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百姓養生防病的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任中醫,喜歡中醫。但由于中醫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專業性強,導致很多人對其缺乏深度的了解。又因現代網絡傳播的“養生方法”等信息良莠不齊,一些朋友對中醫的認知出現了誤區。本文將以問答的形式為大家解開這些誤區,幫大家更好地認識中醫,用好中醫。
“上火”了,要及時服用“下火”藥?
出門診時,常碰到患者說自己愛上火,想開具牛黃解毒片的情況。在老百姓心里,口腔潰瘍是“上火”,尿色發黃是“上火”,嗓子干疼也是“上火”。但是這股“火”從哪兒來?隨便一種清熱藥就能“下火”嗎?
老百姓常說的“上火”,屬于中醫的急癥,療程很短,如果用藥對癥,真正的“火”很快即可“下”去。但“下火”藥吃了很久,“火”仍然在,那一定是因為藥不對癥。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普遍吃得好,動得少,脾虛濕重體質的人群較多。這部分人群如果常食牛肉、羊肉、花生、瓜子、桂圓、大棗等熱性食物,則會表現為牙痛、咽痛、便秘等“上火”癥狀,治療應以清熱健脾祛濕為主。而“下火”藥多屬寒涼藥,脾虛濕氣重的人群服用后不但“火”“下”不去,脾胃還會越吃越虛、越吃越寒。所以,“下火”藥并不一定適合所有“上火”的人,大家應謹慎服用。
中藥泡水有用嗎?
現在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平常不注重身體保健,熬夜、不運動、飲食不規律。他們前來就診時,往往希望配點中藥泡水喝。
中藥代茶飲用有一定療效。如咽干、咽痛,可以用胖大海、菊花、金蓮花、金銀花、青果代茶飲;便秘,可以用決明子、番瀉葉代茶飲;眼干、眼睛不舒服,可以用菊花、枸杞子、密蒙花代茶飲;心情郁悶,可以用玫瑰花、月季花、代代花等代茶飲。
有些人喜歡通過中藥代茶飲進行保健,除了覺得沖泡方便,還覺得代茶飲口感、口味較中藥液好。但這兩個優點,可能會導致代茶飲的效果“大打折扣”。
很多人嫌麻煩,并不是用養生壺熬煮藥材這一方式做代茶飲,而是用開水,甚至是五六十攝氏度的熱水沖泡藥材。這樣做可能會影響部分中藥的功效。有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必須經過充分煎煮,才能最大限度地析出;經飲用后,效用才可得到充分的發揮。尤其是價格較高的補益類中藥,如人參,需要文火(即老百姓所說的“小火”)慢煎、久煎。
中藥代茶飲沒有正常煎煮的中藥難以下咽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藥味少、濃度低;也因此作用有限,無法取代正常熬煮的中藥。中藥講究配伍,多種藥味共同熬煮,互相“碰撞”,才能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
中醫講“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想要治病,首先得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曾有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女孩來找我看痤瘡,她還有便秘、痛經等癥狀。觀其舌象,舌質紅、苔黃厚,是典型的濕熱證。一問其生活習慣,果不其然,她經常吃燒烤、麻辣燙,愛喝冷飲、吃甜食,經常熬夜。我告訴她,治病得先管住嘴,把作息時間調至規律。女孩表示,自己平時雖然生活不太規律,但很注重養生,常飲用在網絡上購買的中藥茶。我一看成分,都是一些滋補氣血的藥物,并不適合她。所以她喝了很久,癥狀也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趨勢。因此,使用中藥代茶飲也要分體質,泡不對,還不如喝白開水。
中醫真的是“慢郎中”嗎?
總有人說中醫是“慢郎中”,看診慢、煎藥慢,療效也慢。不光患者常這么說,有些中醫師自己也這么認為。所以,很多患者在發生急性病癥時,并不信賴中醫;在出現找不到明顯原因的病癥時,才會尋找中醫師的幫助。
事實上,中醫有自己的“急癥學”,是整體辨證論治觀,并不是簡單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對于外感高熱、出血、急性胃痛、中風等急性病癥的療效都非常好。對于慢性疾病癥狀的改善,效果也可以很快,前提是辨對病、辨好證、用對方。如果一種藥方吃了很久,病情仍未改善,就需要對藥方進行調整,對辨證思路加以審視。
大眾對于中醫擅長治療疾病的認識存在局限性。事實上,對于大多數功能性疾病,中醫都能有的放矢,比如腹部術后常出現胃癱,現代醫學主要通過胃腸減壓、靜脈營養支持等治療為主,即讓胃腸休息,等待它自主恢復。此時,就可以使用中藥治療,以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
腫瘤患者需要進行化療、放療,化療、放療能減輕腫瘤負荷。但化療可能引起惡心嘔吐、便秘、不欲飲食等癥狀,放療可能引起放射性口腔炎、食管炎、鼻腔黏膜損傷嚴重等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這類患者可以通過看中醫、服用中藥來改善放療、化療后的不良反應,緩解其他軀體癥狀,同時升高體內白細胞水平。
如今,壓力大,并因此焦慮、失眠的人有很多。而且多數患者還會伴隨胸悶、心慌、頭暈、煩躁、周身疼痛、消化不良等癥狀。女性朋友可能還會有月經紊亂、痛經等婦科問題,檢查一般提示無器質性病變。針對這類疾病者,都可以通過服用中藥或針灸等中醫療法進行治療。
很多人認為“中醫慢,西醫快”;也有人認為西醫的部分治療過于傷身,中醫治療更保守、安全。事實上,這兩種想法都是有“偏見”的。希望大家能夠理性看待兩種醫學各自存在的優勢及不足,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療法,不要被所謂的“偽中醫”、江湖騙子所誤導。如今,醫學界也在不斷研究、努力,致力于在臨床發揮這兩種醫學各自的優勢,真正地把中醫、西醫結合起來,以求共同發展,讓患者最大限度地受益。
責任編輯/陶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