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麗華 崔夢瀟
摘 要:新質生產力作為高新科技驅動內涵式發展的生產力新形態,通過科技創新和數字化手段,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推動作用,其內在邏輯體現在對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數字鄉村治理、產業融合催生新業態的深刻影響和變革中。當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數字化發展不平衡現象顯著、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短板、數字化技術伴隨著負面效應、頂層設計不完善等問題。數字鄉村建設在新質生產力的助力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以人為本為目的,提升我國鄉村地區生產力水平。具體實踐路徑包括提升鄉村數字化技術水平、加快鄉村數字化人才建設、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等。推動新質生產力在我國鄉村地區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鄉村數字化水平,加速數字鄉村建設,從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數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062.9;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4)02-0049-07
新質生產力是指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新的、具有變革性和創新性的生產力要素或形態,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先進生產力。它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科學技術進步與生產方式、經濟結構、社會制度創新相結合的具體體現[1]。新質生產力主要包括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生產工具、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經濟模式等,具有創新性、高效性、引領性和融合性等特點。當今世界,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正不斷引領著新產品和新模式的涌現,進一步改變著全球經濟的面貌和產業結構的布局。2023年,中央網信辦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強調,要推動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治理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鄉村振興的戰略驅動作用[2]。數字鄉村建設是新時代科技驅動農業農村革新的關鍵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通過整合資源要素、優化頂層設計、培育創新人才等方面進一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這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促進的歷程。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鄉村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發展勢頭強勁。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廣泛應用,以及農民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數字鄉村建設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一、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內在邏輯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因此新質生產力能以高效能、高質量、高智能、可持續、綠色化的特質助力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數字鄉村治理和產業融合催生新業態[3]。
(一)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新質生產力是以高新科技驅動內涵式發展的生產力新形態,是推動鄉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引入新的科技、制度、管理等因素,鄉村產業可以實現創新、高效、引領和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積極貢獻。首先,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性特點,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在科技、制度、管理等方面實現創新,從而提升鄉村產業的效益和附加值。例如,引入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生產工具,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新質生產力的高效性特點,能夠優化鄉村產業的資源配置,提升整體經濟效益。通過推廣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法,鄉村產業可以實現精細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此外,新質生產力的引領性特點,有助于引領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向。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鄉村產業可以逐步向現代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等新興產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最后,新質生產力的融合性特點,強調多領域、多技術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與信息化、工業化等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手段,鄉村產業可以實現智能化升級,提高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動鄉村產業向高質量、高效益的方向發展。
(二)新質生產力助力數字鄉村治理
新質生產力強調數據資源的價值,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對鄉村各類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利用。這些數據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了解鄉村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還為鄉村治理提供了科學決策的依據。通過數據驅動的決策優化,我們可以更加精準地制定鄉村發展政策,提升鄉村治理的效能和水平[4]。其一,新質生產力為數字鄉村治理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持。新質生產力通過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實現對鄉村的全面數字化管理,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其二,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產業的不斷拓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引入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開發出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三,新質生產力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創造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其四,新質生產力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新質生產力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的在線化、智能化,使農村居民享受到更便捷、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三)新質生產力助力產業融合催生新業態
