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眉平
母親從小沒進過學堂,只認識自己和我父親的名字。
雖然母親沒念過書,我卻覺得母親很有文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生活艱難,溫飽不易。父母膝下三子兩女,父親中年病故。母親含辛茹苦,節衣縮食,將清貧如水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我們沒挨過餓,沒受過凍,沒失過學。
母親恪守禮訓,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尊兄護弟,忍讓寬容,友善鄰里,良善賢惠,知情達理……
我知道,母親的文化藏在她耳熟能詳的諺語里。
母親不識字,卻能夠隨口說出許多富有生活經驗和人生哲理的諺語來。
從孩童到少年,從少年到成年,我可以說是聽著母親的諺語長大成人的。
母親說:“穿衣吃飯論家當”——提醒子女量力而行,莫攀比。“人犯王法身無主”——告誡子女尊法守紀,走正道。“若要公道,打轉顛倒”——引導子女換位思考,多理解。“求地不求人”——教育子女勤勞致富,要自強。“早起三日頂個工”——希望子女珍惜時光,不懶惰。
“硬叫嘴受罪,不叫臉受制”——叮囑子女守好底線,有骨氣。
母親口中的諺語俗而又俗,所含蘊意卻實而又實,處處有根,飽孕滄桑,洞燭幽微,直指人心。透過這些諺語,可以真切地感受淳樸的家風、民風,浸潤著泥土的芳香,風味獨特,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爍著智慧的靈光。
母親常說的諺語很多,大概有百十多條。當然,這些諺語并非母親創造,母親只是從祖輩口口相傳中得知、認可后再說給子女們的。對我而言,母親是第一傳授者,所以稱為母親的諺語。
母親的諺語從內容來看,可以大致歸為勤儉、修身、哲理三個類型。
克勤克儉、簞食瓢飲早已是滲透在父輩一代人血液里的美德。母親常說:“一頓省一口,一年省一斗”,“要在甕口節省,不在甕底折騰”,“惜衣有衣穿,惜飯有飯吃”,“吃不窮喝不窮,打算不到常受窮”,“要想日子甜,家無一人閑”,“一粥一飯汗珠換”,“節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吃光喝盡,人家的德性”。換成文一點的詞句的意思也就是:省吃儉用、細水長流、精打細算、勤勞致富、“光盤”行動。然而,用諺語說出來卻生動具體,俗而有味,易記好懂,便于接受。
母親勤儉持家,打理有方。
從苦日子里熬過來的人,總是惜物如金。不管貧富,節約已成為他們骨子里的品性。在母親的影響下,子女們也一直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從不會鋪張浪費,大手大腳,更不會一擲千金,揮霍無度。
母親不識字,自身卻很有修養,為人處世堪稱楷模。她與親戚、鄰里和睦相處,友善寬容。母親常和我們嘮叨:“若要好,大讓小”,“讓著吃不了,爭著不夠吃”,“一爭兩丑,一讓兩有”,“柴草還得個腰腰束”,“人皮難披”,“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力賤得人敬,口賤惹人惱”,“挨著勤的沒懶的”,“向人向不過理”。回想這些通俗易懂的話,品味其中大道至簡的理,我不由得思緒紛飛,感慨良多。是啊,互諒互讓、自我約束、積極進取、不圖安逸、取長補短、公正公道,這些不都是我們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關鍵所在嗎?
