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瀾是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 曾任河南大學(即后來的河南大學)教授、文 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史學、 中國近代史等,在這一領域里成績卓著。曾出 版《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等著作, 對當時的社會思想、學術研究和教育等方面都 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緣起 ·投身教育
范文瀾(1893—1969),字仲沄, 出生于 浙江名城紹興一書香門第,先輩世代讀書。其 父范壽鐘科舉落第后在家。范文瀾自幼喜歡文 史,八歲時隨父在家鄉讀私塾,十四歲入縣城 新式小學。1913 年秋考入北京大學,先入文科 預科,次年下半年考入本科國學門,至 1917 年 畢業。
1917 年,范文瀾畢業后,目睹軍閥反動統 治的極端黑暗,思想陷入極大的苦惱之中,在 佛書中尋找慰藉。1918 年到 1922 年,范文瀾 先后在沈陽、河南等地任教,1923 年至 1926 年在天津,短期在南開中學、南開大學任職。 這一時期是他治學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其第 一本著作《文心雕龍講疏》于 1925 年出版。此后二十年間,先后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 河南大學等校教授。193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次年到延安,任馬列學院歷史研究室主任,撰 寫《中國通史簡編》和《中國近代史》。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范文瀾先后擔任中國科學 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 會科學學部常務委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全 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共產 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共產黨第 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等。范文瀾畢生從事歷史 研究,對中國史學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均有獨創 見解。1969 年 7 月 29 日,范文瀾在北京去世, 享年 76 歲。
范文瀾從事教育工作近六十年,先后執教 于河南大學、北京大學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 中央黨校、中央團校、中央干部學校等單位, 培養了大批史學人才。他為發展中國史學事業 貢獻良多,在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等方面均有 重要貢獻。
二、實踐 ·家國于心
1907 年夏天,十四歲的范文瀾親眼見到 清代官兵到大通學堂強盜般抓走秋瑾,心中無比痛恨,埋下追求社會進步思想的種子。1925 年,“五卅”反帝運動爆發,他受到教育,從 此確立革命信仰。
1927 年 5 月,反動當局要逮捕他,經南開 學校校長張伯苓協助,范文瀾離開天津到了北 平。此年秋季起,范文瀾在北京大學及北京師 范大學、中國大學任教,教學繁忙,最忙時每 周授課達三十課時以上,后又擔任女子文理學 院院長。九一八事變以后,范文瀾不顧危難, 積極投身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斗爭, 他與教聯、左聯、互救會有密切聯系,其住所 實際成為黨的地下組織與左翼團體秘密活動的 場所。在白色恐怖氣氛下,范文瀾曾兩次遭反 動軍閥逮捕,都幸得蔡元培等北平教授聯名營 救出獄。因出獄后繼續受特務監視,不能再在 北平的公立大學任教。面對反動派的迫害,他 無所畏懼,反而把自己的命運與抗日救亡事業 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936 年,范文瀾轉至開封,在河南大學 文學院文史系任教授。講授的課程有中國上古 史、中國文學史、經學、《文心雕龍》等,又 同蕭一山、嵇文甫、王闌西一起主編《風雨》 《經世》雜志,進行抗日動員,產生了廣泛影 響。次年爆發了七七事變,舉國進入全面抗戰 時期,而對于范文瀾來說,此后的八年也是他 學術和人生的關鍵時期。1937 年秋,他與嵇文 甫、馬致遠(即劉子厚)創辦河南大學抗敵工 作訓練班,河南大學學生踴躍報名,學習內容 是《中國問題》《游擊戰術》兩門課程。繼而 由范文瀾帶領抗訓團學生,從開封經許昌到舞 陽,一路為抗戰宣傳、動員做了出色的工作, 后又到達信陽一帶。全團以紀律嚴明、團結一 致成為河南救亡團體的模范,而范文瀾更以其 精心嚴密的組織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得到青年們 的愛戴。范文瀾是在革命熔爐中結合“活”的 實踐學習馬列主義理論,至此,他完成了由精 通國學向唯物史觀的轉變。這一時期他寫有大量時評,用黨的抗日方針分析問題,論述深刻、 犀利。后來他正式參加了新四軍。1939 年 10 月在延安出版的《中國青年》雜志上刊登了署 名鐵夫的發自河南游擊區的長篇通訊《范文瀾 先生》,詳細報道了范文瀾的事跡,稱譽他是 “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
