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 張笛揚
四年后,山西啟動了第三批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工作。
2024年3月23日,大同市兩會召開期間,大同市委書記盧東亮在參加左云縣代表團審議時提到,左云縣要穩妥有序推進人口小縣機構改革。
2020年以來,山西先后分兩批推進6個人口小縣的改革試點,包括忻州市河曲縣、臨汾市浮山縣、太原市婁煩縣、呂梁市石樓縣、晉中市榆社縣、長治市黎城縣。
人口小縣已成地方機構改革中的顯性話題。山西之外,青海、內蒙古、湖南、安徽、甘肅、江西等地,亦有小縣改革的嘗試。
對部分改革親歷者來說,小縣改革剛剛“平穩過渡”不久,新一輪自上而下的機構改革又將帶來新的挑戰。
位于山西北部的左云,是大同市人口最少的縣。左云縣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底,該縣常住人口約為11.54萬人。
一般來說,常住人口小于20萬的縣級行政區被視為人口小縣。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在山西省117個縣級行政區中,常住人口不足20萬的有47個,不足10萬的有16個。
人口小縣的數量多了,一些共性問題開始顯現。2019年底,時任山西省委主要領導在基層調研時發現,山西人口小縣存在財政供養入不敷出的現象,財政支出主要依靠政府轉移支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維慣性等問題。
山西省委編辦有關負責人在2022年9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山西省人口小縣大多存在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失衡、人浮于事等突出問題,省委由此決策部署開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工作。
2020年4月,臨汾市浮山縣和忻州市河曲縣成為第一批改革試點縣。
常住人口不足10萬的浮山,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失衡的問題同樣突出。以浮山縣2020年的數據為例,全年全縣GDP完成39.2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僅1.3億元。在此財政收入水平下,公用經費成了一筆龐大的開支。
機構改革前,浮山縣有財政供養人員5906人,人員經費支出4.6億元。也就是說,彼時,浮山縣約每17個人中,就有1人是“吃財政飯”的。而全縣每年給公職人員發放的薪酬,接近其年財政收入的3.5倍。
2020年12月24日,浮山縣召開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動員大會,兩天后,縣領導為新成立的機構揭牌。
改革后,按照“大部制”的原則,浮山縣黨委序列的直屬機關由9個精簡為6個,政府序列由26個精簡為16個,一共精簡到22個。
在縣黨委序列,浮山縣委辦和縣政府辦合為一家,對外的名稱表述為“縣委辦(政府辦)”。縣紀委監委機關和縣委巡察辦合并,縣委組織部和縣委編辦合并,縣文旅局、縣文物局并入縣委宣傳部,民宗局并入統戰部,縣司法局和縣信訪局則劃入縣委政法委。
縣政府部門中,民政局和人社局進行了合并,自然資源局和林業局合并,住建局和交通局合并,發改局、工信局、教科局的科技部分合并成為發展改革和科技商務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扶貧辦合并為農業農村和水利局。
在設計和執行改革方案之初,浮山本想更“大刀闊斧”一些,但有些部門難以合并。比如浮山最初打算將審計局和其他局合并,但浮山縣一位縣領導介紹,調研中發現審計部門的監督職能很強,和其他局合并后不便于監督,就保持了單設的局面。
同為第一批改革試點的忻州市河曲縣,改革之后,原有的36個黨政機構也整合為22個,事業單位由186個整合為40個。
浮山和河曲的嘗試,為后續的試點提供了經驗。此后,2022年4月,山西省委確定太原市婁煩縣、呂梁市石樓縣、晉中市榆社縣、長治市黎城縣等4個縣為第二批試點縣。
按照第一批試點縣的經驗,機構撤并后,縣領導兼任局長,同時每個局設置一名常務副局長,主持日常工作。
浮山明確了14個縣直機關由10名縣委常委或副縣長兼任“一把手”,還有一名副職主持日常工作。縣領導擔任這些局的黨組書記、法定代表人。
王偉(化名)是山西人口小縣機構改革第二批試點縣中A縣的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在他的印象里,A縣更具體的改革工作是從2022年5月開始推動的。
A縣延續了縣領導兼任局長的做法。王偉介紹,改革后,有的局長成了常務副局長,繼續主持日常工作;有些局長沒有合適的崗位,就適當晉升職級,安排其他工作。
誰能留下?誰會離開?人員安排是否偏向年輕干部?王偉表示,面臨著緊迫的改革任務,已經“顧不上”考慮那么多了,“首先是以穩定為主,再根據干部的個人專長、學歷專業、年齡結構去調整”。
山西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至今,一些效果開始顯現。山西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編辦主任張曉峰曾公開撰文表示,對稍早參與改革的6個試點縣而言,“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浮山縣通過機構精簡和職能融合,獨立核算預算單位由改革前的124個壓減到86個,2021年預算公用經費比2020年壓減了283萬元,降低了10.1%。
河曲縣委組織部公布的信息顯示,經測算,經過三五年的過渡期后,河曲縣的行政成本將大幅下降,公用經費支出減少367萬元,下降8.2%。
王偉表示,在A縣,目前的人員經費“暫時省不了”,這和改革后部分部門暫時超編以及因職級調整帶來的工資增長有關。
王偉解釋,機構改革后,一些因部門合并而成立的新部門,整體而言出現了超編的情況,“比如說原來50個編制,現在只有40個了,目前看,在崗人員是超了的。”
超編人員的消化需要時間,三五年的政策過渡期后,部分人員退休了,整體的編制才能符合改革的要求。“從長遠來看,這筆錢肯定是能省下來的。”王偉補充。
相較于人員工資,在A縣,節省部門經費的效果立竿見影。王偉解釋,過去,農業農村局、水利局、鄉村振興局等3個部門都是獨立核算單位,每個部門都有公用經費。機構改革后,3個部門合并在一起,公用經費自然也只有一份,“錢肯定是省下來了”。
山西的改革,引起了外省市的關注。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已有青海、內蒙古、湖南等地派出專人到山西調研,學習小縣改革經驗。
2022年8月2日至5日,青海省委編辦會同果洛州委編辦及瑪多縣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組成調研組,赴山西省考察學習人口小縣改革經驗。
青海省委編辦結合學習考察情況和山西省涉改市縣相關做法經驗,提出了“考察學習山西省改革經驗做法,進一步修改完善《瑪多縣‘人口小縣機構整合試點實施方案》”;“出臺干部職級晉升、提前退休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柔性用編力度,有效降低改革阻力”等建議。
常住人口不足1.5萬人的瑪多縣是青海省人口總數最少、機構編制規模最小的建制縣。2022年5月,瑪多成為青海人口小縣機構整合試點縣,設置黨委機構6個,政府工作部門14個,黨政機構由改革前的25個精簡為20個。
2023年9月15日,瑪多縣正式印發并實施涉改部門“三定”和“九定”之規,瑪多縣人口小縣機構整合試點宣告完成。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