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的發展,有它自己的規律。多么偉大的藝術成就,也是在前人的勞作和具體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即使像如此輝煌的藝術精品——《紅樓夢》也不能例外。在結構上,《紅樓夢》是平地起樓臺,并非再創作,但如果沒有歷史上前幾種長篇小說,特別是《金瓶梅》一書的出現,《紅樓夢》是很難產生的。按照《紅樓夢》開端所寫,一會兒叫“風月寶鑒”;一會兒叫“金陵十二釵”,又叫“情僧錄”,又叫“石頭記”??梢詳嘌?,這部小說,是長期經營,屢經易稿,在故事結構上,是發生過多次重大變化的。我甚至猜想,雖然《紅樓夢》是曹雪芹的一人創作,但他身邊一定有一兩個,甚至三四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具備高超的藝術見解,每章每段地和他討論,出點子、提意見,改善補充。因為我實在驚嘆,像《紅樓夢》這樣宏偉的藝術結構,實非一個人的才力所能達到。
《紅樓夢》第一回有言:“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就字面看,這都和結構問題有關。作者為了使這部小說不落俗套,在結構上,苦思冥想、慘淡經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部小說在綱領提起時就不同凡響,完全是獨創。在進入正文之前,作者把綱放得很長很長。第一回,從甄士隱寫起,然后提到了賈雨村,但主要的是點明小說要宣揚的思想,即“好了”思想。第二回,寫賈夫人仙逝揚州,是為了小說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即將出場。然而又不叫她即刻露面,卻寫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使讀者得知本書所寫家族和環境的概況,使主角出場時有典型環境的依據,讀者有充分的精神準備。按照習慣,總綱應該放在第一回,作者卻點了一下又放下,接著環境敘述之后,就使一些主要人物上場。這便是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賈府,賈府的一些頭面人物紛紛登場與林姑娘相見,實際是使他們與讀者相見。這一回,進一步詳寫賈府的勢派。
兩個主要人物見面了,如是俗手,一定就迫不及待地去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一見鐘情、情意纏綿、糾纏不已。作者卻寫了出乎意外的寶玉摔玉,黛玉傷心這樣的事件,突出兩個主角的性格特點,反而使兩人生疏起來。接著就去寫別人家的事,即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敝钡降谖寤兀髡卟耪健扒菁t樓夢”,別開生面地表明本書十二個主要人物的一生命運?!都t樓夢》一曲,以“開辟鴻蒙”四字開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傾注一擲,有天崩地裂的感染力量。是長江大河的奔騰,高山瀑布的狂瀉。讀者一下子陷入作者所宣揚的哲學思想境界里去。這支曲子,隨著故事的展開,一直在讀者耳邊響著,一直伴奏到第八十回。
這真是千古絕調,第一聲春雷振聾發聵,在任何藝術作品中也沒有遇到過。
《紅樓夢》寫了一些大排場,比如秦可卿之死,這是為了表現王熙鳳的才干而設;寫了元春歸省,則借此機會表現很多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這些大排場,我們也可以叫它中心事件?!都t樓夢》里這些大事件都不孤立,前因后果都很清楚,而且潛伏很長,波及很遠。比如元春歸省,這不只是繁華場面,它牽動著全書的布局。最明顯的是歸省修造了大觀園,使姐妹們都住進去,作為故事的中心場地。它又包括著許多小情節,比如:歸省買來了小戲子,這就是芳官等人的出處,歸省要用尼姑,這就是妙玉的出處。而這些人在書中,并非十分次要的人物。在這里,大的情節又起綱的作用,它牽動著很多小的情節。
