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產品品牌”開始,關于農業品牌化的要求也逐年細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是其中一個重要抓手。
針對這一熱點話題,在2024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霍啟剛:
“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接下來需要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民收入,達成共同富裕目標。我認為其中一項關鍵舉措就是要打造區域公用的農產品品牌。”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表示。
他建議,從四方面入手推進相關工作:
首先,要根據區域特點培育優質品種。可以引入高校科研團隊支持,推動高校農業科研機構與脫貧地區形成幫扶模式,建立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其次,要打造優質農產品品質標準體系。“對消費者而言,產品的質量是影響購買意愿和銷售溢價的重要因素。”霍啟剛指出。
第三,要建立優質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評選機制,推動區域農產品從地方走向國際。霍啟剛建議,放寬現行精品品牌培育條件限制,同時擴大優質農產品評選活動的規模和范圍,設立地區品牌名錄,推動區域農產品“走出去”。
第四,要充分發揮各地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助力打造區域農產品全產業鏈。霍啟剛指出,強大的產業鏈是區域農業品牌的發展根基,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
在品牌建設中助力打造差異化產品,增強營銷推廣能力,通過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全面提升區域農業品牌市場競爭力。
“農民是我國社會結構的基礎,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建議,以政府為主導支持區域農產品品牌建立,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通過輸出優質農產品,向世界展示我國作為農業強國的實力。

全國政協委員曹鵬: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提交了《推動農業科技和品牌建設 助力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曹鵬認為,當前農產品加工業還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以及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為此,他提出了通過政策引導,推動數據要素應用、加強科技創新、培育知名品牌、完善產業鏈數智化建設等一系列具體建議。
在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他建議政府、三方機構、企業共同發力,挖掘地標特色農產品,通過品牌標準認證和綠色品牌新體系的構建,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農牧漁產品的免稅范圍,降低該類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稅負,增加對特色農產品零售企業的補貼支持,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針對智慧農業技術裝備的高投入問題,曹鵬建議設立專項補貼資金,對購買和應用智慧農業技術裝備的農民和農業企業進行補貼。同時,加強技術培訓和推廣,促進智慧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
在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方面,曹鵬建議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同時,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拓寬融資渠道,加強產業鏈整合,提升國際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崔海洋:
加強地理標志保護,是全國政協委員、貴州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崔海洋長期關注的話題。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再次提及“建立國家地理標志統一法律制度”。
崔海洋調研發現,當前,我國同時存在三種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分別是2001年修訂后的《商標法》、2005年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和2007年原農業部發布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三種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存在法律位階不同、申請注冊(登記)條件不同、保護措施不同、保護效果存在差異等區別。”
為充分發揮地理標志制度在推進鄉村振興和助力特色產業發展中的促進和保障作用,崔海洋認為,應加快地理標志專門立法,整合《商標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關于地理標志的相關規定,統籌地理標志的申請、認定、管理、保護,規范地理標志注冊審批行為,明確侵權行為的規制和處罰責任,構建統一的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體系。
地理標志產品和品牌需要長期投入和持續維護。為此,崔海洋還建議,加大地理標志保護力度,設立專項扶持經費,加強對地理標志區域公共品牌的培育和保護,依法打擊侵權假冒行為,確保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和信譽,充分發揮地理標志制度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