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威?王曉紅
摘? 要:[研究目的]媒介形態的多元化為科學家精神傳播提供了豐富載體,探討以跨媒介敘事為策略實現科學家精神傳播的創新突破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方法]立足跨媒介語境,循著“傳播實踐—價值呈現—賦能機制”的邏輯理路展開研究,闡釋了協同敘事、議題細分、多元情境及傳播定位明確的科學家精神傳播策略,指出科學家精神的傳播價值表現為滿足個體需求、提升群體科學素養、營造科學傳播氛圍,通過降維傳播、豐富敘事、善用算法,促成認知、態度、行為的轉變、達成。[研究結論]基于此,跨媒介語境下,要做到內外兼顧、由淺至深、緩急相濟,以深耕垂直領域、創新生產系統、多要素協同共創,推動科學家精神傳播效能提升。
關鍵詞:跨媒介敘事;科學家精神;協同敘事;裂變傳播;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N99;D63;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5.02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1]。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2]。在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中,科學家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是衡量科技創新氛圍的重要指標。
全媒體時代,科學家精神得以借助新的媒介方式獲得廣泛傳播和關注,科學知識的普惠、科學難題的解答、科學思想的辯論交鋒及科學的探秘,都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傳播與引領[3]。媒介形態的多元化為科學家精神的多樣化傳播敘事提供了豐富的載體支撐,聚焦科學家精神的議題提出、討論與傳播,在跨層次、跨領域、跨平臺等多向度實現創新突破,對凝聚形成以跨媒介敘事為重要方法與策略的科學家精神傳播新動能有重要意義。
一、跨媒介語境下科學家精神的傳播實踐
得益于新技術的應用,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媒體智能化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進而推動媒介功能發生變革,跨媒介語境下的傳播敘事呈現出新的特征[4]。聚焦跨媒介語境下科學家精神的傳播實踐,描繪科學家精神傳播的現實圖景,有助于從全局視角認識、理解科學家精神傳播過程中的新現象、新問題,為科學家精神高效傳播提供切入點與著力點。
(一)多方協同敘事,立體闡釋科學家精神
全媒體時代,傳播形式和傳播主體的多樣化為科學家精神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立體的展現方式。跨媒介傳播視域下,各類傳播主體基于個性化視角,共同為科學家精神的立體闡釋貢獻力量。從傳播實踐來看,近年來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所發起的科學家精神話題,既有來自官方的組織,亦有來自民間的自組織,形成了多主體跨媒介的聯合共構,聚焦科學探索、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科學家故事等或宏大或細微的話題,織就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敘事體系[5]。在對相關話題的參與熱潮中,人們接續傳播科學家精神的創新熱情不斷受到激發,從人際到大眾,由個體及機構,兼顧圖文與視聽,形成一幅內外聯動、縱橫交織的科學家精神傳播畫像[6]。從人們對于科學家精神相關議題的關注與積極參與中可以看出,全媒體傳播體系有效賦能科學家精神議題的跨媒介聯動敘事,加之當前我國崇尚創新、熱愛科學的氛圍濃厚,科學家精神傳播方興未艾,體現出強勁的“流量收割力”。
(二)議題垂直細分,帶動全民參與共創
跨媒介語境下,聚焦科學家精神,各類傳播主體或講述科學家成長故事,或展現尊重知識、崇尚科學的社會風貌,形成多樣化的細分領域,帶動了全媒體聯動、全員參與、全效呈現的科學家精神傳播熱潮。如主流媒體和一些科研機構或科學家個人在社交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分享科學家的成長故事與成就,介紹科學家的科研經歷、科學發現及社會貢獻,這些內容以或圖文或視頻的形式生動展演了科學家們的才華、毅力和創新精神,激勵社會大眾學習科學家,追隨其腳步[7]。也有科研機構或科學愛好者通過短視頻或直播展示各種科學實驗的過程與結果,如化學反應、物理現象等,基于對相關內容的直觀展示與生動解說,引起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探索與創新興趣,激發其對科學研究的探索欲望[8]。另有一些科學普及機構或科普博主在各類社交平臺上分享科學知識和科普趣聞,如宇宙奧秘、生物進化、地球科學等相關內容,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讓用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有趣的科學知識,激發起對科學探索與科技創新的興趣與熱情,相關議題由于具有現實貼近性和有用性,往往會引發接續創新傳播。