曹雪芹在處理大情節時,總是像觀覽大江大河一樣,先找它的發源,細察它的匯流,看好它的來龍去脈。比如第三十三回“不肖種種大受笞撻”,先是用“把他耳上帶的墜子一撥”這樣一個小動作,極其生動地寫寶玉和金釧之調情。然后,出乎意外的王夫人一巴掌,已經使事件嚴重,但作者暫把這個危機放下,接著寫“劃薔”,寫“撕扇子”,寫“麒麟”,寫“訴肺腑”,這就是寫賈寶玉自己仍在隨波逐流地浮在愛情的無邊孽海之上;而林、薛、史、花等人,卻以他為中原之鹿,正在進行殊死的情場大角逐。直到寶玉迷離恍惚、六神無主,才寫“老爺叫他”,接著又是忠順王府來要人,又是賈環告狀,這才是“不肖種種”,步步緊逼、氣上加氣,使得“大受笞撻”有聲有色。打過了,接著又是賈母訓子,林黛玉抹眼淚,這樣情節相連,還容易揣想。而因此引起寶黛交諷,甚至薛蟠耍無賴,玉釧調羹這一系列的小情節,都寫得這樣合情合理、自然生動,就非曹雪芹不辦了。
他寫一個中心事件,總是像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一大石,不只附近的水面動蕩,搖動荷花,驚動游魚,也使過往的小艇顛簸,潛藏的水鳥驚起,浪環相逐,一直波及四岸;投石的地方已經平息,而它的四周仍動蕩拍擊不已。
書沒有寫完,作者就“淚盡而逝”,只留下八十回,并有人說都是草稿。這就給研究它的結構造成極大的缺陷和困難。
按總綱推斷,上半部寫的是“極風月繁華之盛”,即那個“好”字;下半部當然要寫到那個“了”字,即散了的筵席,倒樹的猢猻,干凈了的茫茫大地。但這種變化,應該是漸進的,絕不會是突變。這樣《紅樓夢》究竟要寫到多少回,就成了永久不能回答的疑難。俞平伯說,可能要寫一百一十回左右,因為五十四回是個轉折。這也是推斷之詞,究竟要寫多少回,即使曹雪芹,當時也很難預先估得那么死。據魯迅說,八十回也不過剛剛露出些悲音來。
高鶚續書,一開頭的回目,“占旺相四美釣游魚,奉嚴詞兩番入家塾”,就給人不倫不類的感覺。高的續文對原著來說,是天上地下。但我們也應該退一步想:曹雪芹死后,企圖續貂者,不下百種,皆成狗尾。不管怎樣,高鶚還是忠于曹氏的原來計劃,極力追蹤原來旨意,求其吻合。雖然寫得死板僵硬,大致還是按照悲劇的路子走下來了,最后重露一些起色,這也并不完全違背曹氏的“好了”思想,因為事物仍要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有這樣四十回續書,使愛讀完整故事的人,能得到比較圓滿的享受,這就是高鶚的功績。如果他也給你來個大團圓,豈不更糟。高鶚雖然“閑且憊矣”,然而他是一個熱中的人,并不是過來的人。他和曹雪芹的生活經歷、思想見解距離很大,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所以他的書能夠長期附在驥尾上?!度龂萘x》寫的是三國紛爭、天下云擾,歷史上少有的動亂時代;《水滸傳》寫的是五湖四海,各種職業身分的人;《西游記》寫的是西天佛地,近于海外奇談。它們的布局方面幅員廣闊,可以馳騁,都有方便之處。而《紅樓夢》所寫的只是寧榮二府,實際上是一個家庭,雖也寫到一些親戚,如林如海、王子騰,都很簡略。寫薛家較詳,實際上等于住在一起,分院別居。寫到一些外界景況,如宮廷寺廟,襲人家和晴雯家,也都是小枝小節。它寫的是一個家庭內部的矛盾斗爭,寫的是一個家庭的盛衰興敗史。這一家庭從何處興起,又從何處敗亡?這就和在那么一片不大的地方,修建一個大觀園一樣,在結構上,極費經營,極費周折。在十七回,賈寶玉談大觀園的設計修建時,發表的一段議論,可以作為曹雪芹對藝術處理,小說結構的總見解。即:任何藝術都要基于“天然”,“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不能“人力穿鑿,扭捏而成”。因為,“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而終不相宜”。我們知道:小說的結構來自故事情節,而故事情節來自人物的思想行動,這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符合生活的發展規律,才能形成的。
我們無妨再作一些注解:曹雪芹所說的天然,就是現實生活里所有的、所存在的,不是由作者無中生有、胡編亂講的。胡編亂講,便是“穿鑿扭捏”。生活里一點兒影子也沒有的東西,你硬要把它說成是現實,大加編排,那是說謊,是欺騙讀者,是造謠惑眾。
寫長篇小說開頭容易,就像走前幾步棋一樣,頭頭是道,中間布局已經不易,最后結尾最難?!度龂萘x》最后以晉朝統一中國作結束,當然很完滿,這是借助于歷史,作者的苦心還很難見到?!段饔斡洝芬匀〗浕貋恚瑤熗蕉汲烧Y束,這也是故事的必然,事前可以容易安排的?!端疂G傳》,以七十回而論,蓼兒洼一夢,已近玄虛,只是等于把更長的《水滸傳》,比較適當地剪裁一下,并非在結尾處做了多大功夫。《紅樓夢》的結尾,因為雪芹已埋地下,世上更無能人,小說影響,雖然如此之深遠,它的結尾,只能無可奈何,將永久沒有下場了。
選自《孫犁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