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陶瓷綜合裝飾通過多種技法組合,例如刻、噴、填、彩等,從而產生全新的藝術效果,使作品在更加靈活的同時豐富思想,更好地傳達藝術美,主要有斗彩、青花釉里紅、色釉刻花等表現手法,這是陶瓷裝飾中不可或缺的門類。本文就陶瓷歷史的發展探究陶瓷綜合裝飾手法,以求對綜合裝飾在當代陶瓷繪畫中的運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陶瓷綜合裝飾;斗彩;色釉刻花
陶瓷綜合裝飾要求創作者熟悉不同的材料與燒成溫度,從整體出發將畫面中的裝飾元素有序地統一起來,各種裝飾形式在陶瓷作品中交相輝映,能夠很好地發揮各種裝飾工藝的優點。自陶器發明以來,整個陶瓷歷史都能窺見綜合裝飾的身影,結合了不同時期的特點而更具藝術魅力。
1綜合裝飾的概念
陶瓷綜合裝飾是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裝飾形式貫穿到一件作品上,產生新的藝術效果的陶瓷裝飾形式。創作者經過整體構思,聯系坯、釉、彩、法的構成元素使多種裝飾工藝在畫面中得以體現。
2陶瓷綜合裝飾的歷史淵源
2.1新石器時代
我國繪畫的起源可以從新石器時期彩陶的裝飾紋樣上進行探究,彩陶作為一項劃時代的瑰寶,將藝術性與實用性集于一身,以獨特的圖案紋樣和裝飾布局更具表現力。仰韶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為豐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人面魚紋盆》(見圖1)以其對稱簡潔的裝飾圖案給作品增添一份古拙之感。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仰韶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了擴大器型容量,由泥條盤筑變為泥條圈筑,造型更加穩重大方。馬家窯文化彩陶的裝飾圖案內涵也十分豐富,從圖案體現出濃厚的時代性,以馬家窯類型《水波紋彩陶盆》(見圖2)為例,采用粗細相等、均勻排列的線條組成水波紋,搭配同心圓構成裝飾圖案,花紋生動形象,對器型也起到裝飾作用,其裝飾圖案具有極強的時代性。
2.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時期,孫吳在江東立國,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制瓷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手工業,以上虞曹娥江流域為中心的制瓷業得到迅速發展,展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一時期越窯青瓷燒制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早期紋飾樸素,后期趨向繁縟。西晉時期越窯青瓷為貴族階級所喜愛,這也與當時的飲茶文化密切相關,該時期越窯青瓷器型豐富,采用了刻劃、堆塑、褐彩加彩等豐富的裝飾技法。東晉時期越窯青瓷則多為日用器,造型端莊、裝飾簡約,常用堆塑技法使動物與器皿相結合,注重局部裝飾也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常在器耳上刻畫葉脈紋,器足款式豐富。到了南北朝時期,罐類則多采用刻劃的裝飾技法。
2.3隋唐時期
安史之亂后,大量中原制瓷工人被迫南下,他們與南方制瓷工人技術融合,同時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便利的交通條件為長沙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隋唐時期正是瓷器又一發展時期,從這一時期的作品上能欣賞到印、劃、刻的裝飾手法。盛唐之后,長沙窯涌現出大批水平不低的陶瓷繪畫,這是振奮中國陶瓷史的大事,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從用筆粗放到抽象揮灑,陶瓷器表頓時展現了繪畫的世界。新石器時代之后的數千年,陶瓷裝飾如此耳目一新的變革在古楚地的唐代長沙窯鳴響了第一聲新的禮炮,耐人尋味。長沙窯早期延續了岳州窯青瓷的風格,而后在傳統上大膽創新,打破了單一的釉色風格,長沙窯所創造的白釉綠彩、黃釉褐彩、褐綠彩、青釉褐綠彩等等,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釉下彩裝飾,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2.4宋、元時期
