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2-11-2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ZD140);第74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23M743876)
作者簡介:李曉夏(1989-),女,山西大同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貧困治理、鄉村振興研究,(電話)17777839205(電子信箱)lixiaoxia@cup.edu.cn。
李曉夏. 后脫貧時代綠色減貧的應然性分析、現實考察與轉型策略[J]. 湖北農業科學,2024,63(5):241-249.
摘要:為更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抓好后脫貧時代的減貧實踐、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綜合考量后脫貧時代鄉村發展的未來路徑,指出未來鄉村減貧發展必須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綠色增長為基準、可持續發展為指向,通過統籌協調減貧過程中人、自然、社會三者間的關系,推動貧困地區的減貧與振興、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首先,分析了后脫貧時代綠色減貧發展的應然性:符合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填補經濟發展綠色缺位引發的生態缺口、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長效發展、提供鄉村振興與現代化建設可行方案。其次,指出了當前面對的現實挑戰:相對貧困長期存在、返貧和新致貧現象時有發生、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的潛在影響、減貧工作轉向帶來的挑戰、城鄉減貧差異性并存。最后,提出了推動轉型升級的策略:實時對標問題,變革配套機制;瞄準貧困根源,阻斷代際傳遞;聚焦人類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關鍵詞:后脫貧時代;綠色減貧;貧困治理;應然性;現實考察;轉型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4)05-0241-0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05.04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necessity analysis, realistic investig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green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post poverty alleviation era
LI Xiao-xia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49,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ocus on poverty reduction practices in the post poverty alleviation era,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the future path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was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must b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protection as the premise, green growth as the benchmark,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direction. By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poverty reduction, poverty redu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could be promoted, and human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uld be achieved. Firstly, the necessity of green poverty reduction development in the post poverty alleviation era was analyzed, which met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green, 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lled the ecological gap caused by the green gap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olida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to promot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provided feasible solution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Secondly, it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practical challenges: the long-term existence of relative poverty, the occurrence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and new forms of poverty,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macroeconomic changes,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shift in poverty reduction work, and the coexistence of urban-rural poverty reduction disparities. Finally,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were proposed: real-time benchmarking of issues, transformation of supporting mechanisms; targeting the root causes of poverty and blocking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focusing 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post poverty alleviation era; green poverty reduction; poverty governance; necessity; realistic investigation;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新時代十年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之一。