新質生產力具有跨界融合的特性,即其能夠跨越不同行業、領域和市場,整合多種資源和技術,創造出新的價值和業態,這種特性對于推動鄉村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新質生產力通過數字化技術很大程度地提升了跨界資源整合的能力,這意味著鄉村產業可以利用這些技術整合來自不同領域的資源,比如將農業與旅游、教育或健康產業結合,開發出新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需求,農業生產可以更加精準地滿足市場,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營銷和銷售,拓寬銷售渠道。其次,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主導作用,推動產業創新。在鄉村產業中,這可能表現為開發新的農業技術,或是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如共享農場、農業眾籌等,這些都是通過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例子。再者,新質生產力還涉及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意味著在鄉村產業中不僅要提升勞動力和土地的使用效率,還要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最后,新質生產力鼓勵“跨界生態”融合,意味著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之間打破界限,共同合作,形成一個更加和諧、高效的生態系統;還意味著各種資源、技術和人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共享和利用,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例如,農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可以實現智慧農業,提高生產效率,農業與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結合,創造出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5]。
二、數字鄉村建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
目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存在著數字化發展不平衡現象顯著、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短板、數字化技術伴隨著負面效應、頂層設計不完善等問題。通過對以上問題進行系統地整合與分析,并制定一系列的綜合性方案,以應對當前數字鄉村建設中的多重挑戰,進而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有效實施和可持續發展。
(一)數字化發展不平衡現象顯著
目前,我國在數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數字化發展不平衡現象日益顯著。我國東部地域或西部經濟較為發達地域,因為有更好的基礎條件,所以能夠更容易地獲取到數字鄉村建設的資源。然而,經濟欠發達地區或基礎設施較差的村莊就很難獲得豐富的資源。這就導致了不同地域之間,甚至是同一地域的不同村莊之間,在鄉村數字化的發展水平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現象[6]。
一方面,不同地域間的不平衡。我國東部地域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在經濟、科技、信息產業等方面上都有很大優勢,這些優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居民的數字化行為。也就是說,我國東部地域的居民更樂意接受和學習各種科學技術,長久的優勢疊加使得東部地域能夠獲得許多自上而下的有益資源。然而,我國西部地域特別是剛剛脫貧的區域,不論是在經濟、技術、信息產業上,還是在居民數字化意愿、科技人才儲備上都處于劣勢地位,且當地居民對科學技術的接納程度和對智能設備的使用度都遠比東部經濟發達地域低。除了那些普遍能享受到的資源外,這些地區在爭奪數字資源和項目時往往處于劣勢,最后也只能成為數字化競爭中的陪跑者。
另一方面,同一地域不同村莊的不平衡。各個村莊數字化建設的普及度往往是由各個村莊的基層黨組織的執行力和能力所決定的。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村莊的領導核心,其決策、執行和推動能力直接關系到數字化建設能否得到有效推進。在我國自上而下輸入數字化建設資源的過程中,積極作為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能深刻認識到數字化建設對村莊發展的重要性,會不留余力地爭取資金和項目,全力推動本村莊的數字鄉村建設。而動力不足或能力有限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則傾向于保守,避免任何可能的風險和沖突,他們在爭取國家資源支持方面的意愿和行動力相對較弱,缺乏與相關部門和企業的合作和溝通,因此難以為本村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執行力和能力方面的雙重差異,進一步加劇了各個村莊之間的不平衡。
(二)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短板
人才是鄉村數字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隨著剩余勞動力的單向外流,我國鄉村正面臨著“資源單向流出性衰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民受教育水平低、農村基層黨組織力量薄弱等[7]。
目前,我國鄉村的數字化普及度在逐年提升,但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農業農村方面的實踐還相對較少,特別是我國中西部地域的鄉村。在舟曲縣調研中發現,全縣只有杰迪村作為試點搭建了數字鄉村服務平臺,數字化鄉村的普及度還遠遠不夠。再加上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對數字鄉村建設的理解遠不如城市居民。數字鄉村建設要求執行者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然而部分村干部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難以勝任數字平臺的建設和技術治理等關鍵任務。鑒于數字鄉村建設工作的緊急性和時效性,僅僅依賴基層組織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來承擔這項工作,顯然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招聘外來數字化人才、干部下派等方式彌補人才的缺失。然而,隨著這類人才的加入,那些深入了解村莊村民情況但缺乏數字化技術和治理能力的原住村干部將逐步淡出舞臺。數字鄉村建設的加速推進擠走了原住人才,導致數字鄉村建設陷入過分依賴外部條件的陷阱。與此同時,對原住人才缺乏培訓動員,致使鄉村內生力量日漸邊緣化。
(三)數字化技術伴隨著負面效應
數字化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鄉村數字化建設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單線條鄉村治理模式,還創新性地引入了多線型的任務并行處理方式,這一變革極大地提高了鄉村治理效能,同時也增強了決策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然而數字化技術還引發了許多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基層“數字形式主義”的蔓延和數據泄露風險。
