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燕 何金彪 馬成燕



摘 ?要:生鮮電商發展新機遇的到來,也對“末端”配送帶來更高的需求和要求。為使生鮮電商冷鏈物流在進行“末端”配送提前進行風險的控制與預防,確保生鮮產品的“鮮”和配送的“快”,減少生鮮食品的損失,實現降本增效,文章應用流程分析法來識別生鮮末端配送各關鍵環節的潛在風險,構建了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并給出了風險應對措施建議。
關鍵詞: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風險識別
中圖分類號:F252.14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11.035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resh e-commerce has also brought higher demand and requirements for "end"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control and prevent risks in advance of the "end" distribution of fresh e-commerce cold chain logistics, ensure the "fresh" and "fast" distribution of fresh products, reduce the loss of fresh food, and achieve cost and efficiency reduction, this paper applies process analysis to identify potential risks of key links in the "end" distribution of fresh e-commerce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builds the "end"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resh e-commerce cold chain logistics. The paper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al with risks.
Key words: fresh e-commerce; cold chain logistics; "end" distribution; risk identification
0 ?引 ?言
生鮮電商自出現以來,發展速度迅猛,保持著30%以上的年增長率。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宅經濟”的崛起加快了線上買菜的市場發展,生鮮電商的短暫窗口期到來的同時,對生活保障類的生鮮商品的“末端”配送也提出了新的挑戰。2020年6月1日起,《食品冷鏈末端配送作業規范》WB/T 1104—2020正式實施,及時填補了冷鏈末端配送標準的空白。末端配送作為全程冷鏈從產地到消費者的最后關鍵環節,也是直接導致生鮮履約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環節。如何全面系統地識別出其中潛在的風險,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統、科學的“末端”配送風險評價體系,為生鮮電商冷鏈物流在進行末端配送時進行風險的控制與預防,提前做好預防準備,確保生鮮產品的“鮮”和配送的“快”,減少生鮮食品的損失,實現降本增效,這些研究將對支撐生鮮電商的良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國內外關于生鮮冷鏈末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末端運營策略和適用范圍、末端基礎設施兩個方面,如張漪和段夢媛[1]、王建明[2]、王佳樂和胡亞敏[3]、鄭端[4]等研究,而關于生鮮冷鏈末端配送風險的研究很少。在風險管理方面,Kim K等[5]建議構建UCCL智能風險管理框架;Guritno[6]指出運用風險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結合的方法可以提高生鮮供應鏈的效率,減少物流成本;周冬娥[7]針對生鮮食品“最后一公里”配送風險的來源識別、風險分析和評估方法及控制措施進行了探討;進一步,韓栓銘[8]構建了生鮮電商末端物流配送風險的指標評價體系并實證進行了末端物流配送風險評估。在供應鏈的視角下的風險研究方面,石雙婷[9]利用系統動力學對各個環節的風險進行評價;方曉波[10]指出冷鏈過程中溫度失控為最重要失效模式,冷鏈系統中如何維持溫度的穩定性成為冷鏈管理首要問題;李亞楠[11]將生鮮冷鏈流程歸結為四個核心作業環節即集結、儲存、分揀以及運輸環節,并給出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防范對策。鑒于此,本文運用流程圖識別風險,并確定風險評價指標,建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了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應對風險的相關建議與措施。
1 ?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模式和風險識別
1.1 ?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模式
