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指出:“藝術形式既然要服從于內 容的表達,就必然要以具體的、可感知的、真 實的、客觀的形象呈現。藝術內容中所包含的 客體和作者的主觀知覺之間的聯系必須是一致 的,而不是相互獨立的,只有在作者的主觀認 知越來越接近于客觀事物的真實時,才能更好 地趨近于真理。”他認為,畫家用不同的視角 和方式描述客觀事物,其最終的目的是真實地 揭示客觀對象。而現實主義藝術家對藝術新 形式的探索,是為了更加真實、完整地表現客 觀對象,以實現主觀認識和客觀世界的統一。 因此,藝術必須服從真實地揭示客觀對象的原 則。馬克思也曾說:巴爾扎克“用詩情畫意的 鏡子反映了一個時代”。恩格斯在討論《人間 喜劇》時則說:“在這幅中心圖畫的四周,他 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列寧也在評價 托爾斯泰現實主義的創作成就時說道:“列 夫 · 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贊揚他 “創作了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的圖畫”。馬克 思、恩格斯與列寧一致地將偉大的作品定義為 時代的“鏡子”和“圖畫”,這證明他們充分 把握了現實主義藝術反映時代和生活的美學特 征。既然藝術成為時代的“鏡子”和“圖畫”,顯然是因為它們對自己時代的現狀做了真實的 描寫,逼真地投射了這個時代的現況,賦予了 作品以深邃的洞察力。
顯然,豐子愷的抗戰漫畫真實再現了畫家 自身對抗戰經歷的感受,并把由此而產生的創 作目的和激情“對象化”和“物化”,塑造成 為諸如“無頭的母親和孩子”“大樹”“安琪 兒”等鮮明的藝術形象,通過洗練、剛勁的極 具中國書法式書寫力道的漫畫語言,最終形成 了豐子愷漫畫藝術的獨特風格,以及現實主義 的創作方法路徑。
一、真實性:豐子愷“轟炸”系列漫畫的現實 主義美學追求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一劇中給出了如? 下闡述:“每個人都明白,無論過去還是現在,? 在討論藝術與表演的目標時,都要以一面現實? 的鏡子對著自然、德行、時代、社會,最后反? 映出自己的形象和印記。”因此, “鏡子說” 所強調的正是現實主義藝術家對歷史語境、社? 會現況、生活本相要做精心觀察和如實描寫。?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的根本性問題就是藝術與現實的關系,涉及藝術的 規律、目的與作用。它主張客觀地觀察生活, 歷史地、具體化和真實地描寫現實。這也充分 說明了現實主義的漫畫藝術應當以現實社會、 生活為原型來塑造形象、再現社會和創造美的 作品。
通過對豐子愷的抗戰漫畫的檢視,其抗戰? 救亡題材的“轟炸”系列漫畫真實地記錄了戰? 爭的破壞性和殘酷性。畫家通過直面戰爭對民? 眾造成的巨大苦痛,以漫畫的形式“再現”了? 戰亂時代的中國社會。其“轟炸”題材反映了? 抗戰時期的社會痛點,表達了畫家對日寇侵略? 行為的刻骨痛恨,奮而化筆為槍以漫畫為武器? 記錄和再現了敵人的累累惡行,希望以此喚起? 全民抗戰的熱潮。豐子愷極具現實主義的抗戰? 漫畫藝術之所以經得起歷史波濤的沖擊,并且? 有著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就因其深深扎根? 于抗戰的時代土壤之中,其漫畫題材,如被炸? 掉頭顱的母子、在轟炸中奔逃的百姓、對擊落? 敵機的喜悅心情等,都展示出現實主義的寫實? 和力度之美,這些題材是畫家從抗戰經歷中攝? 取,依據對戰時社會的細微觀察、對逃難生活? 的深刻體會和對動亂環境的客觀呈現而創造出? 來的。正如別林斯基所指出的: “那些充分而? 有力地表達了時代最真實、最重要和最富于特? 征性的藝術品,將比任何東西都活得更長久。” 豐子愷基于現實主義真實題材創作的“轟炸” 系列漫畫,從多維度對抗戰時期的社會狀況進? 行寫真,是一面照見日軍對中國犯下累累戰爭? 惡行的歷史之鏡。
二、典型性:豐子愷“轟炸”系列漫畫的現實 主義藝術特點
“典型性”是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重要特 點,優秀的美術作品離不開典型性題材與對象 的塑造。恩格斯在給哈克奈斯的信中對典型性理論做出如下論述: “現實主義的意義是,除 典型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環境中的? 典型人物。”從恩格斯對典型性理論的闡述中, 我們可以得出典型性藝術內涵的兩個主要特點, 其一是藝術內容典型細節的真實;其二是對典 型人物的真實還原與深入刻畫。接下來,我們? 將就這兩點進行展開討論。