一是基層“數字形式主義”蔓延。隨著新型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及規模化應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引發出一種過度依賴技術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從而導致了農村基層“數字形式主義”的出現[8]。許多村莊將原本旨在提升鄉村數字化水平和提高鄉村振興的數字技術變成了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幌子。這種形式主義不僅存在于傳統的線下工作,還延伸到了線上平臺和數據采集等領域,形成了所謂的“數字形式主義”現象。例如,某些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提高該村公眾號的活躍度,強制村民點贊評論并轉發相關推文,還要截圖反饋。甚至為了應付上級,在互聯網平臺上召開形式主義會議,會議無內容,大搞“留痕形式主義”,忽視了實際需求和村民的實際感受。“數字形式主義”違背了數字鄉村建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初衷,它不僅沒有貼近群眾、貼合實際,還給基層人員帶來了額外的負擔,造成了公共資源的嚴重浪費。此外,“數字形式主義”還違背了數字鄉村建設深化改革的內在邏輯,它不僅沒能發揮出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數字鄉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反而成為了阻礙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難題。
二是引發數據泄露風險。數字鄉村建設實際上就是將鄉村各個領域的難以量化的信息格式化。電子監控感知系統能夠對當地村民的行為進行采集識別,將村民們的行動軌跡實現全景監視,這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鄉村治理的規范化進程,為維護鄉村社會穩定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然而,數據的安全問題和隱私泄露問題對數字鄉村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數據存儲的漏洞、隱私信息的違規采集等都可能帶來嚴重的數據泄露風險,最終導致農民的個人權益受到嚴重侵害。
(四)數字鄉村建設頂層設計不完善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數字鄉村建設逐漸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頂層設計作為數字鄉村建設的戰略規劃與指導,對于確保建設的有序、高效推進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數字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尚不完善,制約了數字鄉村建設的深入發展[9]。
一是頂層設計與基層實際結合不夠緊密。當前,數字鄉村頂層設計往往側重于共性方法論,缺乏對縣、鎮、村等基層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和個性化規劃。一些地方的數字鄉村建設規劃未能緊密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產業特色、文化傳統等因素,導致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脫節,影響了數字鄉村建設的實際效果。
二是缺乏標準規范。我國數字鄉村建設標準和規范的制定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完備的標準規范體系。因此,現有的數字信息平臺在數據整合上遇到了不小的挑戰,難以實現高效的開放共享。這就導致數字化平臺的數據整合難度較高、開放共享程度較低,難以形成顯著的協同效應,進而影響了跨區域、跨行業的協同合作與科學決策[10]。可以說,數字鄉村建設的協同效應尚未充分顯現,仍需進一步努力推動相關標準和規范的完善。
三是,多元主體協同機制不健全。數字鄉村建設涉及政府、企業、農民等多個主體,需要建立健全的協同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然而,當前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機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導致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現象較為普遍。
三、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實施路徑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鄉村的發展,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有關數字鄉村治理的政策。需以新質生產力提升鄉村數字化技術水平、加快鄉村數字化人才建設、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潛能,借助科技創新手段,有效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
(一)堅持創新驅動,提升鄉村數字化技術水平
在新時代背景下,數字鄉村建設的核心在于堅持創新驅動。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促進新質生產力諸要素實現高效協同匹配。通過不斷提升鄉村數字化技術水平,我們不僅能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能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和社會服務均等化進程,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基礎。
技術創新在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效率提升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主要體現在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兩大方面的創新上[11]。在硬件技術方面,提升數字化技術水平還需要加強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包括擴大寬帶網絡覆蓋范圍,提高網絡速度和質量,確保每個鄉村都能接入互聯網,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同時,致力于推動“產學研用”的緊密合作,積極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數字鄉村領域進行科技創新,并鼓勵企業參與這些創新成果的轉化[12];建立健全鄉村信息服務系統,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市場信息、農業技術指導、政策法規宣傳等服務,從而有效提升農業裝備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進程。在軟件技術創新方面,要不斷引入和研發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技術、新設備。例如,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實時監控,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種植養殖方案,運用智能農機具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同時,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積極鼓勵對新型業務模式的探索,以形成與數字技術緊密融合的新型鄉村電商模式。這種模式應著重強調數據共享,打破傳統電商模式在協作上遇到的難題,從而優化生產合作關系和生產銷售關系,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13]。堅持創新驅動,提升鄉村數字化技術水平,是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通過硬件和軟件兩大方面的創新驅動,可以有效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二)激發內生動力,加快鄉村數字化人才建設
