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之

本文主人公陳遼敏

陳遼敏在調解現場
陳遼敏曾任杭州市西湖區法院立案庭調解組長、副院長,現任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長、二級高級法官。在長達28年的法官生涯中,她把法學、心理學、社會學融入調解工作中,總結出了統籌調解、分類調解、滾動調解、循序漸進調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調解方法,以調解藝術展示“柔性司法”。僅6年就調解辦結民商事案件近五千件,且無一退回、無一上訴。她還在全國率先開創性地使用“網絡法庭”,成立全國首家互聯網法院。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陳遼敏是2022年度CCTV十大法治人物、2023年全國雙百政法英模。
2024年3月,陳遼敏來到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給學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課。“大家可能會覺得法官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我卻喜歡和當事人并肩坐在調解桌前促膝長談,以理服人。我想用調解的藝術去展示‘柔性司法之美。” 臺下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1973年4月,陳遼敏出生在浙江寧波。1995年,陳遼敏以筆試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浙江建德市人民法院。2007年4月,在陳遼敏調入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的第二年,院里派她到剛成立的立案調解組任組長。那是法院收案陡然上升的一年。彼時,互聯網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權益沖突明顯增加。再加上西湖區是杭州市的一個老區,地域大、人口多、情況復雜,給調解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剛開始,陳遼敏的內心有過掙扎和糾結,“調解的都是瑣瑣碎碎、婆婆媽媽的事,太沒挑戰性了!”但骨子里的那份倔強讓她選擇了堅持,“工作到了自己手上,要干就要干好,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自那以后,她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每天都會有七到八個案件需要進行調解,多的時候甚至有十多個案件,陳遼敏穿梭在多個調解室之間,有時候上一個案件還沒調解完,下一個案件的當事人已經在門口等候了。
曾經有一個被告,一進法庭就沖陳遼敏嚷嚷:“今天是窮人和富人打官司,我倒要看看,你們法院是幫窮人還是幫富人!”案件的原告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被告小郭是從外地來杭州打工的送水工,雙方在收入上有較大的差距。面對這種棘手的狀況,陳遼敏并沒有急躁或生氣,而是微笑著說:“法庭上沒有窮人和富人,你們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我和你們也是平等的。”聽她這么一說,被告小郭的情緒慢慢平復了。經過一番努力,調解最終成功,并當庭履行。被告小郭說,他打官司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不是為了幾千元錢無理取鬧,他要的是公平和道理。他向陳遼敏豎起了大拇指。

工作中的陳遼敏
2010年的一天,西湖區法院接待了一位千里迢迢從貴州過來的當事人,他起訴要求與因販毒被判有期徒刑12年、現在浙江女子監獄服刑的妻子離婚。為了避免原告在浙江、貴州兩省之間來回奔波,陳遼敏在剛結束另一個案件的庭審后,顧不得休息,立即趕赴數十公里之外的女子監獄。監獄方面破例在中午安排了開庭場所。調解中,陳遼敏充分考慮到被告處于非常時期,情緒可能不穩定。因此,陳遼敏盡量用溫和的語氣與被告交流。而為了避免被告在沖動之下同意離婚,事后又后悔的情況發生,陳遼敏就一遍遍地做她的思想工作。經過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交流與溝通,被告終于放下了思想包袱,與原告達成了離婚調解協議。
杭州公交車司機于軍對陳遼敏充滿感激之情。于軍的父親早年因為有外遇而拋妻棄子,現在半身癱瘓失去生活依靠,于是到法院要求兒子承擔贍養義務。第一次調解時,于軍母子非常氣憤,不停地指責陳遼敏。陳遼敏理解于軍的痛苦,每次開調解會都耐心地傾聽于軍發泄心中的怒氣,從不生氣。調解期間,她特意請來于軍的同事一起參與,安撫他的情緒。后來調解成功了,陳遼敏還經常打電話詢問于軍的工作和他母親的情況。事后,于軍感動地說:“您能理解我,愿意傾聽我說心里話,陪我們度過那段難熬的時光,真的和我們家里人一樣。”
在西湖區法院立案庭調解組工作的六年多時間里,陳遼敏共辦結民商事案件近五千件,結案率95.36%,調解撤訴率86.39%,案件平均審理時間21天,所辦之案無一超審限、無一當事人纏訴上訪,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統一。
回望四千多個調解故事,陳遼敏驚喜地發現,當自己真正堅持將調解工作做下去,她竟然“調出一片新天地”。
走進陳遼敏的辦公室,看到她的書架上,既有法律專業的參考書,也有介紹中外調解經驗以及心理學的書,甚至還有介紹穿衣搭配的雜志以及小說。“調解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工作,非常考驗法官的綜合智慧,很多時候比判決更耗時費力。”陳遼敏說,她希望自己除了具備專業法律知識外,還能將工作融入社會生活中。
在一個調解案件中,原告李先生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被車輛撞傷,智商變得只有五歲兒童的水平。可是,在庭前調解時,駕駛員、車主和租車方都相互推諉,不愿承擔責任。為此,陳遼敏連續組織了4次調解,終于讓他們都認同了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但在具體賠償金額上各方仍然爭論不休。陳遼敏一度想放棄調解,但是轉念一想,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一定要想方設法激起大家的同理心。于是,她又組織了第5次調解。這一次,陳遼敏特意通知原告代理人,一定要將李先生帶到法庭。那天,當李先生在年僅8歲的兒子的攙扶下,蹣跚走進法庭時,3名被告終于被感化了,同意支付六十多萬元的賠償款。看到這樣的結果,原告代理人對陳遼敏說:“只有像您這樣充滿善心、帶有柔性的法官,才會想到這種調解方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