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河右岸》這部作品描繪了鄂溫 克族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以及他們面對的 現代文明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書中 90 歲的老 奶奶敘述了她一生的故事,她的出生、成長經 歷和她與馴鹿的深厚情感。這不僅是關于生活 的敘事,也是關于文化、生命和人與自然關系 的深度探討。作者的敘述平實而深情,如同山 間的清澈溪流,帶我們走進鄂溫克族的世界, 感受他們是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書中沒有 冗長辭藻的堆砌,沒有宏大的歷史敘事跌宕起 伏,沒有復雜的抒情技巧,卻寫出了一個鮮為 人知的生活在邊陲的有血有肉的鄂溫克族人民 的故事。
一、自然中的生命意識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處位于中國內蒙古 自治區境內的濕地,以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和 生態環境而聞名。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壯 觀的河流、濕地和森林景觀,有許多野生動物 和鳥類棲息在此。人們對這里的生態環境十分 敬畏,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的典范。額爾古納濕地內有許多河流、湖泊、 沼澤和濕地,其中包括白樺林、湖泊等自然 景觀。人們在這里可以看到各種野生動物,如 熊、狼、鹿等,它們在這里自由地生活和繁殖,同時也會受到人類的影響。人們還可以在 額爾古納濕地內欣賞到各種鳥類和植物,這些 植物對維持生態平衡和保護自然環境有著重要 的作用。總之,額爾古納濕地是一個充滿自然 氣息和文化底蘊的地方,人們可以在這里感受 到敬畏生態環境和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遲子建是一位深深扎根于大自然的“詩 人”。故鄉的森林、白雪、火爐和希楞柱是她 創作的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重點,也賦 予了她的作品審美靈性和思想深度。古希臘作 家朗吉努斯在其《論崇高》一書中寫:“從生 命之初,大自然就在我們人類的心中寄予了一 種無與倫比的永恒之愛。”這種愛寬廣而無私, 溫柔而寧靜,流淌進花朵、樹葉和世界,流淌 進昆蟲、鳥類和生物,流淌進高山、流水和天 空,賦予安靜的黑白文字以色彩、聲音、激情 和鮮活的生命。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充滿生命 意識的地方,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的奇跡。在這里,人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與自 然的關系,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和意義。這里的 居民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與周圍的環境建立 起一種親密的聯系。他們深知自然界的力量和 神秘,懂得順應自然的規律,保護環境,與動 植物共同生活。
總的來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精神是一種 與自然和諧共生、珍惜生命、尊重傳統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人們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 路上。
二、對生命的反省
生與死一直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 許多文學作品中的生死故事,往往以悲嘆的語 言、血腥的意象和憂郁的筆調來描寫,讓人窒 息,讓人恐懼,讓人絕望。相比之下,《額爾 古納河右岸》對生與死的描繪,卻讓人感受到 溫暖和升騰的力量,明媚的春光穿透了死亡的 陰影,和煦的春風融化了冬日的寒冷。遲子建 以輕柔的筆觸抹去了人類對死亡最本能的抗拒 和恐懼,也抹去了死亡的悲傷和美麗。死亡并 不是生命的消逝,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它是一 種新生,以全新的方式照亮生命,不斷升華生 命的價值。
鄂溫克族人民崇拜神靈,并受到神靈的 庇佑,他們在死后要舉行特殊的儀式,讓死去 的人轉世投胎,承認他們走過的路,并讓他們 與想念的人團聚。死去的孩子們被裝進白色口 袋,然后丟到陽光明媚的山坡上。在那里,他 們可以享受溫暖的陽光,即使是在冬日,花兒 和鳥兒也會擁抱著他們。死去的成年人被高高 地埋在風中,這樣他就不會受到野獸的傷害; 或許是為了喚醒神靈,告訴他們人們都過著虔 誠而美好的生活。
同時,它還包含一種樸素的生態哲學,即 人必須適應環境并與環境和諧相處才能生存。 鄂溫克族人民高度依賴大自然,他們的衣食住 行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因此,他們認為大自 然既雄偉又嚴酷。 他們渴望大自然的恩賜,崇 拜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尋找神性。由于自身的 脆弱性,他們渴望通過與野生動物的“血緣關 系”獲得力量和保護。鄂溫克族人民根據植物 和動物的習性賦予其神性,并根據神意決定捕 獵動物的數量。鄂溫克族的圖騰體現了對生存非常重要的生態價值。圖騰崇拜實際上是人與 自然之間的交流。這種雙向互動象征著鄂溫克 族人民的生態思想,即視自然為平等,主觀地 解釋自然的一切,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人類 的生態意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始終與人 類的生存聯系在一起,這也是生態倫理的含義 所在。
