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方正 盧智芳
我打了很多年橄欖球,在球場上,經常會出現一種狀況:對方球員抱著球直沖過來,但我已是球隊中的最后一員。這時候,不管他身型多魁梧,也要咬緊牙關,相信“我一定能把他放倒”,因為這是當下無法逃避的責任。
或許是打球培養出來的習慣,面對職業生涯中突如其來的工作轉換、職務調整,我從來沒有拒絕過。
就像我在知本老爺酒店當業務部主管時,因為公司經營得不錯,很多合作方、投資方主動敲門。這是新業務,過去沒人負責,公司問我要不要做。我記得當時自己給了個很妙的答案:“我可以做,但是我不會。”看起來不合邏輯,卻是實話。雖然我只有營銷和業務的背景,可是我對投資評估很有興趣,我想,如果一邊做一邊學,應該可以勝任。
之后,我又經歷了幾次調動,包括被調去知本老爺的現場當營運副總,籌備成立礁溪老爺。每次都是我不會也從沒做過的事,但我都沒有說過“不”,而是每次都滿懷好奇之心,當作機會與學習的開始。
為什么我敢?可能因為我有股傻勁,也可能因為我從心底相信,其實不用怕。你說,有哪項任務是真的“舍我其誰”?老板在交付時,難道沒有考慮、比較過其他人選,難道不知道我有多少能力?也許在我煩惱失敗了怎么辦的猶豫間,別人就接去做了。
既然自己從中獲得許多珍貴歷練,當我擔任主管,交代部屬任務時,也比別人更放手、更大膽。不過,這時候我突然發現:我不怕,但是被我賦予重任的干部,他很怕。
最近,我們在飯店前蓋了個6000坪(1坪約合3.3平方米)的公園高爾夫球場。這個案子在決策確認后,我選定一位主管來當項目負責人。第一次跟他說明時,我提到這個項目的規模、期限,然后說了句:“一切就交給你了。”不料他當場面有難色,說自己沒把握,怕影響到工程。
這觸動了我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他會有這種反應?原來授權時,我只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認為“我都不怕,你怕什么”,或是一句“我選你,你就去干”,顯然是不夠的。
真正好的授權,應該具備幾個步驟:第一,跟部屬一起討論目標。第二,給他方向。第三,讓他知道提供給他多少資源。例如,“全部交給你,但你需要的話,可以聘顧問”,而不是只有一句話“全部交給你”。第四,雙方都要有風險管理的意識,一旦有問題,他要及時匯報,而我會從旁協助。
于是,我又找這位主管談了第二次。這一次,他終于欣然接受。后來,我因為非常忙碌,不論是工地巡視、跟承包商開會,還是預算追加減,幾乎都是這位主管全權處理。我只在6個月的工期中,每隔一個月就問他一次:“進度怎么樣?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他給我的答案幾乎都一樣:“進度正常。我還可以。”最后,就看見飯店前多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球場,我只要負責開幕剪彩就可以了。
回到最初的“怕不怕”這件事,對大多數工作者來說,每次說“不怕”,一定會增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還沒做就先計較得失,反而永遠停留在原地。倒是有一天角色轉換,輪到自己扮演管理者時,除了自己不怕以外,也要學習如何讓別人也不怕!
摘自《能被小用,更是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