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食安全背景下,應用好玉米栽培新技術、落實好病蟲害防治對策,是確保玉米產量及質量提升的關鍵,本文主要基于-城縣玉米種植實際情況,就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對策展開探究。-城縣作為重要的玉米種植地,近年來,玉米種植范圍正在逐漸擴大,需要采取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手段,切實提高玉米種植質量。
1玉米栽培新技術分析
1.1種子處理
選種是玉米栽培的關鍵措施,需綜合考量-城縣氣候條件、地理位置等因素進行選種。玉米雜交種栽培優勢明顯,不但抗寒耐旱、抗倒伏性好,而且生長性能較好,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可以適應多變的氣候環境,栽培價值較高,就-城縣而言,菏玉167、愛農007、宇玉30等皆是適宜的品種。選種后,必須將種子晾曬好,若種子濕度過高,很可能出現根部腐爛情況,必須以藥劑進行包衣,防范病菌、害蟲對種子的不良影響,提高出苗率。
1.2適時播種
堅持適時性原則,若太早播種,玉米植株遭受病蟲害侵襲的可能性更大,若太晚播種,則無法保證玉米在整個發育周期內的光照量,生長養分較少,自然也會影響到最終產量。基于-城縣氣候特征,玉米播種時間一般選在6月上中旬,實際播種量保持在37.5 kg/hm2便可,種植溝深度為5~6 cm,若使用機器播種,則播種行距為83 cm、株距為23 cm;若使用人工播種,則可以寬窄行模式播種,行距為93 cm、株距為17 cm若為等行距播種,行距為67 cm、株距為27 cm[1]。機播一般不用再進行額外的覆土操作,人工播種則需以耙耬處理地塊,讓土壤同種子充分接觸,保證出苗率,播種后,還要將碎麥秸混合于土壤中,強化保墑效果。
1.3科學施肥
根據土壤類型、前茬作物、營養需求、肥料成本等因素確定施肥方案,建議尋求專業農技人員的意見。根據土壤條件與玉米需求確定施肥數量與施肥方式,一般而言,可利用全覆蓋施肥、局部施肥、行間施肥等方式。確保地塊土壤中有機質占比高于1.3%、全氮0.14%、全磷0.18%、速效氮80 mg/kg、速效磷25 mg/kg、速效鉀120 mg/kg以上,基肥需在整地時一次性施加,可以按如下用量施肥:每公頃優質腐熟肥45~60 m3、尿素150 kg、磷酸二銨300 kg、硫酸鉀225 kg,在正式播種前,最好先對地塊土壤進行采樣化驗,根據化驗結果進一步明確施肥方案[2]。
1.4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既能提升地溫,還保證玉米植株更快生長,通常而言,中耕深度需控制在5~6 cm,太深容易損傷到玉米根系,有需要時還應適時培土,增加玉米根部土層厚度。制作19~21 cm高壟,幫助玉米更好地抵御風雨侵襲,降低玉米植株倒伏概率,在使用除草劑除草時,需在噴頭處安好專門的防護罩,較好防范藥液漂移,以免傷害到玉米。中耕除草同樣不能忽略,雜草、雜物會與玉米爭奪養分,需維系玉米地塊的清潔,為其提供充足的養分與發育空間。另外,還要注意優化土壤性能,適時進行松土、提高通氣性、保持土壤濕潤性等處理,以期促進玉米成長。
1.5節水灌溉
灌溉的主要目的在于適應玉米生長蓄水需要,不同栽培階段的灌溉方案也有所不同,通常而言:在出苗期至拔節期,玉米日需水量19.2m3/hm2左右,拔節期至抽雄期為72.75 m3/hm2,抽雄期至乳熟期為82.2 m3/hm2,乳熟期至成熟期為55.8 m3hm2,實際灌溉時要有所參照[3]。玉米灌溉切不可盲目進行,應基于生產實際適時灌溉,若玉米在午間表現為萎蔫狀態,在黃昏前重回正常,則表示玉米已經輕度缺水,此時便可以適時灌溉。除此之外,玉米在整個栽培階段對于土壤也有相應的含水量要求,在播種至出苗階段,土壤含水量需在65%~78%,苗期為55%~58%,拔節期為68%~71%,抽雄期需要大量水分供給,需提高至78%~82%。
1.6及時收獲
通常而言,-城縣玉米大多會在9月底、10月初前后成熟,最好在不妨礙冬小麥播種的前提下適時晚收,可以將收獲時間定在10月1日~5 d,以玉米外觀特征來分辨其成熟情況:玉米苞葉顏色呈黃色、質地較高、味道發苦,以指甲稍稍用力按壓玉米粒,不會導致損傷,頂部色彩明亮有光澤,便可以適時收獲。收獲后,在天氣晴朗、光照較好的情況下,將玉米平鋪于干凈的水泥地上加以晾曬,果穗必須平鋪均勻,每日翻動1~2次,晾曬3~5 d,降低玉米粒中水分占比,以便于后續存儲,防止霉變。
