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炯

趙芳云正在織魯錦
魯錦,全稱魯西南織錦,是將有色棉線按照設計好的經緯,織成的帶有幾何圖案的家織土布,因其圖案絢麗似錦而名為“魯錦”。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山東紡織業的盛況,早在唐代就被詩人李白、杜甫寫進了詩中,名揚海內外。
魯錦是具有魯西南特色的傳統民間手工棉紡織物,是廣大農村婦女在生產實踐中自我創作并被廣泛使用的生活用品。
齊魯大地是我國重要的產棉中心,曾有多達一千多種紡織技術,“齊紈魯縞”號稱“冠帶衣履天下”。漢代時期,亢父(今濟寧市)是全國三大紡織、服飾手工業中心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魯西南地區廣植桑麻,桑麻紡織得到進一步發展。
元代,黃河流域開始種植棉花,使用棉花作原料紡線織布越來越普遍,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的絲、麻紡織工藝揉于棉紡織工藝,織成的棉布就是我們所說的魯西南民間織錦。明朝初期,棉花開始在魯西南地區大面積種植,棉紡織技藝日趨成熟。隨著明清兩代織具的改進和紡織、印染技術的發展,魯西南地區的棉紡織業進入了十分繁盛的時期,魯錦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代魯西南民間織錦曾作為貢品進獻朝廷,至今中央美院民間美術研究所還收藏著清代魯西南民間織錦數百個品種。
魯錦的織造工藝極為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大大小小要經過72道工序,主工序有經線、闖杼、掏繒等9道。一團團潔白的棉花,能夠紡染成22種色線,織成1990多種富含民俗文化內涵的絢麗圖案,種類繁多,寓意吉祥。每道工序里還有很多子工序,堪稱千變萬化、巧奪天工。
魯錦的故鄉在魯西南,以菏澤、鄄城、東明、嘉祥等地最著名。位于嘉祥的武氏祠漢畫像石刻《曾母投杼》圖是全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織機圖,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紋織錦是到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魯錦。

魯錦傳承人趙芳云正在漿線
魯錦以前被稱為“土布”,但發展至今,無論是織造工藝、圖案設計,還是色彩使用、民俗寓意,魯錦并不“土”。
在山東嘉祥縣,有一位80多歲的老“織女”,她的名字叫趙芳云,是魯錦織造唯一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的魯錦不僅有“迷魂陣”“孔雀開屏”等數百種紋樣,還能將漢字織進魯錦。2009年,趙芳云被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趙芳云自幼隨母學習魯錦織造的整套工藝,繼承了外祖母與母親的技藝特點。年幼時她只能織兩匹繒的簡單圖案,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她心靈手巧,善于摸索,很快就掌握了四匹繒、六匹繒、八匹繒的織造技巧,當地流傳的圖案她幾乎每樣都能織。傳統魯錦織造掏繒工序需二人同時進行,她改進了工序,發明了別繒法,一人即可獨立進行掏繒工序。在色彩搭配上,她也不斷提高,并有獨創之處。在多年的織錦生涯中,她創造了近百種圖案,色彩絢麗,如霞似錦,典雅大方。她織造的作品多為婚嫁用品,粗樸厚重,色彩絢麗,極具鄉土氣息,在當地織錦藝人中享有盛譽。
原來魯錦的顏色比較單一,主要以藍、黑色為主。為適應這一需求,趙芳云老人借鑒市場上流行的面料和顏色,更新了原有的魯錦面料和顏色,讓魯錦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里。經過長期的摸索、改進,趙芳云能夠在魯錦上織出筆畫順暢的漢字??棟h字的工藝要達到十匹繒以上,需對技藝的精確性要求非常高,保持頭腦清晰、記憶力強,否則稍有疏忽出錯,布面的花紋就會錯亂。趙芳云還能在魯錦上織唐詩,使魯錦制品具有濃厚的文化韻味,從色彩、圖案、內容等方面給人以審美愉悅。
現在,趙芳云將織錦技藝傳授給女兒、兒媳及其他一些織錦手藝人,傳承千年的魯錦織造技藝也一步步從傳統向現代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