標、有措施、有牽頭單位。加強協作配合,深化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不斷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加強制度保障。研究制定《構建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工作方案》,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分析會商機制,聚焦農產品流通、保供穩市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項,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完善信息發布和報送制度,建立統一的信息發布制度,并搭建農產品全產業鏈宣傳交流平臺。提高農產品市場信號引領作用,引導生產與市場更好對接。
二、建立科學有效的農產品產業鏈監測預警制度。建立農產品監測預警數據實時采集分析、預測平臺和有效的應對措施指導平臺。數字賦能,創新應用信息化手段,加大物聯網、人工智能、遙感、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的應用,構成以農業信息分析學為基礎的農業監測預警技術方法,建立起強大的分析、反饋、應急、應對系統。在準確研判市場變化的基礎上,有效引導市場預期,提前識別并發布預警信息,便于相關主體及時采取應對措施,輔助形成生產對策,化解風險危機,最終實現動態預警和精準調控,進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三、夯實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基礎。提高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強價格監測信息采集、匯總、分析過程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加速向新型經營主體和典型經濟作物擴展,實現農產品全產業鏈信息即時、可視、可感知。加快建設覆蓋各級生產基地、批發市場、交易中心和重點加工企業的信息化網絡,實現省、市、縣相關行業信息化平臺間的互聯互通,及時掌握農產品生產、消費、市場等產業鏈各環節信息。發展先進的農產品監測預警技術。進一步提升數據獲取能力,加強數據獲取關鍵技術研究,提升農業數據科學分析能力,加強農業信息分析學科建設,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開展農產品數據分析關鍵模型、核心算法研究,提升農產品監測預警技術水平。
四、創建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示范區。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主體作用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的積極作用,調動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深入推廣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示范工作,實現預警體系建設的主體多元化和形式多樣化。加大政府推動和引導力度,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農業信息化、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品牌建設、生態農業等重點內容,結合產業特色和地方優勢,加強全產業鏈監測預警農產品示范區的創建,充分激發監測預警產品的市場價值,提升示范項目建設質量,發揮示范項目的輻射、帶動和引領作用。
五、加大對農業監測預警技術支持力度。組建專業化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隊伍。整合各方資源,充實監測人員隊伍,協同開展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加工、貿易等全產業鏈跟蹤分析,加強對人才團隊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隊伍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監測分析水平,提高分析預警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建立農業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項目庫,統籌利用財政涉農資金、地方專項債券等資金渠道,發揮社會資本投資作用,加大對農業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支持。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提供產業鏈信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