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下陶瓷雕塑藝術的不斷發展,傳統文化概念下的藝術創作形式已然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對城市化的飛速升級,尺度、空間、場域、人文等方面都形成了全新的審美樣貌與意識理解,藝術創作與地域空間不可分離。本文將結合地域文化特質,并從本地性創作的角度進行梳理,著重探討當代陶瓷雕塑作品中審美意趣的表現形式與觀念發展,嘗試描繪出陶瓷雕塑介入公共空間后凸顯地方色彩的藝術新形象。
關鍵詞陶瓷雕塑;藝術創作;在地性;審美意趣
0引言
陶瓷雕塑藝術的發展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受不同場域環境及時代文化的影響,陶瓷雕塑的創作從實用觀賞逐漸走向公共空間,逐漸有了地域性特性,公眾的審美標準也隨之發生改變。作為一名陶瓷雕塑從藝者要勇于打破常規,總結作品審美的意趣表現,在一定文化歷史的積淀下從中汲取新的創作養分,充分思考當代陶瓷雕塑的創作新動態和藝術發展新形勢,并結合對社會地域文化的感悟,創作出具有個人化情節及地方化敘事的陶瓷雕塑作品,從而能夠更好地為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1陶瓷雕塑與在地性創作的定義與聯系
陶瓷泥土作為最古老、最原始的材料,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和自然屬性,結合一定的制作手法和加工工藝便會被塑造成一定造型樣式的器物來滿足傳統意義上人們的生活需要,不同的器物造型產生了多樣化的審美情感與地域特征,因此成為了雕塑藝術發展最有效的手段與材料媒介,陶瓷雕塑的概念也就逐漸成形。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擴充和觀念形式的改變,陶瓷雕塑成為了藝術創作者用以表現個人生活感受和情感意志的方式。另一方面,陶瓷雕塑就其本身顯著的材料屬性而言,能夠創造出無限變化的造型空間,有了空間便會誕生場域,這種場域包含了歷史、地理、人文、情感等,進而影響多重域之間的關系聯結,隨著觀者意識理解的深淺,審美關系的認知也會不同。
在當代藝術創作領域中,“在地性”一詞被反復引用,對其概念的界定有不同角度的解讀,易雨瀟表示:“它更強調作品與其所處文化脈絡間的緊密聯系與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屬性。談及作品的在地性問題,我比較看重作品的唯一性。即,它和周圍空間、環境的緊密關系。”中國陶瓷雕塑在地性的發展多存在于鄉村文化建設與城市地域景觀的知識重塑之中,隨著時代開放,在地性藝術創作更加強調對場域空間語境的分析與運用,藝術家需要在特定的地點進行藝術實踐,相關的實驗性展覽備受關注與推崇,例如2022年舉辦的“第三屆四方水土·青島國際公共環境陶瓷藝術展”,中青年藝術家們努力從多個角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符號,以藝術的方式營造城市空間的文化氛圍。陶瓷雕塑在國內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具有極強的視覺肌理表現與樸實純粹的藝術審美特質,自帶的自然價值屬性能夠很好地融入公共環境之中,適應人們精神文化發展的節奏與藝術人文社會進步的需要,從而當代陶瓷雕塑在地性創作被逐漸關注,在不斷實踐中探討其藝術審美表現具有了現實意義。
2與“地”結緣下陶瓷雕塑的審美表現
2.1城市文脈的歷史延續
自社會城市化進程以來,藝術創作成為了裝點城市、完善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段,一件優秀的雕塑作品立足于城市公共空間之中會拉近大眾之間的距離,隨著當代陶瓷雕塑的不斷發展,同時在地方產業與學術教研的不斷推動下,其藝術創作的審美傾向逐步與城市地方文化進行融合,大眾更愿意看到獨具地方色彩的陶瓷雕塑藝術創作形式。位于江蘇省宜興市的陶祖圣境風景區內,有一尊高達8.8米的用宜興紫砂建造的范蠡雕像,通體呈現土紅色,身形高大,體態莊重威儀,作品寫實直抒胸臆,表現出了人物主題與城市歷史的背景關系。在景區內佇立這樣的人物雕塑,并用宜興當地的紫砂作為材料媒介,增加了城市歷史文化的厚度,豐富了公共意識形態的維度,在審美的表現上極具觀賞與現實意義。
2.2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
陶瓷作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創作文化符號,本身具備了一種地區文化的象征性,在一定藝術創作規律和個人審美觀念的驅動下,產生的陶瓷雕塑作品更具地方性色彩,無論在藝術創作領域還是在公共視野的角度,這種創作審美的路徑具有更鮮活獨特的藝術表現,同時也是傳統生命力作用于當代文化環境的有效拓展。2022年,榮獲意大利第39屆佛羅倫薩文學與藝術獎雕塑類金獎作品《二十四節氣——立秋》由致敏創作,此作品利用重復構成的方式將塊狀陶瓷進行組裝,與金屬架構結合,巧妙地解決了大型陶瓷雕塑創作的限制,整體呈橙黃色,表面為高溫雙層色釉,色彩上表現出立秋節氣的意向氛圍,結合造型特點,凸顯了東方文化的審美意向,生動準確地表達出傳統文化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觀念應用與形式表征的審美特質,具有一定的哲思意義。
