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生態批評研究的五次浪潮

2024-06-24 14:03:45田慧芳
關東學刊 2024年2期

[摘 要]生態批評作為美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興起的文學批評新思路,從出現之時就引起了廣泛關注,研究范圍逐漸拓展到了全世界,在力求緩解全球生態危機的同時,推動了世界范圍內文學新思潮的產生和發展。國內關于美國生態批評的研究大多只關注到第四次生態批評浪潮,而實際上按照美國愛達荷大學環境人文特聘教授斯科特·斯洛維克最近幾年的觀察和思考,美國生態批評研究已全面進入第五次浪潮的階段。本文根據斯洛維克教授最新的學術報告,跟蹤分析和研究了2019年至今美國生態批評發展的最新動態和最新成果,以期為生態批評領域提供新視界。

[關鍵詞]生態批評;第五次浪潮;斯科特·斯洛維克

[作者簡介]田慧芳(1976-),女,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西安 710127)。

一、生態批評的概念及形成

生態批評(ecocriticism)研究的是文學與物質環境之間的關系(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 ed,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ksinLiterary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96,p.xviii.)。在二十世紀后期,美國文學的主要關注點仍然集中在種族、階層以及性別差異上,而地球的生命支持體系已經面臨重重壓力,但仍在文學的學術關注點之外。諸多與環境有關的問題,例如公共土地使用,核廢料堆輻射,臭氧層空洞不斷擴大,全球氣候變暖,表層土壤流失,熱帶雨林遭到破壞,黃石公園森林大火,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災難,饑荒、干旱、水災、颶風以及聯合國召開“環境與發展”特別會議、全球人口突破50億、1989年《時代》周刊將年度人物確定為“瀕危地球”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使生態問題逐漸納入學界視野,成為文學批評領域一個新的研究命題。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文學界認識到學界關注對象與現實世界的突出問題之間存在偏差,或者說,美國文學界對于現實世界的環境危機缺乏關注,當時還沒有成立任何期刊、學術社團、學術會議關注文學與環境問題。盡管有很多學者已經開始關注生態相關問題,零星的研究出現在美國各地,所運用的主題標簽也各有不同,例如美國研究、地域研究、文學與自然研究等不一而足。但是限于當時的研究規模有限,學者之間很少互相引證,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存在。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環境文學研究開始形成,并在九十年代開始發展。

“生態批評”這個術語首次出現于1978年威廉·魯克爾特(WilliamRueckert)的論文《文學與生態學:一次生態批評的實驗》,提出把生態學與生態學相關的概念運用到文學研究中去(劉玉:《美國生態文學及生態批評述評》,《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1期。)。魯克爾特的觀點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很大反響(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 ed,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ksinLiteraryEcology,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p.xviii xiv.)。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西部文學研究會”上,在切麗爾·格羅特費爾蒂(CheryllGlotfelty)的倡議下,運用“生態批評”取代傳統的“自然寫作研究”(thestudyofnaturewriting),由此這個術語開始普遍運用于與環境文學相關的語境中。此外,隨著格羅特費爾蒂與費羅姆(HaroldFromm)主編的《生態批評讀本:文學生態學的里程碑》的出版,以文集的形式探討了生態理論、小說和戲劇中對于自然的呈現以及美國的環境文學。由此,生態文學正式進入學術領域。格羅特費爾蒂也由此成為美國生態文學研究的代表人物。

時間的指針行進到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生態文學批評展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二十年過去了,生態文學批評也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和動向,這是對生態文學批評的進一步補充和延續。