新時代,中國減貧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事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綠色減貧”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綠色增長為基準、可持續發展為指向,通過統籌協調減貧過程中人、自然、社會三者間的關系,推動貧困地區的減貧與振興,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當前,減貧事業開啟新征程,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在新時代迸發更強勁的動力,中國共產黨人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又將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什么樣的新未來,是后脫貧時代賦予減貧事業的新命題。后脫貧時代的綠色減貧迎來了新的挑戰,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1 后脫貧時代綠色減貧的應然性分析
后脫貧時代的綠色減貧是在國際與國內綜合發展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由于貧困同屬于人類共同面臨的長期性社會問題,因此得到各個國家的關注,尤其在18世紀后,伴隨著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國家的建立,各學科領域對貧困治理的研究、對貧困問題的實踐產生研究熱潮。雖然,圍繞貧困產生的原因、貧困類型的界定、貧困深度的測量、貧困消除的方法逐步在學界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有效推動了貧困與反貧困研究的進程與發展,但貧困問題依舊困擾當今世界總體發展的趨勢,也仍然是人類社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主題。中國綠色減貧的理論發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重點圍繞貧困地區的貧困治理、綠色產業發展、生態扶貧等方面,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1.1 符合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回望整個人類歷史,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既相對獨立存在,又相互影響。隨著人類不斷走向文明,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同時對自然世界的傷害也在不斷增加。各類生態危機持續涌現,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遭受破壞,環保主義者思想覺醒,著力推動各類生態運動。至此,人類對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達到歷史新高。各國普遍認為,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必須要持續關注自然環境、生態環境。2011年,聯合國發表的《綠色經濟報告》中,綠色發展與減貧戰略成為核心。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主題之一便是“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國際社會對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貧困治理相關主題的關注,不僅驗證綠色經濟、綠色發展、綠色減貧可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消除貧困的有效措施,而且也為加深國際政治經濟外交的交流與合作找到了契合點。綠色減貧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式,符合綠色經濟的運行規律,同時也與世界發展規則呼應。
2015年,聯合國通過《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內容就是將消除貧困、保護地球作為全球性目標[1]。一方面標志著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得到全球共識,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為2030年全球發展戰略制定了新方向和新目標。在目標制定方面,“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把可持續發展目標分類設置,為國際合作提供行動的風向標。在理念構建方面,“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必須走包容式發展模式,即“不落下任何一個人”的包容性發展和綠色發展新理念,注重教育、衛生等傳統基本生存問題,注重如何實現發展的減貧問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綠色發展和減貧目標確定,為綠色減貧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多國已有先例表明,為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問題,導致先破壞后治理的現象不在少數,但由于生態資源本身存在的不可恢復性,實際上是難以修復和治理的。該現象等同于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形成的是一個封閉性通道,最終所抵達的彼岸是一個無解的問題,長此以往,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終極結果就是不可持續。因此,保護生態環境、注重綠色發展是解決地球資源和環境可持續問題的全球共識。中國2060碳中和目標的建立是作為大國主動承擔相應責任的積極表現,是中國助力全球脫碳的重要體現,是不斷提升國家聲譽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當今生態問題日益走上影響人類發展的主舞臺時,作為首個提出碳中和目標的新興經濟體,中國正以負責任大國的實際擔當為國際社會推進碳中和轉型作出表率。