“萬物有靈”代表了鄂溫克族人民對宇宙 萬物進化規律的獨特理解。他們認為大自然擁 有比人類更高的意識,能夠控制人類所處的環 境和狀態。在現實生活中,這直接表現為鄂溫 克族對保障人類生存的客觀物質對象的尊重和 崇拜,實際上也包括以自然為基礎的生態意識。 換句話說,尊重土地、草原、森林和湖泊是其 生態倫理的核心,它強調自然的內在價值,平 等對待萬物,表現出自然所要求的謙卑和敬畏。 生態自然的理念已經滲透到鄂溫克族人民的生 產和生活、傳統習俗以及道德觀念中,并形成 了自覺的環境保護意識。
書中展示了人類原始的生命力。一個部 族,得以生生不息傳承下去,是靠那些相互扶 持的族人,和他們與自然之間形成的默契。他 們的愛十分純粹,不包含一絲世俗的評判;他 們的恨也都是赤裸裸的,甚至要用盡生命。他 們養育馴鹿,隨馴鹿而遷徙,就像沙漠里的人 要依靠駱駝。他們熱愛山林、樹木、花草、河 流,因為是它們賜予了鄂溫克族人民生活所需, 比如樺樹皮做的船、獸皮做的衣服,以及飲用 水和食物。書中講述了很多死亡,死亡在書中 哀而不傷,每一個生命的離去,都會以另一種 方式重生,死亡在這里不是終點,只是結束了 一個美麗的段落。還有神明般的薩滿,象征著 自然中的大愛,他們會救人于危難,自己卻傷 痕累累。最打動人的東西往往最純粹,人世間 的美好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有別離和失去。 書中寫出了鄂溫克族的滄桑與變遷,不變的 是他們心中對養育了整個民族的自然的熱愛。
“世界上沒有哪一道傷口是永遠不能愈合的, 雖然愈合后在陰雨的日子還會感覺到痛。”額 爾古納河右岸的人是充滿希望的,他們經歷過 生死,經歷過離合,他們沒有倒下,雖然他們 的傷口依然會隱隱作痛,但新生的希望,永遠 像春天的種子,在他們心中萌芽,像夜晚撩動 的篝火,在他們心中燃燒。最后,人們終于明 白了開篇的那一句, “我把雨雪看老了,雨雪 也把我看老了”。我、雨和雪,都是生命,是 人的生命,也是自然的生命,生與死的交錯, 有的人草草地迎來生命的結束,卻在自然的天 空與大地中獲得了永恒。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死亡就像一場浪? 漫的盛會,它的無窮力量將愛與仁慈凝聚在一? 起。即使生前披荊斬棘,死后得到的愛與祝福? 也會讓靈魂與云霧融為一體。面對“現代化” 的命運,鄂溫克族試圖通過回歸自然來重拾精? 神家園的烏托邦,用溫情淳樸的民風來傳承民? 族的文化和精神,從而延續和發揚民族的生命? 力。
三、結語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居民對生命進行著深 刻的反省,他們意識到生命的寶貴和短暫,珍 視每一個時刻,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這 片美麗的土地上,人們與大自然緊密相連,他 們深知生命的脆弱和無常,因此更加珍惜眼前 的幸福和快樂。他們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 為,努力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滿足,尋找生命的 意義和目標。人類本可以自由地選擇喜歡的居 住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自然地活著,可社會要進步,不但要開發土地,還要開發人才, 很多選擇,我們身不由己。但如果不這樣做, 整個民族便不能變強,不能抵御外來侵犯。我 們都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的發展趨勢決定了 我們大致的生活模式。這本書能讓我們得以慰 藉,想到這群鄂溫克族人民,我們也能忠于自 己的內心、能忠于自己的選擇,像他們一樣, 勇敢而大膽,堅毅而忠貞地活著,至少讓自己 快樂一點,當看不開的時候,就去這本書中看 一看鄂溫克族人民的生活,去假裝聞一聞那兒 芬芳的泥土與樹葉的味道……好好活著呀!要 盡量活得快樂一點,平和一點!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居民也反思自己與他 人、與社會的關系。他們注重家庭和社區的和 諧,尊重他人,關愛弱勢群體,努力營造和諧 相處的氛圍。他們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努力 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 量。這種對生命的反省還體現在對自然和環境 的關注上。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居民意識到自然 是生命的根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他們 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努力減少對 環境的破壞,為未來留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總的來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居民通過對生命 的反省,更加珍視生命的每一個瞬間,思考人 生的意義和價值,努力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關愛他人,尊重自然,為社會和環境貢獻自己 的力量。這種反省讓他們更加明晰自己的生活 方向,成為更加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人。
[ 作者簡介 ] 孟盈汐,女,漢族,吉林長春人, 吉林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