根據斯科特·斯洛維克(ScottSlovic)的定義,生態批評是從任何學術角度研究典型環境文本,或者反過來,是對文本中的生態含義以及人與自然關系加以審視,進而探尋所有人類表達當中的生態意義。這里的人類表達所指寬泛,既包括詩歌、繪畫、古典藝術等高雅藝術,也包括電視、廣告、搖滾音樂等流行文化。(ScottSlovic,“Ecocriticism101:ABasicIntroductiontoEcocriticismandEnvironmentalLiterature,Pertinika:JournalofSocialScienceandHumanities,vol.23,no.S,2015,pp.4-5.)與此同時,斯洛維克也十分鼓勵不同種族、不同性別的學者從他們的視角開展生態批評研究。波多黎各大學卡米洛·戈米德斯(CamiloGomides)認為生態批評指的是分析和推廣藝術作品的研究領域,它提出了關于人類與自然互動的道德問題,同時也激勵大眾生活在有約束力的控制范圍內,而且世代延續。生態批評的發展伴隨著與環境研究相關的跨學科研究的參與與融入,這其中包括與環境研究相關的人文學科研究。以跨學科作為其重要特點的環境人文學研究出現于2000年,其研究領域將環境研究與人文學科相結合,例如環境人類學、環境史、環境文學與文化研究(生態批評)、環境哲學、環境心理學、環境宗教學等。此時,生態批評是環境人文學的一個分支。生態批評并非獨立于環境人文學之外,而是環境人文學中的一種特定研究與教學形式,專注于文化文本的分析。生態批評學者一旦將自己視為環境人文學者,意味著他們特別關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將歷史、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觀點融入到對文化文本的討論中。(JiangLifu,“PracticingEcocriticismandtheEnvironmentalHumanitiesduringtheAgeofCOVIDandBeyond:AnInterviewwithScottSlovic”,InterdisciplinaryStudiesofLiterature,vol.7,no.1,2023,p.85.)

二、生態批評的學科意義

在2022年11月的一次講座中,斯科特·斯洛維克深入探討了生態批評這個話題,并談到為何不將環境研究與政策交給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這里提到了堪薩斯大學唐納德·沃斯特(DonaldWorster)在《自然的財富——環境歷史和生態想象》里的觀點:我們之所以面臨全球環境危機,很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家都以非常精準的數據對危機加以描述,佐以翔實的細節來說明汽車排氣管和工業化社區煙囪里碳的來源。即便如此,科學家們卻無法解釋為什么這些社區得以存在,它們來自哪里,它們得以存在的理論依據是什么。科學家們無法得出結論:為什么農場逐漸減少,巴西熱帶雨林被焚毀,為何巴西政府阻止森林焚毀力度不逮。他們無法解釋為什么人類將會在未來的二十年里將數以千萬的物種推入瀕臨滅種的絕境,為什么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領導人對這場即將到來的生態滅絕災難仍然無動于衷,所有這些問題都植根于文化,或者說道德層面的信仰。(DonaldWorster,WealthofNature:EnvironmentalHistoryandtheEcologicalImagination,NewYork:OxfordUP,1993,pp.26-27.)

自然科學只是發現事實,但無法弄清危機背后的根源,因為根源并不存在于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自然界,而是在人性的范疇,尤其是存在于人類文化領域,這是人文學者的研究范圍。今天我們正面臨一場全球范圍內的危機,問題不出在生態系統如何運作,而在于我們的道德體系如何起作用。要想走出危機,就需要我們盡可能準確地了解我們對于自然造成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現存的道德體系,并且對其進行改造。歷史學家與文學學者、人類學學者、哲學學者一道,可能無法改造這些積存的體系,但可以幫助人們深化對于這些體系的了解。(DonaldWorster,WealthofNature:EnvironmentalHistoryandtheEcologicalImagination,New York:Oxford up,1993,pp.26-27.)

此外,生態脆弱性(ecologicalprecarity)也成為近年來重要的研究領域。在《生態不穩定性:文學與文化中的弱勢生命》這本書中,普拉莫德·納亞爾(PramodK.Nayar)