綠色減貧在低碳的規則運行中形成自身發展的內部框架,通過在減貧過程中控制和減少資源浪費、避免環境污染的方式實現減貧過程和成果的綠色可持續,是一種符合綠色低碳發展要求的減貧方式,是中國高度重視綠色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近年來,為實現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和可持續發展雙目標,政府推進實施綠色生產生活、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等模式,這是國家傾向綠色低碳發展而進行的戰略調整。在減貧過程中,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落地推進,積極探索低碳綠色減貧之路[2]。針對貧困地區發展特點,助推各地發展和制定碳匯產業、有機農業等低碳綠色產業的實施,將有機農業、生態旅游、生態補償統一到貧困地區,尤其是貧困鄉村的減貧發展過程中。
減貧效果好不好,其判定標準不僅要看收入指標的變化,更要將貧困人口自身發展和需求的滿足及后續內生動力的提高作為判定標準。綠色減貧正是為完成這一目標并順應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潮流探索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突破,這是推進中國減貧事業走向創新之路的新策略。圍繞綠色低碳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減貧將綠色低碳減貧政策理念、綠色低碳減貧產業模式、綠色低碳減貧治理機制的具體實施囊括在其實踐過程中,以此促進收入水平提高、產業形成、人口就業的實現,催生多維度、高質量、深層次的減貧效應產生,助推綠色減貧走一條高質量、現代化、創新發展之路。
1.2 填補經濟發展綠色缺位引發的生態缺口
由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綠色理念缺位引發的綠色資源利用壓力、生態環境難以實現可持續等生態缺口,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生態治理、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難題[3]。協調這幾個關鍵點之間合理有序發展的難度愈加明顯,綠色資源有效利用、有效保護與貧困地區減貧脫貧有同樣的迫切性,這類問題的長期性也導致必須持續對這一問題加以關注,貧困地區生態缺口問題亟待綠色減貧提供新的解決途徑。
第一,應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綠色缺位造成的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濟發展需求成為影響全球環境問題的關鍵因素。為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世界范圍內似乎采用了不謀而合的方式推進經濟發展,即從自然生態資源中盡可能地剝削發展潛力,或是在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經濟時忽略了生態環境保護、資源浪費等問題,導致在全球多個范圍內產生不同程度的生態問題,比如全球變暖、土壤承載力下降、臭氧層破壞等,并隨即引發更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在特定發展時期,也出現了由于追尋經濟快速增長而帶來的環境承載力下降問題。某些地區為追求GDP增長的數字化指標,忽略環境承載能力,采用粗放式發展模式,導致該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甚至讓人失去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其發展鏈條或將被永久性打斷,生態環境保護的臨界點似乎成為了地區發展的終點。這一問題帶來的不僅是生態層面對自然環境資源的破壞,而且制約了地區未來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則是將人類未來發展的基礎放在不可持續的經濟循環中。經濟發展需求與環境發展需求在惟GDP論的背景下形成了完全背道而馳的局面,二者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本應該在合理的利用機制下,源源不斷為人類產生后續發展動力的基本樣態被打破,長此以往,經濟發展終將受到制約,而關乎人類物質生存需求的經濟指標若不能被滿足,那么在全球范圍內,各國不同程度的貧困問題將永遠得不到解決,人類社會發展要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目標的進程將受到嚴重制約。綠色減貧為此提供有效應對的方案。首先,在推進綠色減貧過程中逐步稀釋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嚴重后果,推動生態環境已破壞地區逐步回歸正常生態發展環境;其次,建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良性循環機制,以應對貧困地區再次出現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第二,應對資源利用過程中無序開發導致的地區發展反向受限。中國受人口基數的影響,人均資源占有量和可利用率有限;此外,在以往推進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受經濟發展的驅使,中國的資源消耗和資源利用受到無序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這種狀態下發展起來的高碳消耗方式給中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造成極大威脅。在脫貧前,中國的貧困地區一般都面臨自然資源稟賦較差的發展難題,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強,靠天吃飯、靠資源發展是這些地區脫貧前的縮影。綠色減貧能確保自然資源不斷為貧困地區減貧事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綠色減貧也將傳統意義上的減貧方式擴展為貧困地區綠色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發揮作用,并在實踐中形成圍繞綠色資源發展多種產業,以此為貧困地區提供多元發展模式和激發內生動力[4]。因此,中國在推進減貧的過程中必須同步緩解對資源的依賴,并解決貧困地區易返貧的問題[5]。探索出一條低碳、低消耗、低排放的綠色減貧發展道路,注重貧困地區綠色經濟方式的轉變,由此推動生態和資源壓力的釋放。
1.3 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長效發展的重要手段
2020年前確立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有76%為生態脆弱區,這些地區體現出的發展需求,便是要實現擺脫貧困和生態環境改善,只有這兩個目標實現雙贏,生態脆弱的扶貧開發重點縣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具體來看,生態脆弱區存在土地基礎、可耕地面積、人力資源、財政支撐、技術保障等方面的問題。例如,2010年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等25個地區就出現了貧困與生態脆弱耦合發生的現象,接近50%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位于國家特別關注的貧困縣[6]。這些地區難以推動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急需保護,貧困人口相對聚集;經濟發展意愿強,經濟社會相對落后,生存性貧困與生態貧困疊加產生等[7]。這充分說明,貧困地區要發展,就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減貧有機結合的新路子。
