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會珍
摘要:實現農村經濟綠色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全要素生產效率提升,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農民的實質性收入;同時,還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文章首先分析綠色發展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其次從理論與實踐角度剖析其實現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并堅持問題導向;最后重點從踐行生態經濟發展新理念、青年人才就業與鄉村振興、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經濟轉型、“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四個方面提出實現路徑,以期為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提供借鑒。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合理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面臨著諸多困難,必須積極應對城鄉收入差距鴻溝、地區間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等現實挑戰,更須破解鄉村建設保障體系不完善、發展條件不均衡、農副產業增收不明顯等困境。
綠色發展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實現困境
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等特點。扎實推進農村共同富裕,面臨著“共同”和“富裕”兩大挑戰,既要優化生產力發展,亦要調整生產關系,疏通農村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卡點。
農村發展內力不足
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在鄉村對外推力和城鎮向內拉力的雙向作用下,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隨之而來的便是農村土地的外流與“空心化”進程的加快。而隨著勞動力融入城市并逐漸定居,資金也由農村快速流向城市。因此,農村發展在人才儲備、資金儲蓄、技術創新等諸多方面受限,使得傳統農業的迭代升級和現代化進程整體緩慢,難以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導致農村的發展動力薄弱、發展內力嚴重不足。
農村產業發展不均衡
城鄉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產業結構失調、農副產品供給不平衡等客觀因素制約了農村地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等方面的現實差距,村域之間發展不對等且總體差距大,而不同農村之間的發展亦不平衡,在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
農村功能較為單一
長期以來,農村產業發展均以農業為主,結構形式較為單一且經濟附加值較低。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的生態、文化、休閑、醫療、體育等公共功能均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面對城市與農村的多元碰撞,無法為村民的精神生活提供足夠的資源供給,更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復合性的生存發展需求,限制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發展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可能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自古以來便注重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縱觀我國農業文明的發展歷史,“均平共富”思想早已誕生在我國的廣闊大地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帶領中國人民從實際出發,持續開拓創新,深化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模式。
馬克思需要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均指出人類總是在低級需要得到部分滿足后,就會追逐高級需求。隨著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的演進,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正不斷提升,生態農副產品的市場需求逐年擴大,作為供給側的農村擁有著豐富的綠色生態農副產品,其環境價值與經濟價值日益凸顯,為農民增收與農村共富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可行性
貧困問題是世界性難題,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黨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從實際出發,守正創新,在解決貧困難題上展現了中國智慧,交出了中國答卷。
2003年,在深刻總結浙江省多年發展實踐的基礎上,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提出“八八戰略”。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為起點,千萬村落建設取得成效,美麗鄉村建設得以深化,未來鄉村建設正蝶變升級,“千萬工程”正開創形成鄉村共同富裕的新模式,它既是“兩山”理念在浙江農村的深刻實踐,更實現了美麗生態向綠色經濟的轉變升華。“八八戰略”部署的“千萬工程”彰顯了綠色發展的時代底色,在實踐中深度探索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浙江省在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進程上邁出的堅定步伐,為新時代新征程上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提供了綠色發展的有益借鑒。
同時,中國用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歷史性的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為積極穩妥地解決世界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綠色發展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
農民農村是共同富裕的難點、堵點、卡點。鄉村振興以綠色經驗賦能綠色發展,發揮“農村+新質生產力”的磅礴偉力,在政策引領、科學部署和多方合力推動之下,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無限潛能,將“生態農業”轉化為“綠色財富”,是發揮鄉村生態環境蘊藏的巨大生態福利促進農民農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必然選擇,為農業強國注入新動力。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余村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訪余村,提出要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2023年6月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全國生態日的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我國迎來首個“全國生態日”,進一步在人們心中夯實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
“余村經驗”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突出黨建引領,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農文旅產業發展全過程,探索出“生態美村”的鄉村治理新模式。不斷做大鄉村共同富裕的“蛋糕”,創新帶動周邊村區共美共富,“聯合國‘最佳旅游鄉村、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等榮譽稱號是對余村實踐的最佳肯定。余村的生態實踐向全國的鄉村論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亦具經濟價值”,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長三角地區的鮮活實踐,是“千萬工程”化解農民難題、解決農村產業問題、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現代化、造福千萬農民的嬗變與升華。
以綠色發展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要堅決摒棄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持“前提論”與“兼顧論”,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在農村形成綠色、低碳、高效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品質生態環境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打造青年與鄉村雙向奔赴的創新發展模式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促進青年人才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要找準青年人才就業需求和鄉村未來發展的結合點,破解制約青年人才回鄉、入鄉創新創業的難點,讓旅游、民宿、露營、生態農業等項目有序在鄉村落地,探索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嶄新模式。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壯大鄉村人才隊伍”,進一步強調人才隊伍建設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青年人才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要解決好“進城與留人”“留住哪些人”“怎樣留住人”這三個關鍵問題。