宋朝是陶瓷發展的一座高峰,在宋代出現了六大窯系,而耀州窯便是其中之一。耀州窯初燒于唐,鼎盛于宋,耀州窯以青瓷聞名,除了精良的釉色,還有各種紋飾工藝,以刻花技法最受歡迎。除裝飾手法外,繪畫題材以植物類紋飾、動物類紋飾、人物類紋飾、幾何裝飾紋樣為主。宋代耀州窯的青瓷刻花裝飾紋樣與青瓷造型巧妙的結合,形成完美和諧的有機整體,在我國陶瓷藝術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宋代花紋肌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元青花則一改刻、劃、印花裝飾工藝的主體地位變為彩繪,從素瓷過渡到彩瓷,將繪畫藝術推向巔峰。
2.5明、清時期
明代青花瓷仍是當時的主流,也涌現出青花斗彩這一特殊的裝飾品種。斗彩需先在泥坯上繪制青花,經高溫燒制后再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繪制,用以填補青花圖案剩余的位置,然后再次經過低溫烘烤而成。斗彩將釉上彩與釉下青花巧妙結合,以其獨特的釉色設計為人稱贊,斗彩出現于宣德年間,經過不斷發展后以成化斗彩最受人喜愛。清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色釉瓷最多、質量最高的朝代,不僅在原來的基礎上創新,而且燒制大量色釉的全新品種,例如郎窯紅、霽藍釉、天藍釉、珊瑚紅釉等,這一時期古彩、粉彩、琺瑯彩彩繪也極為出色,將色釉與畫彩發展到極高的水平。
3綜合裝飾在當代陶瓷繪畫中的表現形式
縱觀整個陶瓷史,陶瓷綜合裝飾與肌理質感、紋飾圖案和繪制手法等結合在一起,將瓷器本身的韻味表達得更加靈活,使作品傳達出創作者自身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是現代陶瓷藝術中被廣泛運用的裝飾藝術形式。
中國陶瓷美術大師王步創作了數以萬件的釉上、釉下、刻花、堆雕作品,在陶瓷綜合裝飾方面極具創新精神。1955年,他將桃紅釉、翡翠綠、堆白匯集一起并成功創燒,以泥片堆雕蓮葉再施以翡翠綠,層次豐富的堆白更是通過厚薄的變化體現出蜻蜓、荷花、蓮葉的不同質感,遠遠看去白色散落其中,使作品更加靈活鮮明。
施于人教授擅長青花、古彩、顏色釉,在五彩瓷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巧妙地將五彩的濃郁艷麗與青花的沉穩瑩潤匯聚在作品上,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花斗彩多子多福罐》(見圖3),將釉上彩繪與釉下青花完美融合,瓶口垂落虛實相間的青花葉間點綴著色彩繽紛的石榴,二者色彩互為補充,造型融合,從作品中既能感受到傳統的裝飾手法,又能體會到濃厚的時代性。
色釉粉彩的結合則是粉彩綜合裝飾的一種創新形式,以寧鋼教授的《秋趣》為例(見圖4),色釉潑灑在畫面上極具裝飾意味,給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而在色釉的基礎上以粉彩技法裝飾荷花、禽鳥、蓮蓬,仙鶴的黑白色塊在畫面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富有極強的裝飾感,洗染的粉色荷花給人細膩溫柔的質感,色釉與粉彩的綜合裝飾使畫面更加靈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說不僅將寫意潑墨和工筆花鳥畫的傳統精髓在陶瓷藝術中得到了“直譯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了陶瓷釉的特殊性和無可替代的表現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能夠享受到更為完善的工藝技法,綜合裝飾在瓷這一媒介上得到更好的發展,傳統的陶瓷技法與新思想不斷碰撞,在不斷嘗試中探索出更多未知的可能,陶瓷綜合裝飾也愈來愈豐富。
4結語
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創作者們在學習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陶瓷能夠與其他材料結合,從而出現在更多領域。隨著近現代藝術的流行,陶瓷藝術工作者在創作思維上出現了巨大的轉變,當代陶瓷綜合裝飾的表現形式在這一情況下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豐富的裝飾手法、各異的材料媒介、濃厚的文化底蘊都激發了創作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思考能力,展現出陶瓷文化獨有的厚重底蘊。
參考文獻
[1]周曉彤,葉雨.陶瓷綜合裝飾的理念和實踐[J].陶瓷研究,2022,37(03):151-153.
[2]胡敏.六朝越窯瓷塑研究的新觀察[J].美術研究,2023(3):133-136.
[3]孔六慶.論唐代長沙窯陶瓷繪畫[J].陶瓷研究,2003(03):25-33.
[4]李硯祖.文之韻 火之美 人之情——陶瓷藝術家寧鋼及其作品[J].文藝爭鳴,2010(4X):80-83.
[5]徐嵐.當代陶瓷綜合裝飾的表現形式[J].陶瓷研究,2020(0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