2玉米病蟲害防治對策
要強化監測管理,盡量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實現玉米綠色栽培,具體而言:一是要注意對玉米生長狀態及周邊環境的監測。基于病蟲害發生情況、病情蔓延速度、蟲口密度大小等指標,明確病蟲害發展趨勢,識別潛在病蟲害風險,控制好栽培條件、選擇好適宜的品種等。二是要做好數據搜集與分析工作,整合相關數據,包括氣象數據、土壤信息等,在做好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清楚玉米在當前栽培環境中面臨的威脅。三是要盡量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尤其減少應用高毒性藥劑,推廣應用有機農藥、生物防治劑、引入天敵等綠色防控手段,降低對生態的不良危害,同時搭配其他綠色防治手段,致力于防治效果的最大化。
2.1粗縮病
粗縮病是玉米苗期較為多發的病害之一,一旦田地內玉米感染本病,產量會下降40%左右,嚴重時甚至可下降80%,給農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必須提前做好相應的防治準備。可在玉米播種前加以防治,選用570 mL的40%乙莠水膠懸劑同30 kg清水充分混合對土壤進行封密處理,消滅其中潛在的病菌。也可在玉米長至5葉期,選用5.5%植病靈同清水混合為800倍液,施撒于田地中。另外,依據粗縮病發病趨勢,科學挑戰播種期,使得玉米能有效避開灰飛虱成蟲的高發階段,做好雜草清理工作等。
2.2大斑病
大斑病發病嚴重時,玉米葉片逐漸發黃枯萎,若未能即刻防治,除了容易降低玉米最終產量,還會使玉米直接枯萎致死,使得農戶大受損失。可以使用農業手段防治,例如選擇優質、飽滿的種子,在種植期間注意消毒等。在田間管理工作中,農戶需強化對玉米長勢狀況的觀察,若察覺到有大斑病感染問題,則需立刻清理、嚴格消毒,盡可能避免交叉感染,也可以適時選用藥物強化防治。在開始發病時便可以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均勻噴施于玉米植株上,每10 d噴施1次,持續2~3次便可起效,另外,也可使用農抗120水劑2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
2.3玉米螟
玉米螟是-城縣較為多發的蟲害類型之一,可鉆蛀于玉米莖稈、果實中,造成玉米植株排空問題,致使玉米產量大量減少,玉米品質下降。農戶可選用生物手段來防治,在田間釋放赤眼蜂,投放密度為30萬頭/hm2便可,借助于玉米螟天敵將其消滅;若使用藥劑防治,則可以將2.5%敵百蟲粉劑、90%敵百蟲1 800倍液均勻混合,噴施于玉米大喇叭期[4]。
玉米是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成效同人民生活直接相關,在后續栽培管理實踐中,相關部門要選派專業技術人員來到生產一線,給農戶講解相應的栽培管理技術,包括施肥、病蟲害防治要點等,以期強化農戶的農業技術素養,讓他們更好地把握栽培管理技巧,了解病蟲害特征。
參考文獻
[1]劉春華,張松成.菏澤夏玉米的種植栽培管理措施分析[J].種子世界,2020(8):26-27.
[2]王長海,李玉花,李霞.菏澤市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3(15):67.
[3]楊小康,王瑞華.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對策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1):222-224.
[4]房靈敏.山東省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分析[J].種子科技,2022(1):58-60,84.
(山東省-城縣陳王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朱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