(三)情境豐富多元,打造輸出流量爆款
全媒體傳播生態下,短視頻、直播等各類傳播形態具有豐富的視聽及交互要素,同時借助AR、VR等技術手段,營造出多元化的傳播情境、體驗場景,將科學家精神鮮活地呈現出來[9]。跨媒介情境下,各類傳播主體通過采用差異化形式和方式,如動畫、紀錄片、訪談等實現科學家精神傳播,增加了內容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有效提升了內容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科普網站等不同媒介平臺上,對科學家精神的敘事傳播會基于不同平臺上的受眾特征及傳播規律,制定差異化傳播策略,量身定制精品內容,以滿足不同受眾的審美偏好和接受習慣,吸引目標受眾關注,打造流量爆款。另外,依托全媒體應用,科學家精神的傳播敘事往往體現出較強的跨界合作特征,如科學領域的內容創作者、科學機構、公益組織、媒體機構等聯動打造科學家精神的敘事體系,借助各方資源稟賦與影響力,拓展傳播渠道與受眾群體,實現科學家精神的入腦入心。
(四)明確傳播定位,精準助力價值引領
為了提高人們對于科學家精神和科學探索的了解程度,各類媒介平臺聯合相關組織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科技講座、科普宣傳等活動,基于跨媒介聯合敘事,有針對性地做好科學家精神傳播,不僅增進了人們對科學家精神的認識與理解,而且精準助力了全社會的知識傳播、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為我國科技強國建設添柴加薪。如抖音平臺近年來陸續推出“DOU知計劃”“星河知識計劃”“萌知計劃”,旨在增加對抖音用戶尤其是青少年用戶知識輸出、科普的力度,同時吸引廣大科技工作者加入內容創作隊伍,構筑優質短視頻內容生態。跨媒介視野下,圍繞科學家精神的細分議題展開差異化、精準化敘事,不僅有效增強了科學家精神傳播的專業性與嚴肅性,也為用戶帶來了普惠性的優質知識內容,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強化了科學家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
二、科學家精神跨媒介敘事的價值呈現
全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應用的普及與傳播形態的拓展使得科學家精神傳播的范圍無遠弗屆,囊括了個體的科學探索需求、群體的科學素養提升以及全社會的科學傳播氛圍等方面,由微而窺大、由寡而聚眾,有利于跨媒介視域下建構形成科學家精神傳播敘事的全新價值圖譜。
(一)多維解讀,滿足個體科學傳播需求
當前社會的差異化、個性化風潮要求對個體的差異化知識訴求、精神需求給予更多觀照。個體層面對科學傳播的需求,往往旨在實現個體科學素養的提升、對于他者科學傳播的理性評判,以及對于日常科學現象的準確理解[10]。科學家精神的跨媒介聯動敘事所擁有的高鏈接性、強交互性、易理解性等特征,為個體的科學傳播需求滿足提供了有力加持,助力了個體有關科學傳播的訴求表達、觀點交互與知識獲取。跨媒介敘事背景下,對于科學家精神由內至外的全方位、立體化解讀能夠滿足個體差異化的內容需求,增進人們對科學家群體的認識與理解,無形中拉近普通人日常活動與科學的距離,進而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尊重知識的良好輿論環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科學家精神的跨媒介敘事,各類媒介平臺的用戶既是內容消費者,同時也是內容生產者與傳播者,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在復雜交織的跨媒介敘事實踐中相互交織碰撞,能夠進一步豐富科學家精神的闡釋角度,并將從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激發人們的探索欲、求知欲、創新欲,從而有效凸顯和強化科學家精神跨媒介敘事的重要價值。
(二)開闊視野,培育提升群體科學素養
群體心理對內尋求對于社群的歸屬與認同,對外訴求群際間的和諧與對話。跨媒介傳播場景下,在儀式化的符號互動與專業化的群體情境實踐中,科學家精神在各類媒介平臺上的聯動敘事為用戶提供了共享性的情感體驗與高效化的協同生產,從而在提升群體整體科學素養水平的同時,強化了每個群體內部的協調力與凝聚力,群體成員也得以在有關內容的互動共創中獲得群體歸屬感與認同感,并就特定科學議題收獲新知與精神勉勵。另外,較之傳統大眾媒介,全媒體時代的跨媒介敘事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加立體精準的“象征性現實”的作用,其對科學家精神精細入微的全景式臨摹呈現,使人們能夠撥開關于科學的抽象迷思,突破固有的認知思維,代之以不同群體之間圍繞科學議題展開討論與接續創新的能力。針對科學家精神的各類細分議題,跨媒介敘事在答疑解惑、普及新知的過程中,讓不同的科學興趣群體能夠圍繞科學家精神實現理性探討,不同群體之間的科學認知鴻溝于一定程度上得以彌合,由此,群體科學素養的提升具備了良好的媒介環境。