2020年后,全面、系統地總結脫貧攻堅的成果經驗、經典案例、精神旨歸是開啟貧困地區未來發展新征程的起點與根基。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脫貧攻堅戰,歷經重重困難,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不斷探索推進減貧事業的改革與創新,在貧困治理理論積淀和減貧實效上取得歷史性成就,由此積累了豐富的減貧經驗,并在這條中國特色減貧之路上形成了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體系,為減貧事業的持續推進積累精神資源;在脫貧攻堅工作推進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先進的扶貧工作模范,為減貧事業的持續推進樹立先進典范。當前處在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上,中國減貧事業面對新的發展契機,必須要及時總結脫貧攻堅成果,研究確定后續減貧與發展戰略。中國已經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是要抑制返貧、防止新的貧困出現,是要夯實脫貧地區減貧成果、持續激發貧困人口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最終實現貧困地區減貧效能的可持續。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將貧困地區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推進減貧的目標,通過筑牢生態防線、激發內生動力、創建綠色生活方式帶領貧困地區在減貧過程中實現綠色發展。
綠色減貧作為未來減貧的主要趨勢,對解決生態貧困、資源貧瘠、環境承載力弱的問題具有根本性作用。此外,還需要認識到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和減貧效果的可持續升級是一個長期效應,也只有依靠綠色減貧來實現。不論減貧進程推進到哪個階段,要使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減貧之路是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惟一途徑。堅持以綠色發展為主導原則、以生態減貧為有效途徑,推動實現長遠意義上的綠色減貧發展道路。
1.4 提供鄉村振興與現代化建設的可行方案
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國內減貧任務隨之轉變,在現有基礎上發展鄉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中國減貧事業取得成效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綠色減貧的推進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理論指導,強調以實現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為主導。綠色是關鍵,減貧是目的,展現了中國綠色減貧的可持續性,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形成長期應對問題和敢于不斷創新的品格。不論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還是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都必須把減貧的可持續性抓好,尤其要堅持綠色為導向開展工作,堅持綠色推動減貧的可持續,這樣鄉村減貧事業及鄉村振興事業的實現才會迎上時代之風揚帆起航。早在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鄉村振興的征程。新時代,以發展“三農”工作為主的農業農村建設在鄉村遍地花開,同時平衡脫貧攻堅總目標,在擺脫絕對貧困、發展鄉村、平衡城鄉協調發展上形成新的變化規律。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深刻認識到鄉村發展進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整體進程的重要影響,鄉村發展意識受制約、基礎設施跟不上都將成為制約鄉村現代化發展的短板。此外,鄉村不僅作為制約因素存在,而且未來鄉村發展的質量與效率也會對社會總體發展形成助推作用。
減貧見效是推進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的前提與基礎,綠色減貧則為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的實現提供可行、持續性的方案。通過綠色減貧實現減貧成果的鞏固,迎合鄉村振興與現代化建設長久性、綜合性、漸進性的特點。以二者相互交叉體現出的共同特質與最終目標為動力起點,將綠色減貧與鄉村振興、現代化建設統籌安排,聚焦農村發展場域,著力解決鄉村未來社會發展、城鄉統籌發展、鄉村社會保障等問題。綠色減貧銜接鄉村振興與現代化建設諸多關鍵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統籌兼顧多元主體參與貧困治理與發展,馬克思提出資本運行當中包含著階級關系,因此這種價值變換過程中,不斷平衡參與主體、城市和鄉村發展的責任,最終達到化解貧困的目的。想要發展就要調動全體人民的力量,尤其是在貧困治理過程中,只有鼓勵引導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參與整體減貧發展,才能促進貧困治理事業可持續發展。此外,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還要促進貧困地區產業良性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完善整體規劃、鄉村振興與增強人民幸福感的共同實現。在消除絕對貧困后,面臨解決相對貧困和地區發展的問題,不論是城市的綜合治理,還是鄉村振興建設,想要發展不是做好某一項工作、發展好某一個產業,必須多管齊下、整體運行,只有從系統上提升發展質量,才能實現長久良性發展。
綠色減貧以貧困地區的長遠發展為推進目標,通過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創新綠色產業模式、形成綠色生活環境,鏈接鄉村振興與未來現代化建設。以鄉村振興聚焦農村現代化建設,本質上是減貧持續發揮效應的作用延續。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巧妙將鄉村自然環境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再利用積累的經濟資源補償自然環境修復。在這個良性循環過程中不斷衍生優質產品和服務,為經濟、生態提供健康環保、可持續的發展動力。農村通過開發利用自身資源獲取經濟利益,進而推動產業持續發展,實現鄉村生態及綠色產業的發展。