一次,村里人抓住一個偷東西的賊,那自然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回家告訴母親這件事后,母親面露憂郁之色,長長地嘆了口氣:“福是積的,禍是作的。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稍作停頓又嚴肅地說:“一定要記住,犯病的不吃,犯法的不做”,“小時候敢偷針,長大后可偷金”,“不看賊吃喝,要看賊挨打”。說完還盯著問:“記住了嗎?”我連“嗯嗯”幾聲,不住地點頭。
八十年代前,在村里老院一共居住著七、八戶人家,都是我們本家的叔叔、大爺,還有爺爺輩的,共計30多口人。二十多年來,長輩們和睦相處,互諒互讓,從未紅過臉。各家的孩子們嬉笑打鬧,游戲玩耍,偶有爭吵,各家大人總是先管教自己家的孩子,小事化了。當時因房子少,我媽、我嬸和我爺爺三家共用一個放米面和雜物的細窄小房子。各家的物品也不是集中在一處放,而是交叉擺放。
有一次我和母親到小房子里取米面,瓦缸里的面七高八底不平整,我隨口說:“媽,把面平一下,按個手印。”未曾想我媽瞪了我一眼說:“看把你寡的,凈說些沒用的。”事后明白,一家人靠的是信任,活的是敞亮,面里按上手印,別人看到怎么想?那還是一家人嗎?母親說的對,信任是不需要“記號”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我的記憶里,三家人多年共用米面雜物房,從未發生過你高我低、你多我少的不愉快事。
“三勤夾一懶,要懶也不懶”,“鳥伴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你所處的環境,決定了你的性格和命運。“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牌友只會催你打牌,酒友只會催你干杯。蘭草和鮑魚放在一起久了,蘭草也會沾染上鮑魚的味道。接近優秀的人,你就會變得更優秀;反之,如果你身邊都是消極、平庸的人,那你也可能會被他們同化。畫眉和麻雀的叫聲可不一樣,金雞和烏鴉也不會在同一個窩里。
母親不懂哲學,可她用來教誨子女的諺語,卻是樸實無華,蘊涵哲理。母親常說:“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圓耳朵聽不進方話”,“舌長事多”,“人各有能有不能”,“大話怕算數”,“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懶人嘴里明天多”,“有了長時節,沒了不時節”,“打兒自疼”,“常罵不驚,常打不怕”。細品這些話,還真是有嚼頭,有味道,難怪有“十句諺語九句理”之說。
現實社會中,金錢往往被視為成功和權力的象征。時來易借銀千兩,運去難賒酒半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沒錢站不在人前;財大者氣粗;有錢的排場,沒錢的爬床;狗咬挎籃的,人敬有錢的。這些諺語揭示了金錢對一個人形象與境遇的影響,道盡了做人的艱辛和人世的冷暖。
在我父親因病早逝的頭幾年,頂梁柱倒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全落在了母親稚嫩的肩上。為了能分到隊里的口糧,母親邁著小腳,每天下地勞作,好歹掙幾個糊口的工分。我那時候上初中,星期日、寒暑假也得到生產隊里參加集體勞動。
記憶中,在地里干農活最愁苦的莫過于給辣椒薅草了。一眼望不到頭辣椒地,頭頂上赤日炎炎,熱浪滾滾,茂密的雜草遮住了幼小的辣椒苗,坐下怕壓到辣椒苗,只有圪蹴著一根一根拔除雜草。一席地五壟苗,母親把三壟,我把兩壟,半天挪動不了幾米距離。我抬頭望望刺眼的太陽,發愁地撅著嘴道:“媽呀!這可多會才能薅到頭啊!”母親總是不厭其煩地說:“不怕慢,單怕站,眼愁手不愁,功到自然成。”母親年齡大,薅得比我多,還要時不時幫我拔上幾把草。就這樣堅持著,堅持著,終于熬到了地頭。雖然腰酸背痛,大汗淋漓,母子相視一笑,苦中有甜。直到今天,“眼愁手不愁”“功到自然成”的理念,依然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中:不要被表像所嚇倒,不管目標大小,確定后就要行動,就要堅持到底。
母親說過:“今生不惜字,來世成瞎子。”所謂“惜字”,就是對文字心存敬畏、珍惜。對有字的紙片,母親是不讓我們當作廢紙來用的,那樣做是對文字的褻瀆。據村志記載:村民一直有尊重知識、敬畏文字的傳統,對凡是有字的紙,不亂丟亂用。民國期間,村里文昌殿曾建有字紙爐,人們把有字的紙張拿到字紙爐,鄭重焚燒。否則,就是對文化的不尊重,對文昌爺的侮辱。
母親不識字,對子女們上學念書卻特別上心。生活再艱辛,總是省吃儉用供我們上學。我初中畢業后,村里有社辦“五七”高中,那時是靠推薦才能進校門,是母親多次求人說好話,我才在開學一個多月后坐到了課桌上。我妹妹是在母親的全力支持下,多次補習終于考上了重點大學。
母親說過的諺語還很多:“女人是人家,小孩是紅家”,“針尖大的孔,椽頭大的風”,“親戚遠離香,隔壁高打墻”,“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窮漢不動,馬瘦不吃”,“喝酒吃肉兩手光,拾糞鬧柴兩手瘡”,“男人是耙,女人是匣”,“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粉往自己臉上擦,灰往別人臉上抹”,“一人不如二人計,三人拿個好主意”。如此等等,不勝枚舉。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這些諺語最通俗、最簡練、最生動、最風趣、最形象,也最有味、最雋永、最透徹、最深刻、最久遠。
這些諺語,不僅是母親一個人的諺語,是千千萬萬母親共同的諺語,是祖祖輩輩智慧和經驗的結晶,是子子孫孫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
老貓炕上睡,一輩傳一輩。父母一言一行,兒女受用終身。孔子有言:“禮失求諸野。”求諸野,求諸諺,諺語就是散落在野的珍珠,而母親正是摘拾珍珠完成傳統文化拼圖的人,如此我們也就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天下“母親”的厚重與偉大。
選自“大同文化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