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儀
摘 要: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具有德育教育價值的材料,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讓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五育”融合落到實處,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關鍵詞:“五育”;小學語文;德育教育
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由其可見,育人從古到今都非常重要。作為一名教師,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怎樣做“人”。先成人,后成才。一個品德端正的人,哪怕智商不高,但他也能為社會、國家做貢獻。語文教材本身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選出的,因而亦成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沈重的《狼牙山五壯士》、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李星樺的《十六年前的回憶》,都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忠于國家、忠于革命、忠于黨,時刻把國家與人民的利益放于首位;《走月亮》《觀潮》《海上日出》等課文能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竹節人》《陀螺》這類文章除了生動有趣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做一做,這不就是勞動教育了嗎?如何將“五育”融合到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中,是確保這一理念能夠落地生根的議題。
一、語文課堂是豐富小學德育教育的渠道
漢語是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交際工具,在我國逐漸走向國際化后,漢語也成了許多國際友人爭相學習的語種。面對當今國際形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培養擁有一顆愛國之心的人,是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語文課堂上貫穿德育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語文這一學科擁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這意味著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便利。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學生通過朗讀能體會到當時租界內和租界外的不同之處,也會因為巡警偏幫外國人而憤憤不平。但學生只是覺得不公平、生氣,如果教師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明白貧窮就會挨打、落后就會被欺負的道理后,他們就會思考:我會為什么而讀呢?一旦學生有這個思考,說明這節課已經達到目的了。這就是語文課堂的優勢,能借助課文順利地完成德育滲透。又如四年級下冊第23課《黃繼光》一文,在課前給學生出示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而建造的豐碑,再對黃繼光及寫作背景進行簡介,這樣就能很好地渲染氣氛,把學生帶入抗美援朝戰爭與上甘嶺戰役之中,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學生感知黃繼光這一英雄形象做了充分的鋪墊,使學生對黃繼光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語文課堂對學生培養愛國主義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再看看《小英雄雨來》一文,文章開始介紹雨來的調皮,學生很容易就代入其中,因為跟自己有幾分相像,這已經為感悟文章埋下興趣的種子。后來在看到雨來面對鬼子的初而引誘繼而動武都無動于衷,沒有把交通員交出來時,學生就很容易感受到其英勇不屈的精神,這也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語文課堂促進了小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對于小學生來說,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來源于父母、周圍的環境,現在再多了一個途徑:網絡。學生過早接觸網絡,不加篩選地吸收網絡觀點,很容易造成情感扭曲,影響了價值觀的形成,這時語文課堂就成了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陣地。語文書上的文章溫潤著學生的心靈。只要語文課堂在,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就在。如四年級上冊的《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就是一個很好的情感價值觀教育的文章。文章中作者豐富的心理描寫會引起部分學生共鳴,因為期望上臺表演而緊張,鬧出了不少笑話,同學對“我”的取笑,害怕被替換的心情都寫得入情入性。最后被取笑的那一幕在日常同學相處時也時有發生,這時語文教師需要展示口才與素質。教師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代入到這個故事中做比較,讓學生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教師再適時地給予點評指導。
三、語文課堂使“五育”更有實效性
現代教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是以生為本,語文課堂更甚,在語文教學時滲透教育顯得更加容易。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能更親切,有了親切的交流,更能體現課堂教學實效性。如何才算是有效教學呢?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要用什么標準來衡量呢?在一節課上,學生不單要知道什么、懂得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把知道的、懂得的用到生活中,這樣才算是實效性。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在課堂上把“五育”落到實處。
(一)立德樹人,在語文課堂中融合愛國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德育教育的底蘊,許多課文本身就蘊含著濃厚愛國主義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在學習課本的過程中,通過品讀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如沈重的《狼牙山五壯士》、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李星樺的《十六年前的回憶》,都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忠于國家、忠于革命、忠于黨,時刻把國家與人民的利益放于首位。
(二)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實利主義教育
習作教學非常重要,它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從一、二年級的寫話到中高年級的作文。每一次的習作都可以作為對學生的“五育”教育,只要利用好每次的作文教學,就可以自然注入相關教育。如在中高年級的半命題作文——《××我想對您說》的作文課堂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先選好傾訴對象,然后選擇傾訴內容。而在選擇傾訴內容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感悟市井百態。大部分學生會對父母師長說感恩的話,也有部分學生發現社會問題后對相關人員進行勸說,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作業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
關于作業,可選擇讀書,或是書寫,教師要利用好每一次的作業,達到育人目的。就如很多閱讀題都會出現一個這樣的問題“讀了這個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啟發”,這個問題除了讓學生自己思考外,還能根據其他同學的回答提煉適合自己的啟發。而在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是否是自己獨立完成的,這也是對學生進行了誠信教育。誠信是非常重要的,“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學生應該從小就懂得這個道理。
(四)通過課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課外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既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又能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積累,提高寫作水平。如果我們多為學生選擇課外讀物,課外閱讀也能成為育人的陣地,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課外讀物包羅萬象,讀歷史經典能讓學生知曉中國歷史發展;讀紅色故事能讓學生明白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讀科幻類讀物能開發學生潛力,啟迪學生智慧……
(五)合理利用教材,在語文課堂中進行美育
如教學《暮江吟》一詩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學生或許并不理解“殘陽鋪水”“半江瑟瑟”“半江紅”是怎樣的感覺,哪怕給學生展示圖片進行更具體的了解,也不如讓學生和家長走進生活去感受來得直觀。當學生看到真實的江邊落日時,那美的感受會讓人驚嘆。又如學習《海上日出》一文,學生可以走出家門,跟家長進行一次親子活動,去感受晴天時的日出、有云時的日出,通過親身體會感受日出的“奇”,這既是一種美育教育,又能拉近親子間的距離,一舉兩得。
人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因此,我們應如何對這些孩子進行培養呢?教師不能用統一的方法,必須因材施教。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一改固有的思想,更新教學理念,教學工作不能只是單純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一堂有效的語文課除了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還要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有著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何做一個將來能為祖國做貢獻的人,這就是把“五育”融入語文課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