( 一 )豐子愷抗戰漫畫中典型細節的真實描寫
恩格斯在闡述現實主義的典型性理論時, 首先強調細節的真實,因為細節是現實主義“典 型化”的基礎,是現實主義藝術反映生活的必 不可少的條件。現實主義藝術反映生活的鮮明 特征,要求其必須具有生活的具體性、生動性 和豐富性,而這些離開了細節的真實是絕對難 以實現的。如柳青所說:細節的真實包含了“人 的主觀情感……所有這些社會特征、心理特征 和生理特征,都帶有生活的具體性,如不能帶 給讀者生活的氣氛,就是缺乏生活的真實”。 這說明只有通過對真實生活的主客觀層面進行 細節描寫,才能使作品兼具生活化和藝術化, 將觀眾引入自己創造的鮮活的藝術世界。
在豐子愷社會人生題材的作品《大樹被斬 伐,生機并不絕。春來怒抽條, 氣象何蓬勃。》 中,畫家通過對路邊被炸彈毀壞的枯樹逢春再 生的客觀典型細節進行細微觀察,并采用主觀 隱喻的手法,闡發了畫家通過對客觀細節的觀 察與主觀的聯想進而得出的人生感悟——“大 樹”就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化身。就像他所 指出的:由愛物而仁民,以護生之筆畫大樹, 豈吾之初心哉!他在日記中也曾提及為紀念妻 子在艱難逃難途中的偶然懷孕,也為復興新中 國增添了新國民,據此作文《未來的國民—— 新枚》: “我就預先給小孩起名,無論男女, 名曰‘新枚。這兩字根據我春節在漢口祝臺 兒莊勝利時所作的一首絕詩《生機》,我最初 擬取名之曰‘新條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畫家為抒發那炙熱的愛國熱忱而提筆繪出大樹 以寄懷;畫兒童表達著即將迎接新國民誕生的 喜悅之情。尚輝曾對現實主義藝術的典型性特 征做出如下論述:藝術不僅僅是對客觀生活的 復制和翻版,而應該是藝術家充分發揮主觀能 動性創造性再現客觀真實,是經由藝術家對客 觀世界的不同感覺和認知來呈現的。因此,豐 子愷作為現實主義漫畫藝術家的“真實”,是 畫家主觀認知與客觀歷史環境的有機結合,在 藝術形象與客觀物象之間,呈現出一種“似真 非真”的狀態,展現了藝術形象與生活現象之 間的矛盾統一關系。二者的矛盾,是指藝術家 在描寫對象時不受對象的原有形體約束,自己 去充分選擇、取舍和想象。而它們的一致性, 則指藝術家在表達感受時,對藝術形象的創造 以客觀事物為創作藍本,并突出其重要特質。 因此,在社會人生題材中豐子愷以隱喻、想象 的漫畫藝術手法對典型性細節進行了深入的現 實主義刻畫,它既是現實的真實,又是藝術家 心理的真實,寄托了畫家對抗戰必勝的信心和 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盼。
(二)豐子愷抗戰漫畫中對典型人物的刻畫
恩格斯曾指出: “人是構成社會關系的先 決條件,是歷史的創造者。作家只有真實地描 繪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的能動生活過程,創 造出真正屬于自己時代的典型人物,那他才能 繪聲繪色地展現出時代的矛盾沖突,揭示出這 一矛盾沖突在社會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反響, 因而才能有力地再現出時代歷史生活的內容和 風貌。”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才是恩 格斯所強調的典型形象呢?恩格斯在 1885 年 致敏 · 考茨基的信中明確指出“每個人都是 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正如老黑格 爾所說的,是一個‘這一個,而且應當是如 此”。而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對他所提 出的“這一個”的特點做出過如下解釋:“生活中的‘這一個既是個別的具體的存在,同 時它又表現著這‘集合體的某些共性和普遍 性。”類似于人與人群的關系,“人”既是獨 立的個體,但又具有“人群”這一人的集合體 的普遍特征。因此,從恩格斯的觀點來看,典 型人物必須是一個血肉豐滿、富有鮮明個性特 征的人物或者人群的形象,在這一鮮活的藝術 形象中,展現著其所處時代、社會生活內容的 個性與共性、現象與本質、特殊與普遍、偶然 與必然的有機聯系和統一,這就是典型人物所 應具有的美學特質。依據以上對典型人物的定 義來檢視豐子愷“轟炸”系列抗戰漫畫時,我 們便能非常準確地把握其抗戰漫畫的兩大典型 人物——“母親”和“孩子”。