將生態不穩定性這個概念從人類語境拓展到整個星球范圍,生態不穩定性研究已成為近年來生態批評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此書特別關注到地球的不穩定性,如果我們不照顧好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我們將失去它(PramodK.Nayar,Ecoprecarity:VulnerableLivesinLiteratureandCulture,NewYork:Routledge,2019.)。來自韓國成均館大學的西蒙·艾斯托克(SimonEstok)提出了“矛盾的開放性”。早期生態批評所具有的戰略開放性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得騎虎難下,這種開放性在幫助生態批評學者在學術界獲得立足點和可信度上有可取之處,但也導致人們對生態批評的學科方向或研究發展方向更加不確定。(SimonEstok,“TheorizinginaspaceofAmbivalentOpenness,”InterdisciplinaryStudiesinLiteratureandEnvironment,vol.16,no.3(Spr.2009):pp.203-225.)由此也更有必要進一步梳理生態批評研究發展所呈現的趨勢,為未來的發展厘清方向。

三、生態批評發展的前四次浪潮

格羅特費爾蒂借鑒伊萊恩·肖瓦特(ElaineShowalter)將女性主義批評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的做法,將美國生態批評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自然在文學作品中的呈現。如果典型的自然形象在文本中呈現,例如伊甸園、阿卡迪亞(希臘南部地區,在詩歌和小說中常用來指代世外桃源)、處女地、瘴氣沼澤、蠻荒之地,就會產生既定的意識結果。如果讀者注意到了其中缺失的自然,就會問:該文本中的自然世界在哪里?但自然,就其本身而言,絕非生態批評呈現的唯一焦點。其他關注點還包括邊疆、動物、城市、特定的地理區域、河流、山脈、沙漠、印第安人、技術、垃圾以及身體本身。第二階段是要恢復一直被忽略的類型文學——自然文學,一種非虛構的以自然為主導的文學傳統,它最早發源于英格蘭,以吉爾伯特·懷特(GilbertWhite)的《賽爾伯恩自然史》為代表,這一文學傳統后來延續到美國,代表人物有亨利·梭羅(HenryThoreau)、約翰·巴勒斯(JohnBurroughs)、約翰·繆爾(JohnMuir)、瑪麗·奧斯汀(MaryAustin)、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Leopold)、雷切爾·卡森(RachaelCarson)、愛德華·艾比(EdwardAbbey)、安妮·迪拉德(AnnieDillard)、特里·威廉姆斯(TerryTempestWilliams)等。自然文學有著豐富的過去、充滿活力的現在和充滿希望的未來,生態批評家們從現有的批評理論中汲取營養——精神分析、新批評、女權主義、巴赫金主義、解構主義——以此來理解和促進這一文學體系。作為自然文學在文學市場上逐漸站穩腳跟并獲得一席之地的佐證,近年來出版的選集數量驚人。在一個日益城市化的社會中,自然文學在教導我們在重視自然世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 ed,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ksinLiteraryEcology,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23.)生態批評發展的第三階段則關注文學話語是如何定義人類的,這一階段對西方盛行的二元論提出了質疑。二元論將意義與物質分開,將思想與身體割裂開來,把男性和女性分開,把人類與自然分開。

隨著生態批評這一學科發展日漸成熟,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學者開始將其進行歸納總結。“浪潮”一詞常見于概括女權主義學術研究的發展,最早將其用于形容生態批評方法演進的是哈佛大學的勞倫斯·布伊爾(LawrenceBuell)教授。關于前后浪潮之間的區分,不能歸結為簡單的接續關系,而是通常表現為:前一波浪潮影響依然強勁,后一波修正主義的思想已經建立在前面思想之上,同時又提出質疑和挑戰,因此新舊觀點之間交織錯綜,而非線性方式取而代之。(LaurenceBuell,TheFutureofEnvironmentalCriticism,Malden,MA:Blackwell,2005,p.17.)即便如此,生態批評發展過程中仍呈現出可識別的模式或發展變化,追蹤這些發展變化可以幫助學者厘清生態批評發展的軌跡,識別變革或創新的關鍵點,以此來跟蹤思想的演變。

對于生態批評的學科爭議,是文學界的一場運動。勞倫斯·布伊爾認為:面對文學的生態研究轉向,并不是固定單一的一種研究,更多的是以文學作品中對環境的關注作為出口的不同方法的匯聚。研究圍繞自然、人類與非人類,涉及認識論、傳播學、美學、道德倫理、后人類主義、環境正義、生態女性主義等多維度的研究。