當前,我國青年鄉村常住率低于30%,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依然是大趨勢,部分地區鄉村人才結構嚴重失衡。為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才難題,實現鄉村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的強,政府部門要合理搭建鄉村人才振興引用平臺,破解體制機制難題,因地制宜制訂鄉村人才專項規劃,既要出臺福利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更要鼓勵原住民發揮帶頭作用,營造鄉村招才引智的良好環境,為青年人才提供回鄉、入鄉創業便利,提供優質服務和創業指導,吸引青年“留下來”。
隨著鄉村“三產”的融合發展,鄉村需要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等,更需要“農工文體旅”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要標準化、體系化、人性化推進青年創客、鄉村主理人、“新農人”等鄉村振興人才發展路徑,創新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嶄新模式。
同時,村集體要著力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努力打造留住人才的蓄水池。加強村集體資源整合,多樣化發展村集體產業經濟,增加適度規模的現代田園農場、新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為入鄉青年提供施展才能與才華的平臺,分享創業夢想的廣闊空間,讓新時代新青年的新思考在廣袤的鄉村熱土上落地見效。
以“農業+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綠色發展是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步伐逐漸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正以踐行“創新、綠色”的農業新發展理念引領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而變革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點,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正逐步在實踐中形成并逐漸發揮主導作用。
林青寧指出:“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新主要體現在新的科學發現、新的技術藍圖、新的生產要素、新的裝備產品四個方面。”農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要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就要發揮農村的內外優勢,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農田,創新構建新型生產關系,致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形成農業發展新業態,助推農村經濟系統性、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大種業振興力度,提升農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度,同時,實施新型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發展。物聯網、大數據、AI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能夠助力農業生產實現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管理;借助傳感器、遙感技術、無人機等,對氣候、土壤、農作物生長情況等主要信息進行實時觀測和數據分析,革新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助推鄉村生態農業、休閑旅游業、特色民宿群、體育康養等產業的協調健康發展,推動區域協同互動、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打造綠色共富新樣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新路徑新模式。
以人為本,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
在我國過去的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從發展動力上看,主要以城市建設為主要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發展進行重新定位,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此,要充分盤活農村資源、健全人才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規劃建設鄉村圖書館、鄉風文化館、提升鄉村公共建筑的多元復合功能等,讓鄉村振興“留住人”。
1.深化農村改革,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均衡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改造升級圍繞“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基本經營制度”等進行深度變革,成效顯著。黨的二十大以來,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新發展任務,要在農業發展中保障和改善農民的生計,要把實現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作為農村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農村改革的推進要在高質量發展導向下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均衡化。
2.以綠色發展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核心要點是“共建”,發展成果由農民農村“共享”。推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能夠為農村公共服務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在農村綠色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充分借助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加強農村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改造,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進一步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此外,要加大對農村地區交通、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的設備、人力、資金投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其跨區域、跨城鄉的流動性,讓農村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優質服務。
同時,綠色發展注重環境保護,有助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3.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方面,從綠色發展中汲取鄉村文化建設的豐富資源,是提升農民精神生活供給質量的重要源泉。振興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要深度挖掘、合理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發掘民間藝術、傳統習俗、鄉風民俗,營造濃厚的精神文化氛圍,倡導建設文明鄉風、傳承地方優良家風家訓、培育鄉村淳樸民風,以村黨群服務中心等為核心組織文藝演出、特色鄉村文化節,開展“文明鄉村評選”等活動,選樹典型和榜樣,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
隨著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鄉村公共建筑的屬性正悄然發生變化,正逐步由原來的僅供村民使用,轉變為村民、入鄉創業青年、游客、研學考察團隊等共享共用。鄉村圖書館、文化活動室等文化場所場地的規劃和建設,為村民們提供了學習、交流、提升、研討的公共空間,讓社會主義新農民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開闊視野,從而獲得自我拓展和發展的“造血”能力。通過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為農民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優質交流平臺,為推動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農民農村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的關鍵群體,解決“補短板”問題,關鍵在于解決農民農村的實質性收入問題。同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質生活的富裕,更是全體人民內在精神境界的提升。縱觀中西方現代化發展進程,共同富裕繞不開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穩步推進,因此,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要綜合從農村引才留人、新質生產力、農業產業發展、城鄉融合互動等方面形成發展合力,始終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全面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指導思想,堅決不以生態環境為代價,致力改善農村經濟環境,發揮農村生態價值,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持續蝶變。
2023年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綠色發展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路徑探析”(項目編號為Y202352684)。
(作者單位:浙江宇翔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