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14]。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我們不僅要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更要有能夠駕馭這些技術和設備的人才。因此,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構建多層次數字鄉村建設的人才選拔和培養體系,是實現鄉村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環節。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人才需要同鄉村數字化的人才供給之間矛盾日益突出,這已成為制約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因素。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地方政府需精心規劃數字鄉村建設的人才隊伍,既要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又要注重培養本地人才,從而形成完整的人才選拔和培養體系。
第一,加強政產學研協同育人,通過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提升農民和鄉村工作者的數字化技能。可以設立專門的數字化技能培訓項目,針對農民、鄉村企業家、鄉村干部等不同群體,提供定制化的培訓課程。通過培訓,使他們能夠熟練使用智能設備,掌握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等數字化經營技能,從而提升當地基層工作人員的數字化素養,共同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進程。
第二,建立并完善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數字化人才。針對緊缺的數字人才,可以在公務員和選調生的招錄中增加相應名額,并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創業支持、職業發展平臺等方式,鼓勵高校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到鄉村工作和創業。同時,要為愿意回鄉的鄉賢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讓他們愿意在鄉村扎根,為數字鄉村建設增添力量。
第三,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提升鄉村教育水平,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通過改革鄉村教育體系,將信息技術課程納入必修課程,培養學生從小對數字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可以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讓鄉村學生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和信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打造智慧鄉村,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
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鄉村建設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打造智慧鄉村,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15]。
首先,要精準地將數字技術與民意相結合,提高數字技術的精準度。由于農民的需求既復雜又多樣,數字技術需要提升其靈活性,以便更好地契合鄉村地區的內在特點和發展需求。其一,數字技術應秉持敏捷治理原則,創建靈活、智能的應用場景,關鍵是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基層民主協商的深度融合,確保數字技術的更新與農民的實際需求保持同步,避免供需脫節[16]。其二,通過開發多元數字服務,滿足農民日常需求,加強農民與國家治理的情感聯系,整合農民認同,推動數字治理的本地化適配,以優化農村治理效能。
其次,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產業深度融合。多元化的發展模式要求我們在發展智慧農業的同時,也要注重鄉村文化、旅游、教育等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可以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將鄉村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等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旅游,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同時,利用數字教育資源,提升鄉村教育水平,培養更多適應數字鄉村發展的人才。
最后,積極探索鄉村治理的新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建立鄉村治理的信息化平臺,提高鄉村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通過大數據分析,對鄉村社會治理中的問題進行預測和預警,及時采取措施,維護鄉村社會穩定。
(四)優化頂層設計,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
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關系,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有利于加快構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化頂層設計、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是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環節,它為鄉村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17]。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數字鄉村建設需要系統性、全面性的規劃和布局,確保各項措施的有效實施和長遠發展。
數字鄉村建設離不開多方主體的緊密合作與協同效應的發揮。為實現這一目標,政府部門需精心規劃數字鄉村的頂層設計。在政策層面上,應制定數據資源管理規范,明確數據分享的范圍、主體及方式,并確保數據安全,保護村民的隱私。同時,政府部門應公開部分數據資源,推動社會各界的合作與數據價值的挖掘。在技術研發上,為有效加強數字鄉村風險的源頭治理,我們必須對數字技術潛在的不確定性風險保持高度警覺。強化科研倫理規范,確立明確的研發準則與界限至關重要。應建立數字技術研發的風險預估與約束機制,堅決禁止研發存在顯著風險特征的技術,從源頭上消除數字技術風險隱患,確保鄉村數字化建設的標準規范與安全可靠。在法律保障上,要建立健全與數字鄉村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鄉村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加快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在激勵措施上,需構建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鄉鎮公務人員發揮帶頭作用,創新獎懲機制,并設立產業基金吸引企業參與。政府部門還需扮演好協調者的角色,化解矛盾,推動各方合作,共同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應用,數字鄉村建設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新質生產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數字鄉村治理的創新以及新業態的孕育。在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新質生產力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未來,我們應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作用,推動鄉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可持續發展[18]。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提升數字化人才素質、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不斷豐富和發展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路徑,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和努力。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06):1-11.