2 后脫貧時代綠色減貧的現實考察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黨全社會集中力量推進脫貧攻堅戰成效顯著,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對貧困地區社會發展和經濟提升產生了綜合性影響。2020年,隨著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的實現,新的歷史命題開始浮現:綠色減貧。當前,中國在推動減貧事業走向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上仍不斷地出現新考驗,這些新考驗對脫貧地區的后續發展關系重大。因此,要建立長期應對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并將貧困地區未來發展涉及的諸多問題作為后續減貧與發展的工作重心,才能保證中國減貧事業有效鞏固、農村地區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2.1 相對貧困長期存在
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所在,并積累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最大規模消除絕對貧困的成功經驗。這樣的勝利是偉大的、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完全消除各種類型的貧困,也不等同于未來就沒有貧困人口或減貧事業就此完結。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是解決絕對貧困的勝利,但是與相對貧困斗爭的道路仍任務艱巨、道阻且長。從絕對貧困到相對貧困的轉變,符合人們認識和改變事物及事物本身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事實。消除絕對貧困是將生存問題的解決作為主要目標,在單一維度的視角下,將徹底消除物質貧困作為側重點。進入應對相對貧困的后脫貧時期,政府有了新的減貧目標、減貧任務,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將發展問題、創新問題作為側重的主要方面,多維度齊頭并進是其主要特點。通過比較絕對貧困問題和相對貧困問題發現,二者在治理特點上有根本差別,相對貧困涉及的問題更寬泛。
第一,相對貧困面對的減貧對象呈多元化傾向。減貧對象重點人群由結構性低收入人口、潛在返貧人口、內生動力不足型人口等組成。已脫貧的地區由于發展基礎不同,導致不同地區在脫貧后需持續應對社會長期發展所遺留的經濟收入水平不一、地區生態環境差異、政策落實效果不同等問題。
第二,相對貧困劃定標準和治理標準呈現出變化動態的參照性特征。在這一點上,與絕對貧困相比,相對貧困的判定標準不強,主要是由于在判定相對貧困標準中融入了除物質條件外的其他參考性因素,具體包括貧困人口的物質財富、精神獲得、人生價值體現、生態環境優化等多個方面。
第三,在推進解決相對貧困時,多重變化發生的可能性增加,需注意防范的問題也以新的形式體現出來。要抓好防止返貧及新貧困產生的監督防控機制建設;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注意利用精準扶貧的實踐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鄉村和城市的不同貧困地區使用不同的解決辦法;在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上,也需要將此類因素考慮其中;同時還要關心貧困人口出現的非物質貧困問題,從多維角度推進考量減貧實現的具體辦法,形成一個不斷變化、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解決和應對相對貧困的減貧長效機制,在發展中真正實現減貧的綠色化和可持續性。
2.2 返貧和新致貧現象時有發生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70多年的奮斗歷史鑄就中國人民在救濟扶貧、開發扶貧、保障扶貧、精準扶貧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貧困問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問題,不能以一時的狀態概括全過程。因此,消除絕對貧困后,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和新的致貧現象發生,成為今后一段時期需著重關注的問題。從歷史的視角來看,短期內消除絕對貧困問題的方法很多,但要防止返貧,從根本上消除貧困根源,仍需要不斷注入新的減貧動力,引導減貧事業逐步走向消解貧困源頭、徹底擺脫貧困的長效之路。因此,如何尊重和保障減貧發展過程中涉及的各方利益、如何判定貧困地區減貧政策與其他振興措施調整的最佳時機、能否順利規避由社會環境和經濟因素變化引發的返貧現象,成為脫貧攻堅完成后中國綠色減貧面臨的主要問題。要站在時代變化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分析返貧現象、新致貧風險的發生原因。2020年,脫貧攻堅戰的勝利直接助推農村減貧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同時也需要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返貧現象往往圍繞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群、特殊患病人群)發生,以及由于原有產業基礎未打牢、項目發展未形成規模、就業渠道不穩定和政策落實不扎實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返貧。
在返貧問題的阻斷與新致貧風險的消解方式上找到突破口。要實現真正的減貧和預防返貧,不僅是表現在數據報表上,更應該是貧困問題的實際解決與效果持續,今天脫貧不算數,持久不返貧才是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因此,如何在復雜的貧困問題中理順思路,將絕對貧困消除的成果鞏固完善,并有效激發脫貧地區的內生動力,是阻斷返貧現象和新致貧風險發生的關鍵。下一步,綠色減貧需要更多地關注不同貧困地區工作重點的偏向性,從源頭找病因,找遏制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繼續堅持推進精準減貧。此外,要筑牢貧困地區基礎配套和教育設施,建立高標準、嚴要求的減貧發展體系,完善配套政策、法律法規和監督機制,從根本上抵制返貧現象和新致貧風險。
2.3 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增加不確定性
從“十三五”發展至今,中國總體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經濟已逐步發展為世界經濟新引擎,但同時中國整體宏觀經濟受到一定的限制,呈下行態勢,邁入新常態發展階段,中國綠色減貧面臨新的考驗。
第一,經濟壓力變化增加綠色減貧資金壓力。經濟下行對綠色減貧投入的資金影響最為明顯。中國經濟發展正在經歷關鍵的換擋期,由此導致各項宏觀經濟指標的變化,經濟增長的放緩勢必帶來財政收入的相應減少,也為減貧資金投入增加了不確定性。經濟壓力的增加導致地方政府不得不在財力分配上投入更多精力,由此帶來的壓力也勢必影響綠色減貧持續發揮效用。此外,企業在總體經濟壓力的影響下利潤會受到影響,社會減貧資金投入壓力也會增大。整體經濟運行體系構成要素多元,除政府和企業外,類似于金融機構等組織對資金管理政策的調整,均將減貧資金壓力推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境地。
第二,市場活力下降消減綠色減貧扶持力度。經濟下行使得市場發展活力有所下降,導致市場對綠色減貧的拉動力下降。貧困地區推進綠色減貧,可以發揮勞動力優勢、提振農產品質量、依靠龍頭企業的地區輻射效應等多種措施,促進貧困地區各種資源參與到市場經濟的運行中。但由于經濟下行對市場循環產生的影響,勢必影響貧困地區資源價值的效益產生。若市場上資金的循環與投入不能適應貧困地區的發展速度,就會影響貧困地區發展。