(三)裂變傳播,營造社會科學傳播氛圍
在全媒體時代,依托跨媒介敘事的科學家精神傳播旨在普惠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認知水平,并從全社會層面營造科學傳播的良好氛圍。作為新形勢下科學家精神傳播的重要策略,跨媒介敘事在日常記錄、展現科學家成長與科學探索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向大眾展示科學家的成長路徑、環境及心理變化,而且能夠立體呈現科學探索與發展的完整歷程,吸引廣泛的社會關注,從而有效激發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探索未知、探究真理、投身科研的無限熱情,使科學家精神深入人心[11]。同時,作為一種文化存在與傳播的策略,跨媒介敘事呼喚大眾的創新潛能,不僅要求科學知識能隨著源源不斷的內容產品推陳出新,科學家精神也要在接續傳播、裂變傳播中不斷催生出新的文化樣態,在議題交融、觀點交織中,讓全社會的科學素養得以提升、科學普及氛圍更加濃厚[12]。此外,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樣態,科學家精神的跨媒介敘事能夠全方位整合社會資源,這種裂變式傳播模式將社會關系網絡中更多主體吸引進來,從而使社會各界人士聚攏于科學家精神傳播、科普傳播、科學探索、科技創新等科學事業的周圍[13]。
三、跨媒介敘事賦能科學家精神傳播的實施機制
跨媒介敘事在科學家精神傳播領域的賦能實踐,所行進的理路是在遵循認知、態度與行為轉變基礎上的突破與重構,體現為從單向的宣講到多元的互動、從信息流的輸送到關系網的構建、從工具性的利益體到價值性的共同體的轉變,進而形成科學家精神高效傳播的實施機制。
(一)降維知識傳遞彌合鴻溝,拓展科學認知維度
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以及觀念的形成,往往是基于直觀的感官感受與深層次的態度轉型。跨媒介敘事不拘泥于某種特定傳播形態,而是囊括了能刺激人們各個身體感官的傳播樣態,尤其是近年來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傳播形態以其輕松活潑、可交互等特性,通過對于各類動靜、虛實元素的調配、糅合、均衡等,營造出體驗感不錯的視聽傳播環境,為科學家精神傳播的入腦入心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基礎[14]。全媒體時代,當跨媒介敘事與以往被大眾認為艱深的、抽象的、難以接近的科學理論相遇時,場景化的內容表達與開放性的情感敘事相碰撞,有效激發受眾的感官刺激與情緒釋放,自主性的內容選擇軟化了生硬的觀點傳達,進而召喚和凝聚共同情感、實現價值共創[15]。如此,在廣泛參與和深層交互中,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鴻溝得以消弭,并對以往閉塞的話語結構形成一種“降維”,從而使得以往人們認為高大而遙遠的科學理論、科學知識及科學家人物故事能夠無聲且自然地嵌入到日常對話的語境中,為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科學現象與疑問提供解釋和回應,拓寬大眾的科學認知維度。而且,在跨媒介敘事所建構的開放性對話場域中,對話各方能夠獲得較為平等的主體地位,這使得人人都成為科學家精神的受益者與傳遞者。
(二)豐富多元科學敘事,強化認知態度改變
跨媒介傳播語境下,人們有關科學家精神的認知態度轉變是基于多元化的科學敘事實踐實現的,尤其依托多樣化的新媒體應用,科學家精神傳播正愈發成為全媒體時代較為典型和寬泛的媒介化實踐。較之于既往傳播語境中單一媒介的窄化敘事,跨媒介敘事因其更強的接近性與互動性,能有效兼顧感性與理性、現實與虛擬,既能夠傳遞人們對于科學家精神的推敲思索,也能展現科學探索的神秘玄妙;而這一敘事過程,也是內容生產者編碼與用戶解碼的過程。圍繞科學家精神闡釋,從內容創作者的加工制作和傳播,再到其他傳播主體對科學家精神相關議題內容的內化和再生產,多元科學敘事在內容生產與消費、觀看與凝視、共情與移情、理解與認同中促成人們對科學家精神的認識深化。以跨媒介敘事為路徑,豐富多樣的傳播符號相互交織碰撞,使得人們對于科學家精神、科學探索、科技創新等的態度在認知深化的基礎上得以轉變、形成和強化,與此同時,伴隨多元科學敘事的創新共構,科學家精神的內涵愈發豐富、外延不斷拓展,從而更好地對全社會發揮價值引領作用。
(三)打破算法約束,助力有效行為形成
錨定科學家精神的高效傳播,其目標實現的重要衡量指標是有效行為的達成,這也是跨媒介敘事賦能科學家精神傳播實施機制最為關鍵的一環,即無論科學家精神相關議題的宣傳與普及覆蓋何種范圍、觸達何等層次,終歸應將其運用到科學知識學習、科研創新等具體實踐中去。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作為跨媒介敘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流媒體及各類新媒體應用基于算法的個性化推薦容易讓人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技術介入和主導下的信息繭房、算法囚徒等負面效應導致用戶對當下的媒介敘事心存偏見。科學家精神的傳播敘事不僅關乎全社會對科學知識與探索的理解與認可程度,同時影響和塑造著社會創新氛圍。跨媒介敘事語境下,以科學家精神為主題的線上傳播與線下實踐活動相結合,調動多元主體參與科學家精神傳播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有助于推動科學家精神傳播突破算法藩籬,擺脫單調乏味的固化傳播模式,實現多元豐富的價值共創,在全社會范圍內掀起傳播科學家精神的跨媒介敘事活動的熱潮,從而將科學理論認知與科學探索、科普傳播等行為實踐相結合,為新形勢下科學家精神傳播共同體的建構形成奠定扎實基礎。