在最近的幾十年,生態批評發展出現了幾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出現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主要的形式是非虛構文學,典型代表為自然文學,這個時候的文學書寫將重心放在人類以外的自然世界,以英美的自然世界為創作對象。

第二次浪潮出現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今。這個時期生態批評的視野從非虛構自然文學拓展到不同的類型。另外一種說法為綠色文化研究,研究的文本和作者日益體現出文化多元性,生態批評開始關注全球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學,環境正義生態批評開始出現,以2002年出版的《環境正義讀本:政治、詩學與教學法》作為標志。這本書匯集了不同領域的學者、社會活動積極分子以及藝術家,從不同角度審視環境惡化、社會不平等與教學實踐之間復雜的關系。(JoniAdamson,TheEnvironmentalJusticeReader:Politics,Poetics,andPedagogy,Tucson:TheUniversityofArizonaPress,2002.)此外生態批評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不僅局限于鄉野農村,還擴大到城市和郊區。邁克爾·貝內特(MichaelBennet)在《從廣闊的開放空間到大都市:生態批評的城市挑戰》一文中深入探討了生態批評不斷演變的格局,從以農村和自然為中心轉向關注城市環境,探討了社會生態批評與傳統深層生態批評范式的出現,強調將城市空間納入生態批評的必要性。這一討論圍繞生態批評在城市環境中面臨的挑戰、批評既定的文學分析并倡導在環境話語中采用更廣泛的社會政治視角。(MichaelBennett,“FromWideOpenSpacestoMetropolitanPlaces:TheUrbanChallengetoEcocriticism,”InterdisciplinaryStudiesinLiteratureandEnvironment,vol.8,no.1,2001,pp.31-52.)

第三次浪潮出現于2000年至今。這個階段的生態批評著力于國別文化與民族文化的比較研究。同時出現了這樣的趨勢:全球性的地域概念與新生物主義之間的融合與角力;

從生態女性主義角度出發,剖析人類社會對女性、動物及自然施以壓迫的物質層面原因,并且關注動物生態方面的研究,例如:探討動物主體性和能動性、素食主義、非人類物種正義性、后人文主義等。第三次浪潮實現了邊界的突破,生態批評受制于狹窄的非虛構文學作品的制約,與此同時受到的另一個制約是英美文學。為了增進讀者與評論家的理解,有必要重新考慮在國別文學中予以某些類型文學和民族文學特權,這將賦予全球自然導向文學更大的包容性,也幫助那些之前將注意力放在美國文學的評論家與讀者,將文學置于國際相對化比較框架中。

勞倫斯·布伊爾在《環境批評的未來》這本書中關注全球化對本地文化的巨大沖擊,“世界上生活不受跨地區乃至全球化影響的人數量越來越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會引發以下思考:以地域為依托的生態文學形式是否終將不復存在?(LawrenceBuell,TheFutureofEnvironmentalCriticism,Blackwell,2005,pp.62-96.)湯姆·林奇(TomLynch)在《沙漠偏好:美國西南干旱地區文學的生態批評研究》一書中從人類中心轉向生態中心,重新評價自然,并通過從人類中心轉向生態中心的文學分析,展示了生態導向如何開辟新的方式來思考文學與地方關系。湯姆·林奇通過應用環境正義理論、現象學、邊界研究、民族志、昆蟲學、保護生物學、環境歷史和生態美學等多種方法,展示了根植于特定地區的文學如何與支持和維持它的世界相互共生。這本書中提到“生物區域主義”這一理念,提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地方自給自足,避免日益依賴區域間貿易和全球貿易。生物區域主義致力于發展和維護多樣化的本土文化——音樂、食物、儀式和其他傳統來對抗全球單一文化蔓延。生物區域實踐意味著通過農貿市場、食品合作社以及社區支持的農業協會支持本地有機農業,這意味著支持本地企業而不是全國性或全球性連鎖企業。(TomLynch,Xerophilia:EcocriticalExplorationsinSouthwesternLiterature,Lubbock:TexasTechUP,2008,p.19.)