[2]唐文浩.數字技術驅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理論闡釋與實踐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2):1-9.
[3]張震宇.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鄉村建設:轉型邏輯與實施路徑[J].學術交流,2024(01):93-107.
[4]廖成中,翟坤周,毛磊.數字鄉村建設的“數據治理”驅動:功能、場景及路徑[J].改革,2023(12):113-127.
[5]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2(06):61-72.
[6]王勝,余娜,付銳.數字鄉村建設:作用機理、現實挑戰與實施策略[J].改革,2021(04):45-59.
[7]劉天元,田北海.治理現代化視角下數字鄉村建設的現實困境及優化路徑[J].江漢論壇,2022(03):116-123.
[8]李麗莉,曾億武,郭紅東.數字鄉村建設:底層邏輯、實踐誤區與優化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23(01):77-92.
[9]沈費偉,葉溫馨.數字鄉村建設: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的策略選擇[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5):41-53.
[10]吳玲,陳艷.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要義、現實困境與解決對策[J].當代農村財經,2024(03):28-32.
[11]楊嶸均,操遠芃.論鄉村數字賦能與數字鴻溝間的張力及其消解[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5):31-40.
[12]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印發《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2,(11):16-25.
[13]董志勇,李大銘,李成明.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關鍵問題與優化路徑[J].行政管理改革,2022(06):39-46.
[14]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N].人民日報,2024-03-01(009).
[15]任曉聰,王疏影.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與鄉村產業升級研究[J].農業經濟,2023(04):44-46.
[16]韓瑞波.敏捷治理驅動的鄉村數字治理[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4):132-140.
[17]曾億武,宋逸香,林夏珍,等.中國數字鄉村建設若干問題芻議[J].中國農村經濟,2021(04):21-35.
[18]鄭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理論邏輯與發展路徑[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11):31-35.
(責任編輯:楚? 霞)
The Inner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Promoting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QUAN Li-hua,CUI Meng-xiao
(School of Marxism,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
)
Abstract: As a new form of productivity driven by high-tech,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and promo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gital means.Its inherent logic is reflected in its profound impact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digital village governance,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industries through industrial integration.Currently,there are significant imbalances in digital development,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alent teams,negative effects of digital technology,and incomplete top-level design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With the assistance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ural areas is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igital technology as a means,and people-oriented,aiming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level of rural areas in China.The specific practical paths include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digital technology,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digital talents,actively exploring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ls,and further optimizing top-level design.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level of rural digitization,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ural areas,and thus achiev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收稿日期:2024-01-1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川甘青藏區鄉村治理現代化與基層黨組織執政轉型研究”(19XDJ008)。
作者簡介:
權麗華,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三農”問題研究;崔夢瀟,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