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朔
繼美國司法部(DOJ)向蘋果公司提起反壟斷訴訟后,美國政府又將監管的觸角伸向如日中天的AI行業。
據媒體報道,美國兩家反壟斷監管機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就AI領域的反壟斷監管范圍達成了一致。據知情人士透露,針對美國AI領域最炙手可熱的幾家公司,FTC將負責調查微軟與OpenAI的關系,而DOJ將負責調查英偉達在AI芯片領域的主導地位并繼續監督谷歌。此外,FTC還對微軟與Inflection AI的交易是否違法展開調查。
截至發稿時,DOJ與FTC尚未正式確認上述消息。
美國聯邦層面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包括DOJ反壟斷局和FTC,兩家機構各有分工。一般而言,DOJ的反壟斷局被美國國會賦予了調查權限、提起民事禁令訴訟和刑事訴訟權限。FTC并不具備反壟斷刑事起訴權,除此之外的其他權限和DOJ的反壟斷局類似。
這一系列的反壟斷調查行動會對全球的AI監管帶來哪些影響?
伴隨生成式AI與大模型賽道的火爆,全球最大的AI芯片制造商英偉達的股價持續飆升,美國反壟斷機構也首次將英偉達納入監管視野。
當地時間6月5日,英偉達市值達到了破紀錄的3.01萬億美元,超過了蘋果的3萬億美元市值,僅次于微軟的3.15萬億美元市值。
英偉達曾公開承認,會將芯片分配給其認為最有可能快速使用該產品的客戶。有評論認為,這讓人擔憂英偉達在尖端人工智能半導體市場上擁有過大權力。前述知情人士也表示,業內人士越來越擔心英偉達的主導地位,包括該公司的軟件如何鎖定客戶使用其芯片,以及英偉達如何將這些芯片分銷給客戶。
DOJ反壟斷部門助理部長喬納森·坎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反壟斷監管機構正在關注芯片制造商在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如何分配其最先進的產品。
坎特稱,英偉達主導了最先進GPU的銷售,從而導致GPU成為“稀缺資源”。為了避免這一狀況,美國政府采取了促進國內生產的舉措,例如《芯片法案》提出了390億美元獎勵措施。
坎特透露,DOJ正在關注生成式AI的各個環節和芯片領域的競爭格局,涵蓋從計算能力、用于訓練大型語言模型的數據,到云服務提供商、工程人才以及對GPU等基本硬件的訪問權。
坎特表示,監管機構擔心新興的AI行業“正處于競爭的頂峰,而不是谷底”,必須“緊急”采取行動,確保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的科技公司不會控制市場。“有時最有意義的干預是實時干預。”他補充道,“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干預的侵入性。”
除了美國,英偉達還在多個國家面臨監管壓力。
2023年11月,英偉達披露,已收到歐盟和法國等監管機構的問詢,要求英偉達提供GPU相關的信息。
法國反壟斷主管機構向英偉達收集了有關在顯卡和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市場的業務和競爭的數據,作為反壟斷調查的參考數據。而在2023年9月,法國監管機構就曾對英偉達當地辦事處進行了搜查。英偉達表示,該公司預計未來還會收到其他反壟斷機構,以及其他監管機構更多提供類似資訊的請求。
微軟與OpenAI被美國反壟斷機構盯上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故事。
2023年底,有媒體稱,FTC正在調查微軟對OpenAI的投資是否違反美國反壟斷法。該調查僅為初步調查,FTC尚未啟動正式的調查程序。
早前,有媒體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一直以來,微軟對OpenAI的首要擔憂之一便是反壟斷。一位接近FTC的人士表示,微軟對OpenAI的控制水平,是監管機構對兩家公司的交易進行反壟斷審查的因素之一。

2024年3月18日,美國加州圣何塞,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年度開發者大會上介紹產品。圖/法新
公開信息顯示,OpenAI成立至今,微軟共向其投資130億美元。OpenAI現有的組織架構十分特殊,由非營利實體OpenAI Inc.及其理事會控制的營利性子公司OpenAI Global LLC組成。
根據該公司的“利潤上限”架構,微軟將有權獲得OpenAI的75%利潤,直至收回其130億美元投資;在OpenAI的利潤達到920億美元后,微軟在該公司利潤分配比例將下降到49%,剩余利潤由其他風險投資者和OpenAI員工作為有限合伙人分享;在利潤達到1500億美元后,微軟和其他風險投資者的股份將無償轉讓給目前負責OpenAI LP投資管理的普通合伙人——OpenAI Nonprofit。
基于這一特殊架構,目前微軟對OpenAI沒有控制權。但在OpenAI“宮斗”風波后,微軟對OpenAI的影響力日漸增長。微軟副總裁迪·坦普爾頓已經作為無投票權的觀察員加入OpenAI理事會。該觀察員可以列席OpenAI理事會會議并獲取關鍵信息,但在OpenAI選舉等重大事項事項上不具備投票權。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應用金融系主任鄭志剛此前表示,OpenAI的非營利組織定位對規避可能的反壟斷調查是具有“先見之明”的。
但科偉史密夫斐爾聯營辦公室合伙人徐明妍曾表示,盡管微軟與OpenAI的合作非常特殊,在反壟斷操作層面上可以從非常規維度看待兩者的關系,即兩者是否通過一些協議使得微軟獲得了對OpenAI商業決策的影響力。FTC及歐盟反壟斷調查的目的可能不在于罰款,而在于深入探究二者的合作關系及背后邏輯,未來若涉及經營者集中的情形,甚至可能要求兩者切割。