1939 年年底,他歷經險阻抵達陜北,次 年初春到達延安。隨后,范文瀾確立了以唯物 史觀為主導的史學研究,實現學術道路的巨大 飛躍,從延安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他以驚人的毅力撰成并反復修訂了《中國通史 簡編》和《中國近代史》(上冊)。1941 年 9 月, 《中國通史簡編》上冊出版時,毛澤東 做了很高評價, “我們黨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 事……我們共產黨對于自己國家幾千年的歷史, 不僅有我們的看法,而且寫出了一部系統的完 整的中國通史。這表明我們中國共產黨對于自? 己國家幾千年的歷史有了發言權,也寫出了科 學的著作了”。從此,范文瀾又承擔起了編寫 《中國近代史》的任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后,他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歷史學家,擔任過 中國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 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常務 委員等重要職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和 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科研 ·治學嚴謹
范文瀾在史學理論方面,以馬克思主義歷 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史 學思想。他指出:“任何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 都不可能把它的全部內容都包括在內。中國古 代史學在歷史科學發展過程中,也不能沒有自 己的特色,只是由于時代所限,未能充分地發 展出來而已。”在繼承中國傳統史學思想的基 礎上,范文瀾強調歷史研究必須以唯物史觀為 指導,反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他認為“歷史科學的基本內容就是研究人類社會在歷史發 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各種關系以 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范文瀾一生治學,治學范圍廣,涉及哲 學、史學、文學、經濟學、法學等諸多學科。 他治學嚴謹,在史學領域不斷探索,為中國史 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認為,歷史 研究的主要任務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所以要 重視歷史研究的科學性,提出了“四重證據 法”,即實物證據、檔案證據、口述證據和考 古材料。他認為,要進行科學的史學研究,必 須重視考古工作。范文瀾認為,應該以歷史主 義態度充分肯定一些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用辯 證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分析歷史人物。他在一些 重要的學術討論會上接連發表講話,嚴肅批評 了中國史學界存在的抽象地宣讀理論、脫離史 實的不正學風。他的這些觀點在現在都有很強 的借鑒意義。
此外,范文瀾先后發表《中華民族的發 展》《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一國家的原 因》等論文,都具有開拓和創新的意義,為研 究中國古代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五四 運動后,范文瀾曾大力提倡中國史學的民族形 式,積極倡導和介紹外國史學成果,認為“整 理國故,建設國家,非各愛其本國歷史不可”。 他對中國史學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較深刻的認 識,認為中國史學對世界歷史發展也有影響。 他曾說: “我們研究中國史學,不能僅僅從本 國歷史看起,還必須從世界歷史來看,才能對 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有一個全面、正確、系統的 認識。”
范文瀾一生勤奮治學,對中國傳統文化? 中的優秀部分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并在此? 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發揮。他曾說過:“中國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和? 繼承。如先秦諸子所提倡的‘一陰一 陽之謂? 道‘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功遂身退等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的。”
四、成就 ·著述頗豐
范文瀾一生著述甚豐,他撰寫的《中國近 代史》一書,是近代中國社會思想史上的里程 碑。范文瀾先生還將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同當時 流行的史學觀念如進化論、進化史觀、社會達 爾文主義等進行了比較研究。他認為,西方近 代史學所取得的成就是很高的。他在《中國近 代史》中比較了中外史學成果之后,認為中國 近代史學“實在已有很大進步”。他指出:“近 代史學在西方之所以發達,其主要原因是他們 從西方所接受的新觀念與新知識之多。”
《中國近代史》是范文瀾在完成《中國通 史簡編》之后撰寫的一部關于中國歷史發展進 程和發展規律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 變過程中所經歷的一些重要階段等問題的分析 與論述的圖書。該書出版后在國內史學界產生 了巨大影響,成為當時國內歷史學界研究中國 近代史較為重要的著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 范文瀾運用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進步理論分析 和論述了中國近代史上各個重要階段的特征及 其發展趨勢。他認為: “中國近代史是一個漫 長而復雜、曲折的過程。它是歷史前進過程中 發生在各個時代和不同地區的社會發展過程, 是一定社會政治制度和階級關系變化與發展的 產物。”
“近代中國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新問題, 如工商業、農桑、教育、學術、宗教以及中外 關系等。這些新問題都是值得加以研究和探索 的。”為此,范文瀾提出了“近代中國社會由 傳統到現代”這一歷史進程中所經歷的一些重 大社會發展階段及其特征問題。