第三,消費能力下降影響綠色減貧附加效應。經濟下行對消費能力的影響顯而易見,鄉村生態旅游業、特色生態產業發展速度放慢,并在這個過程中影響收益,影響綠色減貧附加效應的產生。消費需求與消費能力極易受到經濟變動的影響,但貧困地區對消費能力的期許偏高,這就形成了需求與供給不對等、不穩定的發展狀態,勢必會因為經濟變動壓力導致綠色減貧附加效應難以發揮最佳作用。
第四,動力結構調整促使綠色減貧機制重構。經過多年扶貧開發,貧困地區逐步摸索出符合本地區經濟樣態和產業結構特征的減貧動力結構,在市場運轉和區域經濟的循環推動下,逐步開展各具特色的減貧行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減貧行動進入慣性發展狀態,各地減貧事業逐步走向正規化、模式化,具有了一定的穩定性,但同時這種狀態也逐漸出現與快速發展變化的經濟形勢不匹配的現象。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影響市場運行的大背景下,貧困地區減貧動力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而要想實現減貧動力結構調整,就必須在機制轉換上下功夫。具體來講,在原有經濟發展模式中占據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傳統模式必須在推進綠色減貧過程中予以糾正;貧困地區發展基礎較弱,在推進綠色減貧過程中必須將綠色環保、長久高效作為產業發展標準,以此實現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協調推進,積蓄未來減貧新動能,逐步構建綠色減貧發展機制體系。
2.4 減貧工作轉向帶來挑戰
1986年以來,中國逐步推進大規模扶貧減貧進程,對減貧脫貧機制開啟了長期探索。以中國基礎經濟形態、產業結構布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色優勢為基礎,建立了中國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減貧機制。依靠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利用減貧治理的集中性、聚焦性,尤其從“十三五”時期開始,以扶貧開發為主的減貧治理成為這一階段推進的三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8]。從確立目標開始,中國積極推進精準扶貧,帶領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當前,面對絕對貧困擺脫后相對貧困依然存在的現狀,再加上經濟新常態的影響,對已有減貧機制和減貧工作模式均產生影響。
減貧工作轉向常規化要建立在新常態發展的要求之上,必須調整原有減貧動力機制的整體布局。原有惟GDP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扶貧開發模式將被重新定義:新的減貧動力機制建立在以保護環境為基礎、生態綠色產業發展為主導的新標準之上。該標準既構成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必然趨勢,也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未來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要實現綠色減貧持續性機制的創新,需要重建農村綠色發展產業動力源和配套生態服務產業,以此促進脫貧攻堅扶貧戰略轉為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發展方式的轉化。對于區域性整體貧困地區要堅持開發型脫貧、保障型脫貧與生態型脫貧并舉以達到綠色減貧的目的。貧困地區擺脫絕對貧困后仍存在發展不平衡、各具特點、需求突出等問題。如何做好統籌兼顧,將問題化解在機制建設層面,還需深入討論。
減貧工作轉向常規化要注意到,貧困治理是長期的系統工程,具體工作落實既要防止形式主義占上風,又要保障工作具有可持續性。具體工作的完成需要滿足地區脫貧核檢與評估的評價指標,但必須明確,工作檢查標準的指標不是減貧努力的上限,更不能成為一方領導機械完成任務的政策依據。未來貧困治理問題的多元化要求扶貧工作必須時刻跟上節奏,貧困治理容不得在“表格”上大踏步,應從這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中找到階段性完成的工期目標,倒排工期將任務分派,明確貧困治理過程中各方的責任與義務,防止擴大兜底出現的暫時脫貧、防止修改標準出現的虛脫貧、防止數據報表夸大的假脫貧。注重地區減貧發展體現出的階段性,在不同的減貧階段需要關注的內容不同。例如,在減貧措施實施初期,資金投入、節能降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區貧困水平,但是長遠來看,必須以一種發展的眼光助力地區減貧的持續效應。
減貧工作轉向常規化要將始終將群眾所需擺在首位。未來貧困治理工作應在政府層面建立新思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將農村資源可持續發展與貧困地區人民的根本利益牢牢綁定,不能將人民的主體位置剝離在減貧脫貧實踐之外。脫貧是否真達標,群眾說了算。脫貧與否不僅要看數字報表的變化,更要傾聽群眾話語,群眾是貧困治理的最終實現主體,保障減貧脫貧事業中公眾的話語權就等于擴大群眾的參與。把公眾話語作為衡量扶貧效果的評價指標之一,確保扶貧既受“數字”保護,又得到群眾“口碑”認證。此外,傾聽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心聲,不僅要聽群眾對脫貧攻堅階段性成果的評價,更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找到未來貧困治理長足發展的突破口。
減貧工作轉向常規化要吸納更為多元的力量參與其中。企業、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逐步發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同時,這些社會團體為減貧事業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遇、為貧困地區帶來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實現減貧效能可持續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脫貧攻堅期,全社會被號召起來參與到脫貧攻堅戰中,而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社會力量是否選擇在減貧事業中退出成為影響減貧效能的關鍵。因此,減貧工作轉向常規化,不僅指從政府層面在推進減貧治理過程中所實行的政策措施,而且也包括對多元化社會力量的正向引導,使其凝聚之力不松勁,形成更大的減貧效應。
2.5 城鄉減貧差異并存凸顯
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減貧主戰場一直聚焦在農村場域,城市貧困問題被忽略,且城鄉發展不協調也一直是減貧高效推動的制約因素。究其原因,城市化進程的向前推進是凸顯這兩個問題的關鍵因素。從人類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進程的角度回望城市與鄉村兩個場域,新時代對這兩個場域減貧問題的關注和解決程度將成為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環節。