此前,微軟與OpenAI的合作已經引發多國監管機構關注。
2024年1月9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正在調查微軟對OpenAI的投資是否能根據歐盟合并條例進行審查。
2023年12月,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決定就微軟與OpenAI之間的伙伴關系及動向是否會導致合并,以及這種合并會對英國相關市場的競爭格局帶來的影響征求意見(ITC)。ITC并非正式調查,而是信息收集流程的一部分,一般會在正式啟動第一階段的調查之前進行。
2023年11月,德國聯邦卡特爾辦公室已經對微軟和OpenAI的合作關系進行了審查并公布結果。該辦公室表示,不認為兩者的合作關系受合并管制規則的約束,但如果微軟未來增加對OpenAI的影響力,將重新審查這一情況。
另外,今年3月19日,微軟宣布聘請Inflection的聯合創始人穆斯塔法·蘇萊曼負責其人工智能業務,另一位Inflection的聯合創始人卡倫·西蒙尼楊和數量不明的員工一同加入微軟。此外,微軟承諾向Inflection公司支付6.5億美元,作為轉售其技術的許可費的一部分。業內人士指出,這筆交易類似于一種“收購挖人”,即大型公司主要為獲取目標公司員工而進行收購,但沒有實際收購行為。此前的2023年6月,Inflection獲得了由微軟領投的13億美元融資。
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FTC正在試圖確認該交易是否使得微軟能夠控制Inflection,同時避開FTC對交易的審查。
如果FTC認為該交易仍可能違反反壟斷規則,它可能會展開全面調查,并要求法院在調查期間暫停微軟和Inflection之間的交易。
美國反壟斷機構調查三家AI領先企業,意味著什么?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講師袁波認為,從目前已披露的信息看,尚不清楚執法機構主要調查哪一類壟斷行為,但從三家企業的情況看,其在AI計算所需的高端半導體、大模型技術方面居于領先地位,反壟斷執法機構可能擔心其利用上述市場勢力和技術優勢從事不公平的競爭行為。
如果上述情況最終被證實,則三家企業可能被責令停止有關違法行為,甚至遭受巨額罰款。
在袁波看來,反壟斷執法調查程序繁瑣、周期冗長,短期內可能不會有一個明確的調查結論,因此該調查對AI產業發展的影響有待觀察,更多是傳遞一種監管信號,對三家企業生產經營行為起到督促提醒的作用。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周圍提醒,當前AI已經開始超越靜態、以固定數值為基礎預先設置公式的定價算法。AI能夠通過智能數據處理和分析工具幫助企業在產出、定價和其他商業決策上占據優勢,進而維持或者取得市場優勢,這對全球反壟斷監管工作提出了挑戰。監管機構的調查可能導致的結果包括但不限于:要求企業調整商業行為、支付罰款、業務重組,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可能面臨業務拆分。這些結果可能短期內對被調查公司的股價和市場信心造成影響。然而,長期來看可能促進行業內的公平競爭,推動創新,并最終使消費者受益。
袁波表示,美國FTC和DOJ對微軟、OpenAI以及英偉達進行反壟斷調查,是在其加強對AI反壟斷背景下發生的。2023年10月,美國發布《關于安全、可靠和可信地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要求反壟斷監管機構積極作為,加強對AI平臺企業控制中小企業發展所需數據等關鍵資源壟斷行為的規制。AI依賴于海量數據和計算能力,這可以為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的公司帶來巨大的優勢。幾家AI領先企業控制了人工智能所需的數據、算法、算力等關鍵資源,其不僅可能利用AI鞏固和強化既有市場勢力,也可能利用其對關鍵要素的壟斷來妨礙人工智能的市場準入和擴張,這應該是本次反壟斷調查的關注點。
袁波表示,從美國近期針對AI巨頭的反壟斷調查看,其主要關注人工智能發展所需的算力、算法和數據要素的自由流通問題,擔心上述資源被相關企業獨家控制,進而妨礙人工智能產業的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美國監管機構也警惕AI可能催生新一輪壟斷,呼吁并采取實際行動對現有AI平臺的算法歧視、數據濫用等行為進行規制。
但袁波表示,基于以往的觀察,很難據此預測美國對AI及科技行業的監管趨勢。他認為,美國對科技領域的反壟斷監管素來有“雷聲大、雨點小”的特點。歷史上,即便是舉世矚目的微軟反壟斷案,最終也只是以和解的方式結案。2019年以來,美國聯邦監管者、各州以及普通當事人,對科技巨頭發起了一系列的訴訟。目前看來,取得的進展并不大。同時,2021年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發布了六項反壟斷立法草案,但在立法程序上均止步不前,未來通過的概率較低。
周圍認為,監管機構正在努力地平衡創新自由與公共利益,確保技術進步不以犧牲競爭和消費者的權益為代價。除了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均關注了微軟對OpenAI的投資活動,反映了全球對人工智能領域反壟斷監管的重視。這種趨勢強調了對市場發展的持續監測,對反競爭行為的及時干預,以及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對話,以應對數字經濟中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