2.3場域空間的視覺活化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當代陶瓷雕塑創作以其大膽表達的藝術形式、靈活多變的藝術手法以及豐富詭譎的色釉肌理,給予了空間更多的藝術感染力,并在空間氛圍的營造中產生了更多的審美知覺,尤其對當下社會人們焦灼的精神意識狀態起到了很好的調和作用,因此,當代陶瓷雕塑的在地性創作愉悅了大眾的視覺感官,活化場域空間,改善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狀態。由藝術家陳旭南創作的《海之狂想曲》是一件公共陶瓷壁飾作品,坐落于深圳地鐵荔灣站中,它以廣東潮汕當地傳統工藝“嵌瓷”為手段,將大量的瓷片進行層層堆砌,塑造出了海潮的激蕩形象,寓意著城市進程化的浪潮奔涌、社會生活的繁榮美好以及人們精神文化的激昂迎上。顏色鮮艷明快,布局氣勢宏偉,很好緩解了地鐵環境里熙熙攘攘的緊張氣氛,活化了空間,視覺感受上使人輕松愉悅,生動形象地拉近了人與城市之間的距離感。
3因“地”塑陶中審美意趣的發展趨向
3.1表現形式的多元化
在積極與戶外等公共空間的對話探析中,陶瓷雕塑的藝術語言敘述打破了傳統固有意識形象,在創作表現中融入了更加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形式需求,追求藝術與自然、藝術與科技、藝術與人文等方面的意趣和諧。來自日本的建筑師隈研吾一直以來保持對作品設計理念與形式表達的創新追求,2010年與意大利公司casalgrande padana共同設計了室外紀念碑《陶瓷云》,因為當地以陶瓷傳統與技術而聞名,故用陶瓷作為作品架構的主要材料,同時利用單一幾何形狀和地勢空間來構建作品,形式新穎,視覺上由于層次感的特別表現,結合戶外光影作用于陶瓷表面的肌理色彩變化,使之產生出有趣且幻化的三維空間,審美體驗好似天空之云一般,故而得名。結合前文可見,藝術家在面對公共空間時,陶瓷雕塑創作的表現形式會呈現出多元化的審美意趣。
3.2制作手段的多樣化
陶瓷雕塑的制作離不開泥巴、釉料與火溫的控制,從傳統制作手法上來說有堆、砌、拍、打、揉、捏、搓、挖等,利用柴燒或者電窯進行燒制,從而達到工藝審美的高度追求。在威斯康星州麥迪遜的奧爾布里希植物園的水池上,設計師Brian Peters制作了一件3D打印的公共雕塑《草原繩索》,該裝置由80個獨立的陶瓷塊構成格子狀,作品利用水面倒影與燈光營造出了令人著迷的鏤空圓柱體,潔白純粹,與自然共生共榮,視覺體感上使人非常享受。構成作品的所有陶瓷塊都是3D打印的,作者不僅僅利用了陶瓷材料本身的物質屬性與公共環境進行結合,更致力于對技術制造的結合與創新,使得陶瓷雕塑的當代性與地域性在意識觀念與藝術審美上得到了有效發揮。隨著藝術創作生態環境的多變,順應時代新技術,提升制作手段的多樣化,更加有利于發掘當下陶瓷雕塑發展的審美新樣式。
3.3情感融入的個人化
當下藝術家在陶瓷雕塑創作中利用陶瓷泥土材料進行情感藝術外化的活動,生產種類豐富且具備獨特性的藝術作品,每件作品能夠充分體現出創作者對于社會形態及個人情感問題的思考與實踐,通過不同的心理、意識、精神、個性等方面展現出一定的藝術審美價值傾向。由陶瓷藝術家保羅·康明斯和舞臺設計師湯姆·派珀一起制作了大型公共陶瓷雕塑作品《血染大地的紅色海洋》,該作品創作靈感來源于軍人日記,由888 246枝鮮紅的陶瓷罌粟花組成,它是英聯邦國家特定的地域文化符號,每一朵都象征對一戰中已逝軍人的紀念,表明對戰爭的訴斥及對和平的向往。作品利用陶瓷材料的耐腐蝕性,安置在英國各地標志性建筑場域中,視感強烈、形式震撼,精神情感的涌出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極具自由性格與獨特個性的藝術審美品質。
4結語
當代陶瓷雕塑創作無論是在藝術家的思考上,還是技術文化的革新上,已然超越了傳統,對于走向公眾視野,結合地域環境的創作表達已經成為諸多藝術家愿意嘗試和討論的方向,它極大凸顯了人們對作品中不同審美意趣追求的情感關注,通過在地性實踐,越來越多獨具創新表現的陶瓷雕塑作品會對城市發展與人們的精神文化建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相信這是時代訴求,也是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易雨瀟.重新思考空間——Site-Specific Art與在地藝術[J].上海藝術評論,2018(05):61-64.
[2]張玉山.世界當代公共環境藝術·陶藝[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