四、跨媒介語境下科學家精神傳播效能提升路徑
基于對傳播實踐、價值呈現及實施機制的剖析闡釋,跨媒介敘事賦能科學家精神傳播的整體概念可見一斑:無論個體或機構、群體或社會、專業性深耕或娛樂性涉獵,都在較大程度上表現出對科學家精神傳播的探究旨趣,圍繞科學家精神這一主題的跨媒介敘事體系愈加完善,可以預見,全媒體時代的科學家精神傳播仍將呈現出持續向上生長的蓬勃姿態。
(一)內外兼顧,引領垂直領域縱深發展
就目前傳播實踐來看,跨媒介敘事視野下科學家精神傳播領域的垂直類創作者眾多,傳播主體類型多元,相關衍生議題覆蓋范圍廣博,但是部分內容體現出淺嘗輒止、泛娛樂化等傾向,與科學家精神傳播的本質目標相偏離或背離。為此,需要結合對于科學家精神更為深入透徹的認知制定可行性傳播策略。深化科學家精神傳播,應兼顧其內部的精神譜系及外部的價值關聯。就內涵挖掘及深化傳播來看,應充分運用跨媒介敘事的分眾化、多樣性等特征,聚焦不同受眾群體和傳播目標,持續性進行科學家精神的內涵闡釋與創新解讀活動,積極打造有問題意識、富有人情味、貼合用戶心理且極具用戶黏性的個性化IP,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和解讀好科學家精神,喚起共鳴,引發接續傳播,拓展傳播維度[16]。就科學家精神的關聯價值挖掘及外延傳播來看,應進一步探尋科學家精神與其他領域的關聯點,圍繞共通性放大科學家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跨媒介敘事擁有與面對面口語對話較為接近的生動化的視聽語言,在即時交互、全景呈現的媒介符號運用及創作過程中,不同領域和不同立場的人們通過跨媒介的融合傳播方式建立連接,基于多元解讀與觀點的交鋒交融,科學家精神的外延得到進一步豐富,進而反哺其后續傳播效能的優化與提升。
(二)由淺至深,創新生產系統融合發展
從當前科學家精神的傳播實踐來看,雖然借助全媒體應用開展跨媒介敘事,使得以科學家精神為主題的傳播內容豐富多樣、無所不包,但是多數內容產品始終流于表面,且在有關科學家精神及相關衍生議題的內容傳播中,淺層化的說教與生硬的觀念灌輸容易導致反感情緒滋生。為此,要利用好跨媒介敘事的生動性、貼近性、交互性等優勢,對科學家精神所包含的豐富層次進行具體闡釋。科學家精神傳播過程中,既有淺顯生動的人物故事和科學現象,亦有對新事物與未來世界的努力追索,不同層次的傳播內容在理解難易程度、目標受眾群體上存在差異,要提升科學家精神的傳播效能,就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由淺及深,兼顧不同人群對科學家精神議題的接受偏好[17]。面向未來,推進科學家精神高效傳播,需要各類傳播主體結合不同傳播渠道和平臺,從人們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知識需求、交互需求等維度出發,推陳出新,在提升內容品質的基礎上促進內容生產系統的融合發展,從而由少至多、由淺至深地滿足人們對于科學家精神內容的理解與消費需求,推動科學家精神的傳播與消費提質、增效、擴容。
(三)緩急相濟,塑造和諧共生傳播環境
由于個體的經驗及認知有所差異,人們的信息接收習慣、偏好各不相同,跨媒介語境下,要推動提升科學家精神傳播效能,不應僅停留在對相關內容的慣性輸出,而要結合具體傳播情境,借助與科學家精神議題相關的事件、時間節點、政策舉措等,適時制定和調整精細化傳播策略,緩急相濟,實現科學家精神議題內容的精準傳播。首先,各類傳播主體應在充分搭建和依托全媒體傳播矩陣的基礎上,發揮好技術支撐優勢,同時要有效規避和消除技術主導可能帶來的負面問題,合理設置傳播議題,將其與熱點事件、用戶接受習慣等緊密結合,引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將智能化與人情味相融合,為用戶提供優質、個性化的內容選擇。其次,就新型傳播網絡建構而言,推進科學家精神的跨媒介傳播敘事,要充分利用全媒體時代的社交關系網絡,強化傳播矩陣中各平臺及主體的協同聯動,在全面釋放各主體創新傳播價值的同時,提升全社會的科學素養。最后,聚焦科學家精神傳播,跨媒介敘事應注重引導各傳播主體將科學家精神及相關議題做好落地闡釋,構筑和諧共生的良好傳播環境,使科學家精神從互聯網的信息洪流中脫穎而出,更好地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助力新時代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等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EB/OL].(2019-06-11)[2023-12-20].https://www.safea.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19/201906/t20190612_147045.html.
