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佐縣專欄
供職于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長期從事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
整體看來,世界油氣供需平衡,供需基本面因素不支持油價出現大跳躍。而世界綠色低碳發展潮流及行動不會停滯,將成為抑制油價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籌碼。
長期以來,一談到地緣政治與沖突,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石油市場與價格。但21世紀以來,隨著頁巖革命在美國的發生、碳中和浪潮的興起以及碳中和目標驅動下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油價的“武器效應”似乎不再那么明顯了,具體表現在油價面對地緣局勢動蕩的敏感性顯著下降,甚至常常無動于衷、我行我素。近期這種情形似乎再現,此次以伊沖突爆發之后雙方能快速“收手”,是油價上行之后快速出現震蕩下行的直接誘因之一,但其誘因背后深層次的原因耐人尋味。
首先是需求方面因素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世界經濟恢復動能疲弱,拉動石油天然氣需求的動力不足。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對世界主要經濟體2024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較之前的預測看,本輪的預測稍顯樂觀,對各國GDP增速預測略有回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雖然在各國的努力下世界經濟在過去一年避免了衰退,實現了軟著陸,但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需求不旺,一切免談。盡管巴以沖突持續、以伊沖突的后續不確定性聲音還不時繞梁,但油價還是應聲下跌,折射出市場不具備支撐油價高位運行的內在條件。過去一提到需求,國際社會很自然地會聯想到中國。因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油氣進口大國,也一直是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有力推動者。但近年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加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力度,近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發電量快速增長。同時,中國大力推進交通電氣化,電動汽車滲透率、保有量持續上升,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有力地替代了成品油的消費,繼而降低原油需求強度。目前中國的石油需求總體上接近峰值,中國對世界石油需求依賴程度下降。
其次是供給方面的因素,供應向增長方面發展。油氣行業在經歷了疫情沖擊之后投資開始復蘇,全球儲量發現以及油氣田運營效率均有顯著改善,油氣產量近年也出現了小幅增長,供應上總體保持了充足,供需基本匹配。這其中美國的“貢獻”不小。俄烏沖突爆發之后,歐洲為保障能源供應,一定程度上重新拾起化石能源,而歐洲自身化石能源供應有限,在抵制俄油氣進口、俄羅斯油氣供應歐洲出現大幅下降形勢下,歐洲將獲取能源渠道轉向亞洲、非洲及北美等其他地區,努力實現多元化供應。美國天然氣出口數據顯示,美國國內天然氣的新增出口近幾年大部流向歐洲。由于美國天然氣出口增長驅動,美國國內頁巖油氣產量一直保持平穩增長,使得美國的頁巖油氣革命之火持續旺燃。美國的油氣產量增長及時跟進使得歐洲能源短缺沒有出現進一步惡化,穩定了世界能源供需體系的總體平衡。
再次從發展趨勢看,當前及今后幾年將是世界經濟緩慢恢復的時期。這一時期油氣儲產量在油氣投資平穩增長下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反彈增長,但增速不會太高,已有的油氣生產格局預計得以維持。據EIA的預測,2024年美國的油氣出口仍將保持較高水平,特別是天然氣產量增長尤甚。其流向仍將側重于歐洲。整體看來,世界油氣供需平衡。供需基本面因素不支持油價出現大跳躍。而世界綠色低碳發展潮流及行動不會停滯,將成為抑制油價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籌碼。歐美、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新能源裝機及發電量、電動汽車銷量的增長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油氣行業在與新能源的競爭中有規模和技術成熟的優勢,但也有排放方面的劣勢。因此,即便是出現不可抗力事件導致的油價上揚,估計也是短周期現象,上揚的勢頭很快會被各類看不見的手所抑制。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