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悅 劉紅霞 屠瑊雯 高鑫

摘要:本文研究了AI技術應用于醫學影像教育教學的具體策略,系統分析了傳統醫學影像教學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本文認為,在醫學影像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AI技術,實施自動化影像識別和分析、虛擬仿真和互動學習環境、個性化學習和教育輔助等,從而提升醫學影像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實踐和應用能力、跨學科合作和綜合能力的醫學影像人才。
關鍵詞:AI技術;醫學影像教育;虛擬仿真教學
引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AI)技術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醫學影像領域也不例外。AI技術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應用為診斷、治療和科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成為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新質生產力。提高醫學影像教育教學質量和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醫學影像人才作為醫學影像教育的重要任務,面臨著教學模式滯后等困境,無法滿足現代醫學影像教育的發展需求,影響著醫學影像教育的高質量探索[1]。本文旨在探討AI技術與醫學影像教育教學的融合策略,為醫學影像教育領域的創新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1. 傳統醫學影像教育教學的問題與需求變化
1.1 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1.1.1 被動接受教育模式的限制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通常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缺乏主動參與和探究的機會,學生只需要記住教師所講的知識點,并進行簡單的模式識別和判斷。然而,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醫學影像的復雜性,學生往往只能依靠教師的講解來理解不同組織和病變的表現,而僅憑文字和靜態圖像很難準確傳達出影像的三維結構和動態過程,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困難,學生無法真正地觀察、理解和分析圖像,無法理解圖像背后的解剖學和病理學基礎,導致學生對醫學影像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有所欠缺[2]。
1.1.2 忽視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學生被迫按照教師的教學節奏和方式學習,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深入學習和探索。例如,學生可能對心臟影像學或乳腺影像學感興趣,希望深入學習和了解這些領域,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只會簡單地介紹這些領域的基本知識,無法滿足學生對于深入學習的需求,學生可能因為缺乏對這些領域的深入了解而感到困惑和失望[3]。
傳統教學模式也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能力,他們對于學習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有些學生可能更擅長視覺學習,更喜歡通過觀看圖像和模擬實例來學習,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無法得到滿足,因為教師主要依靠口頭講解和書面材料來傳授知識。
1.1.3 教師資源分配不均衡
在傳統醫學影像教育教學中,教師資源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的問題,導致教學質量的差異化。傳統醫學影像教育教學中,高水平的醫學影像教師資源有限,學生無法獲得足夠的實踐指導和專業培訓。此外,在傳統的醫學影像教育教學中,課堂教學和書面資料仍然是主要的教學形式,導致學生在實踐操作方面的訓練相對不足,無法真正掌握醫學影像診斷技能。
1.2 醫學影像教學需求的變化
1.2.1 醫學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
醫學影像技術日新月異,使得教育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以計算機斷層掃描(CT)為例,從最初的單層掃描到如今的多層螺旋掃描,技術的發展使得圖像分辨率和質量得到極大提升。然而,許多傳統教學教材和資源庫里的案例圖像仍為較早時期的單層掃描圖像,這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難以適應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應用[4]。醫學影像教學要求教師以更新的教學內容和資源滿足學生對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力。醫學影像教學需求的變化還體現在臨床實際應用中,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創新,新的檢查方法和診斷手段不斷涌現。例如,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神經、肌肉骨骼等領域廣泛應用,但相關教材和教學資源相對匱乏。
1.2.2 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強調
傳統醫學影像教育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但對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較為薄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停留在被動接受知識的層面,缺乏主動實踐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這使得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應對復雜的臨床情況和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應用需求。以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為例,其在醫學影像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這種新興技術的了解往往僅限于理論層面,缺乏實際操作和應用的機會[5]。
為滿足學生對實踐和應用能力的需求,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例如,開展醫學影像實踐操作課程,讓學生通過親自操作醫學影像設備和軟件進行診斷,培養其實踐技能和臨床應用能力,引入真實臨床案例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病例中的醫學影像問題,鍛煉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
1.2.3 跨學科合作和綜合能力的要求
傳統的醫學影像教育教學往往局限于本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授,較少涉及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然而,在實際的醫學影像工作中,與其他專業如內科、外科、病理科等的緊密合作至關重要。以神經影像學為例,涉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科等多個學科。在神經影像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對神經系統疾病診治的理解,以及與其他學科專業人員的協作能力,通過與其他相關專業的學生共同開展病例討論、實踐操作等,培養學生跨學科合作和綜合能力。
此外,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信息學等領域的交叉融合,醫學影像教育教學應關注學生在這些領域的學習,以培養具備綜合能力的醫學影像專業人才。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醫學影像數據分析和挖掘的相關課程,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技術,提高其在醫學影像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能力。
2. AI技術在醫學影像教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2.1 自動化影像識別和分析
2.1.1 應用AI輔助影像分析
在醫學影像診斷中,自動化影像識別和分析技術可以幫助醫生快速準確地識別病變部位,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以肺癌診斷為例,傳統的影像學診斷主要依賴醫生的經驗和主觀判斷,而AI技術可以通過對肺部CT掃描圖像的自動化識別和分析,準確識別出肺癌病變部位,為醫生提供更加客觀、準確的診斷依據,還可以對圖像進行定量分析,如測量病灶大小、分析腫瘤周圍血管等,為醫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診斷信息[6]。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AI輔助影像分析技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和掌握最新的醫學影像技術。例如,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AI輔助分析的圖像,了解病變部位的特征和變化規律,從而更好地掌握醫學影像診斷的技能。
