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弘治、正德時期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意義,其陶瓷裝飾更是達到一種新境界,這時期的陶瓷蘊藏著豐富的禮學價值,涉及到釉色、紋樣、造型等多個領域。通過對弘治、正德時期陶瓷與禮學的調查研究,能夠準確地描述釉色與禮制的關聯,精準地分析紋樣與禮制的關系,正確解讀、深入發掘此時期的陶瓷發展與禮學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宗教之禮在弘治、正德時期極為常見,這時期的陶瓷產物是宗教與藝術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調查研究,不僅可以挖掘出弘治、正德時期陶瓷的發展史,還可以厘清禮學文化與本時期文化融合的軌跡。
關鍵詞陶瓷;裝飾;禮學
0前言
明代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強大的時代,也是瓷器文化大發展的時代。明朝時期,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有突出地位。正因明代的經濟繁榮,宮廷禮節與民間禮節大相徑庭,此時期的陶瓷工藝也形成了以各個時期為代表的作品,不同時期以其文化底蘊和社會禮學成就了不同的瓷器面貌。陶瓷裝飾、陶瓷紋樣、陶瓷造型等各方面都蘊藏著豐富的宮廷統治階級的聯系,同時也伴隨著宮廷禮儀及禮學制度的變化而演變。
近年來,許多學者從陶瓷發展史、社會經濟、工藝水平來探討這時期陶瓷的恢宏,然而鮮有學者將“禮”的因素納入此時期陶瓷輝煌因素的分析框架之中,不同的文化禮制影響著不同時期的審美價值水平,瓷器的審美價值越高,意義也越大,現將從陶瓷釉色、裝飾題材、造型這幾個方面來探討明代陶瓷藝術特征與禮的內涵。
1弘治、正德年間陶瓷釉色中禮的內涵
在歷朝歷代的瓷器文物之中,黃釉瓷器是最具王室氣度的藝術品。對于黃釉中的“黃”,中國古代自周代起,在藝術品顏色構建中具有“禮”的融會貫通。在唐朝以來,黃色就已被規定為代表王室的色彩,而且“黃”“皇”同音,因此它被視為皇權的標志。長期以來,黃色為統治階級所操縱,形成了鮮明的等級禮法特色。
從漢代開始,歷代官窯都會燒制黃釉瓷,但是在明代以前,黃釉瓷器都不是顯現出真正的黃色,而是黃褐色或者深黃色。一直到了明代時期,在皇權貴族的統治下,皇家禮學的鞭策以及制瓷工藝的大力發展下,黃釉瓷的燒制真正達到了巔峰狀態,因為黃釉純正,也被后人稱為“雞油黃”“澆黃”“嬌黃”,形容其勻潔凈瑩。這時期的黃釉之所以一枝獨秀,其外在原因除了工藝技術的進步,更離不開這時期對皇家禮學至高無上的推崇。“禮”是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目的是通過思想傳輸對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在行為和思想方面進行教化、約束和規范,在這一思想下制作的陶瓷藝術品無一不是這種禮學的產物。
2弘治、正德年間陶瓷紋樣中禮的由來
明正德是明代第10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據史書記載,明武宗是位極具個性的皇帝,他在個人生活及其宗教信仰方面都表現得較為特殊,他曾推崇藏傳佛教,精通佛教經典和梵語,對于來自藏傳佛教的奇異裝束、法器、法術十分著迷,除了信奉藏傳佛教以外,明武宗皇帝還尊崇清真習俗,使得伊斯蘭教在這個時期極為盛行。
正德皇帝統治期間的禮學推崇伊斯蘭教,促使這一時期生產以阿拉伯文、波斯文裝飾的瓷器數量增多,是以往各個朝代所無法比擬的,這類瓷器無論在造型還是裝飾上與其他時期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相比都有著不同的藝術特征,正是因為明代宗教信仰發展出現了轉向,致使明代的瓷器造物設計中映射出禮學文化色彩。
2.1文字紋
阿拉伯文、波斯文字是伊斯蘭教運用最為廣泛的文字,隨著伊斯蘭教在明代的流傳,其出現在瓷器上寄托著使用者特殊的文化傳統和宗教情懷。在正德時期的宮廷器物之中,許多器物上都有著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其中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官窯瓷器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正德時期,由于對伊斯蘭教禮學的信仰,導致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上的表現題材豐富多樣,文字以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字作為裝飾題材,是正德時期瓷器的一個顯著特點。宗教文字與瓷器裝飾紋樣的結合也是“禮”與“瓷”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
2.2幾何紋
明代陶瓷的裝飾題材極為豐富,有的取材于大自然的動植物,有的來源于宗教,有的來源于異國文化,不僅說明工匠們的匠心獨運和聰明才智,還反映了當時國內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上到龍紋,下到文字紋、植物紋、幾何紋,無一不充滿著文化禮儀與瓷器的不可分割。
阿拉伯文、波斯文的正德瓷器,除了以植物紋做輔助紋樣以外,器物表面還有大量裝飾幾何形紋樣,這里幾何紋樣題材多變,多呈獨立圖形或不規則圖形,常見的有圓形、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及不規則的幾何形等,這些紋樣或獨立裝飾或與其他幾何紋樣組成裝飾,形成各種不規則的幾何圖形。
2.3回紋(回回花)
明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產品顏色鮮艷,青花較宣德為淡,佳者古菁可賞,霽紅也頗突出。在青花的繼承和發展上,“回回花”的出現與伊斯蘭教有著密切聯系,具有其獨特而明顯的文化屬性。在供器中有用回族文字構成的圖案,稱“回回花”,這種裝飾前所未見。“回回花”的風行脫離不開正德時期對伊斯蘭教的崇奉,在明代青瓷器中以“回回花”紋為飾者甚多,如“回回花果”“回回樣結帶順心”“回回纏枝寶相花”等,更出名的為“轉枝寶相花回回花罐”的工藝品。這些青瓷工藝品將龍、鳳、松、竹、梅及寶相、如意、八仙慶壽等中國傳統的吉祥題材與回回花有機地協調在一起,頗受人們喜愛。
3總結
通過分析明弘治、正德時期的陶瓷與禮學演變規律和審美情操,可以發現不同時期的禮學影響著同一時期的陶瓷發展,從實用器物上升到反映禮學的精神追求是社會工藝美術的一大進步,從實用到審美的過程也是歷史社會從物體到精神境界的演變,反映出“禮”的追求直接影響著社會工藝的審美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2]何文崎.明正德時期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官窯瓷器探源[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2.
[3]翟毅.明代青花瓷上的“回回花”[J].紫禁城,2016(11):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