[2] 習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0-09-11)[2023-12-22].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11/content_5542851.htm.
[3] 顧青青,姚旖.科學家精神:內涵意蘊、歷史圖景與時代價值[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1):68-74,78.
[4] 尚必武.跨媒介的故事講述及其相關敘事學命題[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52(6):1-11.
[5] 張新俏,王婷瑜,杜智濤.講好中國科學文化故事:科技傳播的對外話語與敘事邏輯[J].科技智囊,2023(12):69-76.
[6] 李舒沁,林騰,嚴佳君.科學家精神的分層傳播策略[J].科技智囊,2024(2): 10-17.
[7] 湯書昆.科學家價值傳播的再認知與講好故事的探討[J].中國科技論壇,2022(2):3-5.
[8] 辛美玉,郭海威.內容生產視野下短視頻傳播效果優化路徑研究[J].新聞論壇,2022,36(3):44-46.
[9] 倪天昌,朱遠晴,陳熙媛.數字出版賦能中華文化高質量對外傳播[J].科技智囊,2023(8):71-76.
[10] 郭清.論科學家精神的中國特色與時代價值[J].中國高校科技,2024(3):100-106.
[11] 董慧,王若汀.科學家精神的生成脈絡、時代內涵及弘揚路徑[J].紅色文化學刊,2024(1):33-40,110.
[12] 劉萱,張旸.科學家精神傳播促進科學文化建設的機理與策略[J].中國科技論壇,2022(2):5-8.
[13] 劉煜.走向物質性:以媒介為中心的跨媒介敘事論[J].編輯之友,2023(11):83-89.
[14] 鄧禎.跨媒介敘事: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升維[J].中國編輯,2023(10):79-84.
[15] 張毓強.國際傳播視野下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科普研究,2022,17(6):75-79,98,112.
[16] 崔亞娟.融媒體視域下科普視頻的跨媒介敘事研究[J].科普研究,2023,18(6):14-23,94-95.
[17] 崔新陽.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要求[J].學會,2023(7):48-51.
Cross-media Narrative Empowers the Spread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Guo Haiwei1? ? Wang Xiaohong2
(1.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Beijing,100021;2.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edia forms provides a rich carrier for the spread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use of cross-media narrative as a strategy to achieve innovative breakthroughs in spread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the cross-media context,following the logical path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value presentation-empowerment mechanism”,this article unfolds the research,and explains the spread strategy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of collaborative narrative,issue segmentation,multiple situations and clear communication positioning.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mmunication value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s to meet individual needs,enhance collective scientific literacy,and create a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It facilitates change and achievement in cognition,attitude,and behavior through dimensional reduction communication,enriching narratives,and making good use of algorithms. [Research conclusion] Based on this,in a cross-media context,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proceed from shallow to deep,and balance priorities with urgency. We should deepen the vertical field,innovate the production system,and create collaboratively with multiple element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pread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Key words:cross-media narrative;the spirit of scientists;collaborative narrative;fission propagation;scientific literacy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專題性研究項目“科學家精神傳播的分層策略”(CTIETC-FWZB-2308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中國傳媒大學項目“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下的視聽傳播學科建設研究”(CUC230D022)。
作者簡介:郭海威,男,1992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互聯網與社會治理。王曉紅(通信作者),女,1968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網絡視聽傳播、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