隨著城市結構的不斷變化、城市發展的不斷前進,城市貧困內涵與具體表現形式也在相應地發生變化。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較早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相對貧困問題卻未能得到有效解決。近年來,中國對農村貧困現象關注度較高,加之城市化進程快速演進,城市貧困問題便更為凸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關鍵期,關注城市相對貧困人口將成為未來減貧工作的重要內容。城市中的易貧人口受到城市快速發展及結構轉型的影響,極易發生失業、收入低、受歧視、不合群、難發展等負面效應,加速了城市貧困問題的演化。
此外,城市貧困在識別上存在很大難度,與農村具有特定觀察人口或絕對貧困具有明確判定標準不同,城市仍以最低生活保障線作為衡量標準,明顯會導致識別上的偏差。而實際上,由于致貧原因的不同,對城市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也不同。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判定標準將城市貧困劃分為城市絕對貧困和城市相對貧困。脫貧攻堅完成后,中國要推進減貧效應走向可持續,就必須將城市相對貧困人口的識別與幫扶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3 后脫貧時代綠色減貧的轉型策略
3.1 堅持新發展理念,謀定思想站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2021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由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組成的新發展理念是從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全局性、根本性、長遠性發展出發,為實踐建立戰略方向、形成實踐綱領,并在實踐中引領發展。新發展理念將“十三五”“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的總布局、總思路、總方向統一其中,為今后更長時期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和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實現積淀科學依據,并在發展中不斷充實其科學內涵。在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后,中國綠色減貧事業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回望綠色減貧的發展,其堅守的理念依據就是新發展理念,同時也在新發展理念的各項具體指導下不斷完善自身發展體系。
創新發展為綠色減貧打開新的大門,為貧困地區脫貧和后續發展找到全新的動力支撐。綠色發展為綠色減貧提供環境保障和長久動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綠色減貧首先面對的是各地生態環境、資源儲量各不相同的問題,尤其在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生態貧困地區,由人與自然關系不協調引發的環境問題、發展問題長久制約著地區減貧進程。因此,持續將綠色發展作為引領綠色減貧的標桿,對實現美麗村莊、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的“綠色夢”具有現實意義。開放發展為綠色減貧對接更大發展空間打開通道,積極營造聯通內外環境的鏈條。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只有迎接市場考驗,才能真正在發展中找到適合自身的未來模式。同時,外部市場信息的匯入對反向促進減貧事業提質增速也具有積極作用。市場是最為精確的晴雨表,對進入市場的各類產品和資源精準給出需求標準,這也證明,要推動綠色減貧效應實現長效化發展,就需要在不斷地開放發展中尋找突破點,適應開放帶來的各種挑戰。共享發展為綠色減貧匯聚主體合力,推動減貧事業的公平正義。克服區位差異、人口差異等問題,將城鄉關系、收入分配、公共服務、教育普及等問題統籌規劃,并探索適合區域發展的共同行動方案。
3.2 實時對標問題,變革配套機制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歷史方位上,推動減貧長效機制構建,探索建立解決對標實際問題的變革性機制。突出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減貧實踐中的作用,在對標問題上持續攻堅,這也是解決減貧問題的核心所在。對貧困問題的準確認識為后脫貧時代綠色減貧事業指明方向,有利于后脫貧時代鄉村持續開展綠色減貧,在獲得鄉村長效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振興和現代化建設。進入后脫貧時期,應對長期存在的相對貧困問題及其他新問題進行分類,而如何實現科學分類,如何對發生或存在的新問題、新現象重新歸置,仍需要從綠色減貧長遠目標出發,找到可持續、常態化推動的減貧方案。
從機制完善、執行、監督評價層面出發,各級政府發揮主體職能,以保護生態和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為雙贏目標,積極對接國家政策,對本地區待推進的項目合理部署、有序推進實施,充分調度區域發展資源,引導地區特色減貧產業走向綠色化。在這個過程中,各地將自身實際情況作為發展的基礎,探索本地資源整合模式,標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減貧重點,完善地區減貧方案。
3.3 瞄準貧困根源,阻斷代際傳遞
《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中提到,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的決策部署,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完善農民參與機制,激發農民參與意愿,強化農民參與保障,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以往在脫貧攻堅中,強調扶貧要扶“志”“智”,是從克服貧困人口潛藏在發展動力中懶惰思想、等靠要思想角度提出的,充分說明了從人精神層面消除貧困根源的重要性。未來,應優先關注脫貧人口對其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滿足程度,提振貧困人口后續發展的潛在動力,完善相應的激勵與帶動機制,實現在精神層面戰勝貧困,推動發展的思想延展。
以“志”的建設優化貧困人口全面發展的思維架構。以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貧困人口難脫貧的主要因素包括精神層面存在對貧困的恐懼、減貧能力的不足、精神動力的缺乏等。在代際傳遞過程中,這種精神層面的貧困更難擺脫,由此導致在減貧過程中需特別注意從提振精神脫貧入手,大力提升貧困人口個人發展斗志,激發其自我全面發展動力。