其一是“受難的母親”,豐子愷在《空襲 也,炸彈向誰投》《轟炸一》《轟炸三》《愿 做安琪兒空中收炸彈》抗戰漫畫中,皆有一名 受難的母親形象,無論是那雖被炮彈削去頭顱 卻依然端坐哺乳的母親;那倒地身歿的懷孕母 親;還是那背負無頭嬰孩奔走逃命的母親;抑 或扶老攜幼逃難的母親,這些不都是在特殊時 代下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嗎?這些形象,從個體 上來看她們都是戰爭年代下勇敢的女性,從共 性與普遍性身份來看她們都是年輕的母親,從 更加廣泛的社會人生的意義來講,這些受苦受 難的母親形象,難道不正是畫家借以象征飽受 戰爭蹂躪的祖國母親的形象嗎?這些出現在豐 子愷抗戰漫畫中的“受難的母親”形象頗能引 起婦女同胞的普遍共情,對于動員包括婦女在 內的全民參與抗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員 作用。
其二是“戰亂下的苦孩子”,我們都知 道豐子愷的漫畫尤以對兒童的描繪最為深入人 心,正如他所指出的“我作漫畫由被動的創作 到主動創作,始于描寫家里的兒童生活相”。 豐子愷慣常用俗世成年人之間的虛偽傾軋、貪 婪凡庸來對照兒童的率真爛漫,反映畫家對 “復歸于嬰兒”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在抗戰時 期,豐子愷對孩子們的熱愛升華為給“普天下 的孩子們”的大愛。在其“轟炸”系列漫畫 中,畫家將這份對孩子們的關心,傾注到普天 下那些飽受戰爭傷痛的苦孩子們的身上,他也 曾經畫出《貧民窟之冬》《最后的吻》《高柜 臺》等戰亂語境下苦孩子們艱難生存的佳作, 而在本文所聚焦的“轟炸”題材漫畫中,更是 將對慘遭蹂躪的苦孩子們的同情與憐憫展現得 淋漓盡致,在《空襲也,炸彈向誰投》《轟炸 三》《轟炸一》中,苦孩子們不是在嗷嗷待哺 時便失去了母親,就是在躲避轟炸的途中無辜 喪命,甚至連尚在母體中孕育的胎兒也未能幸 免,與母親一并蒙難。在戰亂的社會現實中, 苦孩子們的命運就如同一點螢火、一根小草、 一片羽毛般微不足道。畫家以這些幼小生命的 逝去來警醒、呼喚全民族投入抗戰的洪流,否 則必面臨亡國滅種之災。在《愿做安琪兒空中 收炸彈》一畫中,畫家畫了一個跌倒在地痛哭 流涕的孩子和在半空中飛舞著去擁抱炸彈的神 性的安琪兒(實為古希臘神話中愛神的孩子), 實則是畫家以現實的孩子象征著民族的未來, 孩子弱小,雖已跌倒,但戰爭的苦孩子終將在 慈母的攙扶下茁壯成長為頂天立地的中華之棟 梁,而空中的安琪兒小天使則代表畫家對中華 民族必然經歷磨難而浴火重生之堅定信仰。
綜上所述,在深入檢視豐子愷的“轟炸” 系列抗戰漫畫的現實主義文藝創作“真實性” 選材原則和“典型性”藝術特點后,可以明確? 看出“豐子愷在其文藝創作的過程中踐行著自? 己的社會現實主義藝術觀”。他的漫畫創作題? 材均來自其在抗戰時期的切身經歷,在其漫畫? 創作中,所繪內容、對象均是來自其抗戰期間的親眼所見,從廣泛的抗戰視野中,挑選出具 備“真實性”“典型性”的現實主義藝術特征 的藝術主題與形象,結合其獨特的漫畫手法進 行漫畫創作,呈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漫畫藝術 特征。以對戰爭苦難的直觀書寫來撻伐侵略者 的戰爭行為,最終呈現出發人深思的、喚起全 民抗戰的抗戰漫畫作品。
三、結語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 角。作為時代號角的豐子愷“轟炸”系列抗戰 漫畫,嚴肅地堅持著現實主義的時代命題,很? 好地完成了激發民眾參與抗日救亡的歷史任務。 書畫原本是藝術家由內向外投射的“心象”, 是藝術家對于社會存在的真實反映,所以可以? 說,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對現實環境的真實投射? 和精神建構。通過對豐子愷漫畫作品的聚焦論? 析,我們能夠更為充分地看到,豐子愷創作的? “轟炸”題材的抗戰漫畫,從其題材選擇、立? 意把握等方面來看,分明是畫家對客觀重大社? 會事件的智性反映,確為將客觀真實及其心路 歷程以現實主義漫畫手法自然而合理地轉化為 主觀意識的藝術化的結果。
基金項目:2023 年重慶市社科規劃研究一 般項目“豐子愷抗戰漫畫藝術研究”,項目編 號:2023NDYB182。
[ 作者簡介 ] 劉瑜,男,漢族,重慶人,重慶大 學藝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美術史與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