目前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模式主要有送貨上門模式、智能快遞柜自提模式、第三方代收模式、團長處自提模式[12]和前置倉/實體店+O2O模式、無人機無人車配送。但總的來說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還存在許多問題,如配送成本高、配送車輛裝載利用率低、配送時間不及時、生鮮產品質量難以保證、配送服務規范化程度低、智慧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解決好末端配送問題,實現“降本增效”迫在眉睫。
1.2 ?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風險識別
生鮮電商“末端”配送作為生鮮電商冷鏈物流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主要特點是對配送貨物的品質要求高,時效性強,也就是所謂的既要保鮮又要快捷。生鮮電商“末端”配送流程如圖1所示。
本文考慮“末端”配送的實際操作情況,將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劃分為分揀、包裝出倉、運輸、配送投遞四個環節。
(1)分揀環節。生鮮冷鏈物流“末端”配送中的分揀環節主要由以下各項具體作業構成:接收訂單、制定分揀作業計劃、分揀前準備、揀選作業、質量檢查、訂單檢查、信息記錄,如圖2所示。
其中,分揀作業計劃的制定影響著整個分揀環節各步驟及其后續運輸作業的順利進行;分揀前準備是指在分揀前應準備所需要的耗材,包括塑料袋、標簽、周轉筐等,未準備好有影響分揀進度的風險[13];揀選作業是按照客戶需求的種類、品級以及對生鮮產品的特殊需求,從相應的倉庫以及相應的儲存位置揀選出產品;質量檢查是對將要出倉的生鮮產品的新鮮度進行檢查或檢測。基于此環節分析,識別出分揀作業流程中潛在的風險有:訂單處理風險、生鮮新鮮度風險、生鮮損傷風險。
(2)包裝出倉環節。生鮮冷鏈物流“末端”配送中的包裝出倉環節主要由以下各項具體作業構成:包裝、貼標簽、整理貨物、制定送貨計劃、信息記錄、包裝檢查、出倉/出店,如圖3所示。
其中,包裝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人為因素造成生鮮損傷,同時,包裝方式、包裝程度及包裝材料都會對生鮮的濕度、色澤、營養價值有重要影響[14];制定送貨計劃是指確定送貨的時間、人員和運輸工具;包裝出倉環節信息記錄是對整個包裝環節各項信息進行記錄,同時還有配送地址記錄、所需運輸工具記錄、出貨數量、庫存信息等,存在一定的記錄失誤風險。基于此環節分析,識別出包裝出倉作業環節中潛在的風險有:包裝過程風險、包裝保溫效果風險、出倉信息記錄風險、出倉溫控風險。
(3)運輸環節。生鮮冷鏈物流“末端”配送中的運輸環節主要由以下各項具體作業構成:車輛人員準備、出倉情況檢查、裝車、冷藏工具溫度調節、運輸、到達卸貨,如圖4所示。
其中,裝車是將生鮮商品搬運裝載到運輸車輛上,并在車輛上碼放堆疊好,當生鮮商品裝車順序、堆疊方式不當或過于追求裝車速度時,可能存在損壞商品的風險;冷藏工具溫度調節是對冷藏工具如冷藏車、冷藏專用箱或保溫箱進行溫度調節,可能存在調節的溫度不符合規定的風險;運輸為末端配送的重要環節,不確定的影響因素也很多,比如車輛故障、冷藏工具失效、道路顛簸、天氣影響、交通堵塞等;到達卸貨是當生鮮商品到達目的地之后配送員從車上搬運下來的過程。基于此環節分析,識別出運輸環節中潛在的風險有:裝卸貨損風險、溫度調節風險、冷藏工具失效、道路顛簸損壞風險、交通事故及人員意外傷害風險、配送車輛故障風險、信息傳遞風險。
(4)配送投遞環節。生鮮冷鏈物流“末端”配送中的配送投遞環節主要由以下各項具體作業構成:到貨檢查、投遞、消費者驗收、簽收/拒絕簽收、信息記錄、消費者評價,如圖5所示。
其中,投遞作業是指配送員將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買的生鮮商品投放到智能配送柜、第三方代收點或是直接配送上門的過程,當人離開車后,留在車上的貨物存在丟失的風險,同時當送貨上門時,消費者不在家且信息溝通障礙可能導致需要二次配送;對于第三方代收時,也有消費者私密性問題;消費者驗收主要是對生鮮商品的質量檢查,對物流信息查詢、交貨準時、配送人員禮貌性等方面進行評價,當消費者不滿意時則有拒絕簽收和投訴的可能。至此,整個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的配送完成。
由于在配送過程中外部環境對配送風險也有較大影響,通過歸納可將外部環境風險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環境,主要為地理及天氣變化風險;二是社會環境,有交通堵塞風險、政策變動風險、突發事件風險[15]。
2 ?生鮮電商冷鏈“末端”配送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經過以上流程分析和文獻歸納,以及和相關專家討論后共篩選出24個二級風險指標。構建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風險的評價體系一共有5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下有若干二級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經走訪訪談30余名生鮮配送員和咨詢相關專家后,確定相關指標重要性,綜合評估得到,二級風險指標中生鮮新鮮度風險、包裝保溫效果風險、道路顛簸損壞風險、二次配送風險和交通堵塞風險是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風險中的關鍵。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的流程觀察,將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劃分為分揀、包裝出倉、運輸、配送投遞四個環節,并對每個環節進行了系統的風險梳理,同時參考相關文獻,發現可能存在的風險,構建了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經訪談生鮮配送員和咨詢相關專家后,對二級風險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指標進行確定和重點關注,并對生鮮新鮮度風險、包裝保溫效果風險、道路顛簸損壞風險、二次配送風險和交通堵塞風險提出相關風險防范措施:(1)確保生鮮產品采摘入庫新鮮。