以“智”的提升阻斷代際貧困傳遞。貧困與人類發展相生相伴,如何阻斷其代際傳遞成為未來減貧和振興發展成功的關鍵。補足“智”的缺口,教育是本質,社會文化氛圍形成是核心。“智”的提升,一是要靠貧困人口思維上的認可,以往,在貧困地區教育斷檔似乎是一種平常現象,一部分年齡偏大的農村貧困人口甚至認為教育無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及脫貧攻堅的全面完成,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不僅開始認可教育,而且鼓勵下一代走出去,接受更高的教育,還有一部分人積極參加就業培訓等,實現思維轉換。二是要靠貧困人口主動作為,為擺脫貧困,身處貧困地區的人口主動進行探索,例如,以往有很多人走出農田,以農民工的身份進入城市,參與到城市建設中,獲取高于以往收入的回報。如今,鄉村成為發展的新興平臺,鄉村開始留得住人、叫得回人,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主動參與到本地減貧建設與發展中,實現了從行動上的回歸。
3.4 堅持綜合施策,發揮后發優勢
綠色減貧是長期性的事業,在其長遠的發展規劃中,需要結合貧困地區自身特點,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發揮包括經濟、技術、自然資源、勞動力在內的后發優勢,提升減貧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一是要發揮科學技術后發優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于貧困地區而言,科學技術的積累可以正反饋于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與其相伴相生的是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貧困地區根據自身的地理、資源、生態、歷史等特點,積極創新科學技術運用,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學研究,形成獨具特色的科學技術優勢,為經濟發展、綠色減貧提供后發動力。二是要發揮自然環境后發優勢。綠色減貧推動過程中,綠色排在前,減貧排在后,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呵護脆弱的生態環境、修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三是要發揮制度完善后發優勢。既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呵護自然,又要兼顧經濟發展、高效減貧,必須要有制度支撐。中國在前期脫貧攻堅戰中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貧困地區要充分借鑒經驗、減輕發展壓力、彌補制度空白,加快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步伐。從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整體過程中挖掘貧困難以消除的本質原因,同時適時調整制度建設與社會發展結構的匹配性,找到制約貧困地區實現綠色減貧效果的不對稱因素。
3.5 聚焦人類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在對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工作中,要積極探索綠色減貧成效的作用發揮,實現脫貧地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要將綠色減貧的主體發展作為“十四五”時期關注的重點。不論是脫貧攻堅,還是未來脫貧地區的振興與現代化建設,都要靠貧困人口去實現。貧困人口既是減貧需求的提出者,又是減貧實踐的行動者,兩種角色在貧困人口上的集中體現決定了綠色減貧必須將貧困人口能力的提升作為發展基礎。人口需求被滿足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不同貧困地區體現出在人口需求上不同的缺口,但不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區域貧困,都嚴重影響貧困地區人口的需求增長和社會發展。因此,把人民的生存問題作為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的目標,不僅是書寫歷史答卷的證明,更是對人類發展基本需求的重視。實踐主體依舊圍繞“人”展開,不論是制定政策及實施政策的組織者,還是貧困人口,在充分調動貧困人口中蘊藏著的豐富人力資本之后,要建立人力資本與生態自然社會資本之間的聯系。通過綠色減貧實踐,儲備貧困人口人力資本,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形成人力資源的價值轉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同時,要把綠色減貧與未來更長時間人類減貧事業聯系在一起,與實現共同富裕聯系在一起。綠色減貧內涵不僅是實現減貧的方式方法,更是將綠色作為一種發展理念推進人類應對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的長期指標。圍繞貧困人口和貧困實踐場域拓展綠色減貧內涵的深度和廣度,指明貧困地區的未來走向。綠色減貧是關注貧困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全領域的綜合議題,綠色減貧實踐也將環境承載、經濟發展、文化傳承、人口發展、資源轉化等納入其中,有效應對在減貧過程中貧困地區出現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綠色減貧實踐作為探尋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藍本,在未來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汪三貴.生態保護與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J].經濟導刊,2019(10):81-82.
[2] 莫光輝,張 菁.綠色減貧:脫貧攻堅戰的生態精準扶貧策略——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六[J].廣西社會科學,2017(1):144-147.
[3] 馮丹萌,張 琦.我國貧困地區綠色減貧振興之路的探索[J].環境保護,2019,47(19):36-39.
[4] 張 琦.習近平綠色減貧思想具有長遠的戰略性指導價值[J].人民論壇,2018(3):55.
[5] 孫繼鳳,劉愛榮.貧困區的發生類型與可持續性脫貧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8(2):29-32.
[6] 張夢娣,張 琦,張 濤.中國綠色減貧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21,37(19):39-42.
[7] 劉耀彬,卓 沖.綠色發展對減貧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區與非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對比分析[J].財經研究,2021,47(4):64-78.
[8] 葉光宇,韓廣富.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的減貧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廣西社會科學,2020(1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