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陶瓷文化創意產業蒸蒸日上,越來越多的人切身體會到陶瓷文化獨有千秋的魅力。文創產品作為陶瓷文化的器物載體,展現了陶瓷精妙絕倫的創作技藝,含蓄表達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陶瓷制品的設計也成為了老百姓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審美價值的濃縮映射。本文從文創產品的定義、陶瓷文化與文創產品密不可分的聯系入手進行理論闡述,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部分產品為例,梳理了陶瓷文創產品在生活、藝術、民俗三個方面的應用,旨在守正創新,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陶瓷文化;閩臺緣;文創產品
0引言
文創產品是新時代博物館的文化衍生品,為博物館與老百姓的溝通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梁,有利于博物館文化的推廣,向蕓蕓眾生普及中華傳統文明與歷史文化。經過時間的沉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首,現今博物館文創產品百花齊放,研發出形形色色深受老百姓喜愛的產品,而產品的使用材質也不再單一,拓展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中,陶瓷制品就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產品,是人類思想與技術碰撞的智慧結晶,在文化創意領域穩居一流,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
1文創產品的定義
文創,顧名思義就是文化創意,植根于文化的土壤。文化是因為受到某群體廣泛認知從而形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風俗習慣有著指導性的影響,是一個族群精神物質的總和。產品則是被生產出來的物品,用來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可以說文創產品就是源于文化主題,經由人們的創意轉化,從而具備市場價值的產品。
2陶瓷文化與文創產品的聯系
陶瓷是一種材料,古陶瓷歷史悠久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既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又承載了熠熠生輝的人類文明。現代陶瓷多指新型的、精密的陶瓷材料,是現代藝術的重要載體,所以更富有時代精神,強調個性化、形式美,具有強烈的生命力。
而以陶瓷材料為制品的文創,一方面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實踐相結合,傳承并發揚了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讓子孫后代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通過充分汲取現代文明與思想理念,達到實用性與美觀性的高度統一,使得文創產品的功能和審美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進而大大推動了我國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由此可見,陶瓷文化與文創產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簡言之,陶瓷文化能為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創新源源不絕地送來靈感,而文創產品則是陶瓷文化的重要展現方式和關鍵組成內容,二者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共同發展。
3陶瓷文化在文創產品中的應用
(1)陶瓷文化是一種生活文化
陶瓷制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所謂“民以食為天”,陶瓷制品的演化軌跡也是飲食文化的演變歷程,體現的是老百姓生活方式的變遷,反映了“衣食住行”中“食”的文化史,因此,陶瓷制品的設計也是一部生動的生活器物設計史。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根據國人的品茗習慣開發了“一壺四杯”文創旅行套裝(見圖1),上杯下壺或同心收納,一壺四杯的配置滿足了多種泡茶形式,并配有布包科學的收納方式,在節省空間、好收納的同時也可以有效保護茶具的安全。這套文創產品是從便攜與收納出發衍生的便捷茶具,收納包采用高級灰配色,清新淡雅,同時選取“閩臺緣”中的“緣”字印制在收納包正面,提高了瓷茶具的文化內涵。
(2)陶瓷文化是一種藝術文化
陶瓷制品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的紋飾、花紋、圖案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和藝術審美,蘊藉著濃厚的中國底色,它精湛的“擠、拉、捏、壓、模、輪”技藝象征著中國傳統手工藝,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贊譽。例如,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文創作品茶具《燕歸》(見圖2),使用優質天然生漆與木胎、瓷胎相結合,由一盤、一壺、五杯組成。茶盤左側圖案是燕子們停在一排電線上,似乎正彈奏著和美的譜曲,一只單飛著的燕子循聲而歸;茶盤右側是圓月圖樣,喻示著滿月團圓;五只茶杯為鈴鐺器型,使用五種顏色,象征著閩臺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歷史淵源;茶壺上的“祥云”樣式是海峽兩岸共同期盼的“吉祥如意”。這些藝術文化元素以茶具《燕歸》整合融匯,讓“兩岸一家親”寄寓于茶桌上、茶湯里。此件文創產品精工細作、流金溢彩,表達了對同胞的深切思念,對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共同期盼。
(3)陶瓷文化是一種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又叫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的風俗和習慣。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陶瓷民俗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因而陶瓷文化與民俗文化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系,主要體現在我國老百姓審美觀、價值觀、世態人情、風尚習俗上。不論朝代更迭,時移世易,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期待升官發財、家庭和睦、吉祥如意的心愿永遠不變,以祥瑞意象為主題的陶瓷制品一直都是陶瓷創新的主旋律。比如,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推出的文創產品《福獅相守香器》(見圖3),選取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福獅”文化符號融入陶瓷香爐,一方面將古老制器技藝創新推廣,另一方面作為可持續性的民俗文化交流媒介,通過最自然的方式借由生活用具以“緣”促融。寶島臺灣的風獅爺根在泉州,臺灣居民大部分是由泉州等閩南地區搬遷過去的,他們把九日山祈風文化和風獅爺信仰帶到臺灣,才逐漸形成了當地百姓崇拜祈祝風獅爺的民俗。《福獅相守香器》的風獅爺造型是由廟宇里的風獅爺形象演變而來的,獅子為百獸之王,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被賦予了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而“福”字本來就有幸福、福氣的含義,木板上刻一“福”字飽含長壽、富有、健康安寧等美好的寓意。通過閩臺傳統民間風俗文創產品《福獅相守香器》,這一件兩岸共有的民俗文化載體,借以傳達了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祈求國泰民安、闔家平安、事業順遂、作物豐收的美好愿景。
4結語
陶瓷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在當今博物館行業發展迅速的大環境下,各種陶瓷制品如雨后春筍,更加深入地應用在文化創意產品中。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抓住時機、傳承創新,從老百姓生活文化、藝術文化、民俗文化三個方面入手,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在充分汲取國粹的基礎上融入了工匠技藝,打造出精益求精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從而獲得市場認可,助力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澤愷.“帶得走的文化”——文創產品的定義分類與“3C共鳴原理”[J].現代交際,2017(02):103-105.
[2]李睿晗,崔茵.文創產品中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分析[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56(10):6-8.
[3]高相坤.物以致用——陶瓷餐具設計轉變與民眾生活方式變遷[J].中國陶瓷工業,2022,29(06):84-87.
[4]馬艷明.宋代陶瓷花器裝飾藝術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