2.1.2 充分利用AI技術提升醫學影像識別和分析能力
AI技術在醫學影像識別和分析中的應用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乳腺超聲圖像分析為例,AI技術可以自動識別和分析乳腺超聲圖像中的病變特征,如惡性病變的形態、邊界、血流等,學生可以通過觀察AI識別和分析的結果,快速掌握乳腺病變的診斷要點,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可以利用AI技術對學生的醫學影像識別和分析能力進行實時監測和評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此外,AI技術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建議,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以肝臟病變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構建和訓練一個基于AI的肝臟病變識別模型,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肝臟病變的影像學表現、臨床特點等進行深入了解,從而提高對肝臟病變的識別和分析能力。
2.2 虛擬仿真和互動學習環境
2.2.1 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實現真實案例模擬
利用AI技術中的虛擬仿真技術在醫學影像教育教學中實現真實案例的模擬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和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提升其醫學影像診斷和分析能力[7]。虛擬仿真技術可以模擬真實情景,為學生提供臨床實踐和決策訓練的機會,通過建立虛擬的影像診斷場景,學生可以模擬接收病人臨床資料、觀察影像、診斷、制定治療方案等過程,在仿真環境中實踐應用醫學影像知識,培養診斷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兒科醫學影像學為例,兒童患者的特殊性和影像解讀的復雜性使得學習和實踐難度較高,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可以構建各種兒童病例的模擬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兒科醫學影像診斷,通過與虛擬兒科患者進行互動交流、觀察和分析影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兒科病例的診斷和治療問題。
2.2.2 基于互動學習環境的個性化學習和合作學習
通過建立互動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個性化學習,并通過合作學習與他人分享和交流,提升學習效果和能力。通過互動學習環境,AI技術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基于學生的學習歷史和表現,AI系統可以給予針對性的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學習弱點,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升。以醫學影像解讀為例,通過互動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進度和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路徑,AI系統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級別的案例,讓學生在解讀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影像時,逐步提高醫學影像解讀能力。
2.3 個性化學習和教育輔助
2.3.1 利用AI深度學習算法實現個性化學習和教育輔助
AI的深度學習算法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歷史、行為數據和測評結果,建立學生的學習模型,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模式,進而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和學習路徑。以醫學影像診斷為例,通過AI的深度學習算法,系統可以分析學生在醫學影像學習中的學習數據和答題結果,了解學生對不同類型病變的辨識能力和存在的問題,進而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和練習題,幫助其彌補弱點,加強技能訓練。同時,系統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和表現,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實現個性化的學習過程。
2.3.2 基于學習分析的個性化學習路徑設計
在AI技術應用中,基于對學生學習的分析,可以設計出個性化的學習路徑。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歷史、行為數據和測評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需求,進而為其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路徑。AI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為其推薦相關的學習資源、練習題和案例,引導其深入學習和拓展知識[8]。以醫學影像診斷為例,基于學習分析的個性化學習路徑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醫學影像知識和技能,AI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為其推薦相應的醫學影像案例和練習題,同時根據其診斷表現和問題,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建議,幫助其提高診斷能力。
結語
AI技術在醫學影像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醫學影像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通過對傳統醫學影像教育教學的分析,發現其存在諸多局限性和不足,并提出將AI技術應用于醫學影像教育教學的融合策略,包括自動化影像識別和分析、虛擬仿真和互動學習環境、個性化學習和教育輔助等方面。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AI技術在醫學影像教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和效果,如AI輔助影像分析、虛擬仿真和互動學習環境的設計與評估、個性化學習路徑設計等,以及如何更好地將AI技術與醫學影像教育教學相結合,以培養更多具有全面素質的醫學影像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添輝,劉舒珊,曾錦梁,等.人工智能在放射科閱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前景展望[J].繼續醫學教育,2023,37(10):153-156.
[2]陳建華,孫斌,葛慧婷,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醫學影像診斷學肺結節教學中的初步應用[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4):63-67.
[3]史傳文,張波.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進展[J]醫藥高職教育與現代護理.2024,7(1):15-18.
[4]周娟.融合人工智能的醫學影像教學與實踐的思考[J].中國當代醫藥,2022,29(30):147-149,153.
[5]雷永霞,李新春,成程,等.醫學影像人工智能教學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價值提升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2,14(10):95-98.
[6]嚴陳晨,麥筱莉,辛小燕,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醫學影像實習教學中的探索[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21,32(11):1534-1538.
[7]張卉,楊世彤,李艷若,等.人工智能結合PACS在中醫院校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J].臨床研究,2021,29(6):189-190.
[8]李新春,王鵬,蘇曦,等.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前景[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4):86-89.
作者簡介:閆悅,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醫學影像技術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