為防范生鮮新鮮度風險,需確保生鮮產品入庫新鮮,盡量確保在入倉或入店之前是完好無損且新鮮度較高。(2)加強對包裝技術的投入。生鮮新鮮度風險很大程度上是由保鮮手段或程度不夠所造成,為防范包裝保溫效果風險,需加強對包裝的投入,包括生鮮包裝材料和包裝方式等,可以像順豐那樣在冰袋創新上下功夫,研發出專利冰袋自動注水機,保鮮的同時將包裝的成本降低。(3)改進生鮮包裝方式,提高穩定性。為應對道路顛簸損壞風險,需加強生鮮包裝的牢固和穩定性,避免因包裝不牢導致運輸途中晃動,導致生鮮產品損傷;同時提高配送車的緩震性,并在運輸途中,配送員應平緩駕駛,避免顛簸損壞生鮮產品。(4)提高服務質量。為防范二次配送風險,需提高服務質量。末端配送人員直接面向客戶,如能隨時隨地的貼心盡責、禮貌熱心的為消費者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就可以大大減少“末端”配送服務風險,提前和客戶溝通好,二次配送的風險也會隨之減少。(5)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共同配送模式。如盒馬鮮生和京東生鮮目前采購共同配送模式互為配送,而未來的生鮮電商一定是和共享經濟緊密合作的,生鮮企業可以在充分發展自身配送物流體系的基礎上加強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戰略合作,高效整合配送資源,做到資源共享,提供更靈活的的配送方式和收貨方式,提高生鮮物流“末端”配送效率,實現其成本的有效控制與優化,從而獲得更好效益的同時也確保了生鮮的“鮮”。
參考文獻:
[1] 張漪,段夢媛. 生鮮電商末端配送顧客取貨點的選址決策方法[J]. 物流科技,2016,39(5):21-25,61.
[2] 王建明. X生鮮電商末端配送問題研究[D]. 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21.
[3] 王佳樂,胡亞敏.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與優化策略研究——以徐州市為例[J/OL]. 物流科技:1-4[2023-06-07].
[4] 鄭端. 雙循環下陜西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提升對策研究[J]. 物流科技,2023,46(7):119-120,129.
[5] ?KIM K, KIM H, KIM S K, et al. i-RM: An intelligent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cold chain logistic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6(46):463-473.
[6] ?GURITNO A D.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An approach to reduc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costs[J]. Risk Management, 2016,3(3):90.
[7] 周冬娥. 生鮮電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風險研究[D]. 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5.
[8] 韓栓銘. 生鮮電子商務末端物流配送風險探究[D]. 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7.
[9] 石雙婷. 生鮮電商供應鏈物流風險研究[D]. 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8.
[10] 方曉波. 冷鏈物流失效的風險識別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8):26-30.
[11] 李亞楠.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分析[D]. 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5.
[12] 王曉芳. 零售新風口—社區團購商業模式分析研究[J]. 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11):57-59.
[13] 孫靜遠. 蓋世公司冷鏈物流風險管理研究[D]. 濟南:濟南大學,2019.
[14] 陳永平,李赫. 大數據時代物流末端配送、消費體驗需求滿足及其價值創造能力提升[J]. 財經論叢,2017(1):95-104.
[15] 陳婷婷. 基于BP神經網絡的肉制品冷鏈物流質量風險評價研究[D]. 秦皇島:燕山大學,2019.
收稿日期:2023-06-08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貴州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2024RW113)
作者簡介:安海燕(1979—),女,貴州銅仁人,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和農業經濟問題;何金彪(1996—),男,湖南永州人,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發展和農業經濟問題;馬成燕(1999—),女,寧夏海原人,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發展和農業經濟問題。
引文格式:安海燕,何金彪,馬成燕. 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末端”配送風險識別研究[J]. 物流科技,2024,47(11):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