第四次浪潮出現于2008年至今,其典型特征是生態批評的物質性轉向。大量的研究強調環境事物、地點、過程、力量和經驗的基本物質性(物理性、后果性)。從對氣候變化文學的研究到對生態詩歌語言實質的考察,生態批評實踐中的實用主義成分越來越多。甚至可以說“學術生態批評”現在正在催生一種新的“應用生態批評”模式,其應用包括人類的基本行為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如飲食和運動、衣服和住所。(ScottSlovic,EditorsNote,ISLE:InterdisciplinaryStudiesinLiteratureandEnvironment,vol.19,Issue4(Aut.2012),pp.619-621,https://doi.org/10.1093/isle/iss132)

第四次浪潮的兩位代表人物分別是斯泰西·阿萊莫(StacyAlaimo)與羅布·尼克森(RobNixon)。阿萊莫提出了“通體性”(transcorporeality)這一概念,強調人類與外在的物質世界緊密相連,因此環保主義不應該成為外在的、可有可無的追求,而是時刻存在,近在咫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對整個地球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人類自身也是深受影響的那一部分。(JuliaKuznetski andStacyAlaimo,“Transcorporeality:AninterviewwithStacyAlaimo,”EuropeanJournalofLiterature,CultureandEnvironment(2020),pp.137-146.)羅布·尼克森在《慢性暴力與窮人的環保主義》一書中提出了“慢性暴力”(slowviolence)這一概念,意指與今天很多容易吸引眼球、引起公眾采取行動的信息相比,人們對于許多環境危機的致命性置若罔聞、無動于衷的狀態。之所以稱之為慢性暴力,是因為它容易被強硬的資本主義所忽略,加劇了生態系統以及貧困、無權力以及被迫流離失所人群的脆弱性。同時,隨著基本生活條件被侵蝕,助長了因絕望而產生的社會沖突。

第四次浪潮總體上來說延續了之前美國生態批評學者將其體驗拓展到多元文化的研究興趣并發出聲音;開始關注生態理念在發展中國家的狀況(孟加拉國、巴西、喀麥隆等);此外,物質生態主義以意大利都靈大學的教授塞瑞納拉·伊奧凡諾(SerenellaIovino)和土耳其哈希坦普大學的教授瑟皮爾·奧伯曼(SerpilOppermann)作為典型代表,關注人類世界以外的其他物種:動物、植物甚至沙漠、巖石等作為物質世界組成部分所具有的能動性,其意義在于能夠與周圍的物質世界關聯過程中被解讀和闡述,從而成為敘事者和故事本身。

四、生態批評的第五次浪潮

生態批評發展的第五次浪潮出現在2019年至今的這個時期。正如斯洛維克在《文學與環境跨學科研究》的編者寄語里所述:“……第五次浪潮可以追溯到羅布·尼克森在《慢性暴力與窮人的環保主義》里強調:人們掌握環境和社會危機信息正面臨重重困難。在我看來,近年來,在生態批評的第五個階段,人們越來越關注信息管理、信息處理的心理因素以及各種傳播策略的有效性,而這些關注似乎與生態批評家的努力相輔相成,他們通過撰寫專欄文章和博客文章,在公共會議上發言,在學術研究之外發表創造性的文章,以及利用其他創造性的渠道,來吸引傳統學術層面以外的更多受眾。”(ScottSlovic,EditorsNote,ISLE:InterdisciplinaryStudiesinLiteratureandEnvironment,vol.26,Issue3,2019,pp.513-517.)