范文瀾的太平天國史研究是在《中國近代 史》書稿撰寫過程中出現的,這是他接受中央 的指示和分工從事近百年政治史研究的直接成果,其中對經濟的研究相對政治和軍事來說, 確實分量較輕,但不能說他忽視社會經濟的分 析,更不能說他“嚴重妨礙了對太平天國進行 廣泛的社會經濟分析”,要知道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后大規模的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的整理 其實是在范文瀾直接推動之下開展起來的, 在對太平天國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范文瀾對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經濟原因及《天朝田畝制 度》分析的內容也是不少的。
針對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出現的許多問題, 李文海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我覺得有些人 對老前輩范文瀾同志歷史著作的評價,話說的 不公平,帶著一種輕率地嘲弄、輕薄的口氣評 論范文瀾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對如何對待 范文瀾及其學術,李文海先生也提出了正確的 看法:“范文瀾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在很多問 題上糾正了過去舊史學對歷史的顛倒,現在有 些人提出要重新認識。如果現在一定要再簡單 顛倒一次,這里的新與舊就很難說了。很顯 然,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范文瀾等同志對很 多問題的認識未必都是真理,需要重新認識。 但是要抱著非常尊重的態度,因為先輩的成果 是我們研究的基礎,糾正他們的錯誤也是我們 在他們的基礎之上再往前走。”我們認為這才 是評價和對待范文瀾及其學術的科學的態度, 也是進一步推進中國近代史學科健康發展的正 確途徑。《中國近代史》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 響,它不僅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學術著作,而且 也是一部影響巨大、流傳廣泛,并被廣大讀者 所接受和喜愛的通俗歷史讀物,是中國近代史 研究領域較為重要的學術成果之一,對后來的 中國近代史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
五、影響 ·亙古不朽
在《中國近代史》中,范文瀾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對中國近代社會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 究,是一部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此外,范 文瀾還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勇于改革,成效卓 著。他主張歷史教學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把 歷史課與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并提出了“史論 結合”“史論與史料相結合”的主張。他在《中 國近代史》一書中就很好地貫徹了這些主張。 他主張從歷史的實際出發, “用史實說話”, 反對脫離實際、死摳史料的研究方法。
范文瀾教育貢獻之大,其在北京大學、北 京師范大學、河南大學等多所高校擔任教授, 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學生。他在教學中注重對學 生進行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 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他主張讓學生走出課 堂,走進社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 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希望學生通過 學習歷史來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在他看來, “歷史是人民的老師”,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讓 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事情和 人們對這些事情所持的態度;引導學生對客觀 存在的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和概括;引導學生 進一步思考,并通過分析綜合得出科學結論。
范文瀾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和社 會活動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國史學事業的發展。 他以其畢生精力為中國史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 獻,被人們稱為“中國近代史學之父”。他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史學 家和歷史學家。他的一生是為祖國、為人民而 奮斗的一生。在中國近現代史學領域,他具有 崇高的地位,在國內史學界享有很高聲譽,是 中國近代史學界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
[ 作者簡介 ] 林文心蘭,女,漢族,福建漳州 人,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在讀,研究 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