第五次浪潮重點關注信息處理與溝通策略。典型的代表作品有希瑟·豪瑟(HeatherHouser)的著作《信息世界:數據時代的環境藝術和文學》。在這本書中,希瑟·豪瑟探討了在氣候危機和信息過載的時代,當代藝術如何對環境知識進行運用。豪瑟認為:對于環境藝術家來說,信息世界是一種令人意外的共鳴資源,它是一種豐富但有爭議的科學信息狀態,旨在超越危機故事的傳播。該書分析了藝術家如何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美學材料,重新利用從蝴蝶遷徙到石油泄漏的所有數據,并嘗試數據收集、分類和運用遙感。豪瑟追蹤了從小說家芭芭拉·金索爾弗(BarbaraKingsolver)到數字記憶學家瑪婭·林(MayaLin)在內的藝術家如何重塑科學中固有的知識傳統,將數據與具體化、量化與推測、精確與模糊以及觀察與感覺相結合。他們的作品提供了理解環境變化的新方法,同時也對傳統的知識分類方法提出質疑。此外該書將環境人文學科、數字媒體研究和科學技術貫通,揭示了藝術媒介和形式對理解環境問題的重要性。這些數字技術在環境人文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具體包括使用數字工具來繪制環境數據、分析環境文本,以及創建模擬生態系統的沉浸式數字環境項目。

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關注人們對于信息處理的心理反應。面對日益頻發的各種災難,當單個個體遭遇困境時,社會群體更容易被觸動。一旦遭遇困境的人數增加時,社會群體的反應會趨于麻木、冷漠。這種心理麻木的狀態也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

在此次浪潮中,對非人類主體性的研究也是重點之一。加拿大青年學者艾米·多諾萬(AmyDonovan)在《冷水域石油開采》這本論文集里,發表了一篇名為《原始、密集、嘈雜——冷水域石油開采的鯨魚視角》的論文,以“從鯨魚的視角理解能源是什么”這個問題為基礎,探討了北大西洋地區的地震勘探和石油天然氣開采對特定動物物種和整個生態系統在文化、心理和物理層面上的能量損耗。在安娜·洛文豪普特·辛(AnnaLowenhauptTsing)提出的以非人類角色為主角編寫故事的倡導之下,多諾萬試圖通過以近海冷水水域的視角來分析講述,避開了現代社會漸進、線性時間和人類例外主義所關注的問題和動機。她的論文章節運用文學分析和創造性寫作來重新調整關于北大西洋和北極石油勘探和開采的敘述,使其圍繞非人類主角和多物種互動展開。此外還有學者關注媒介交流,將重點放在將非人類主體性通過哪些有效的方式傳達給受眾并關注接受效果。類似的研究同時關注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系以及與其他自然力量之間的邊界。

近幾年,生態批評在教學法當中有了創新性的運用。中外很多學者通過微博博文、帶領學生做戶外生態課程實踐項目、撰寫報紙雜志專欄文章等方式,幫助學生從實踐角度關注生態批評,甚至在學術界以外的領域發出生態批評的聲音。生態批評這一學科發展迅速,可以跟其他學科快速融合,強調美學、道德、社會學、心理學層面的環境體驗,重視其他學科領域中“話語”的重要性,這些話語脫離生態批評的語境更加不會引起重視。環境文本(文學、電影、視覺藝術、音樂、物質文化等)能夠幫助抽象概念落地,使這些概念更加接地氣,加深讀者的體驗感。

隨著生態批評研究的不斷發展,生態批評開始作為環境人文學的分支形式存在。這時,氣候小說(climatefiction),一種描述文學和電影中流行的氣候故事文類,逐漸發展演變出“末日小說”(endtimesfiction),以此來呈現地球所處的糟糕困境。在此語境下,進一步的研究表現出兩個完全不同的轉向:滅絕研究與轉向生態學。(姜禮福:《人類世、氣候小說及環境人文新趨勢——斯洛維克教授訪談錄》,《外國文學》2023年第2期。)

由此可見,面對生態環境惡化加劇的發展趨勢,生態批評的研究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趨勢,不僅體現在研究對象的多樣化,而且表現為更多實踐層面的嘗試,來增強社會層面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并且以此為契機做出改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丝袜第一页|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欧美久久网|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在线|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日韩国产另类|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av色站网站| 国产精品香蕉|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综合天天色|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国产精品xxx|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欧美啪啪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免费观看视频|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