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平
七月的天氣,烈日如火,曬得人眼睛都很難睜開,我乘坐轎車去李家灣村下鄉,站在村子的鹼畔上遠望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滿目全是綠色。再細看那一峁一峁、一條一條、一臺一臺、一灣一灣、一坡一坡的蘋果樹,引人注目。
李家灣是一個熟悉的村名,一個難忘的村名,又是讓人想念的村名。那里的一點一滴的人和事都能讓我銘記。
雙河的蘋果,就是在這里起步、壯大,南嶺蘋果也就在這個村開始揚名。
今年有幸到李家灣村包扶這個村子,當我看到這個村子的時候,一股親切的暖流涌上心頭。看到長高的蘋果樹,就讓我想起在2007年冬季栽植蘋果過程提出的“十個一”(一塊好地形、一個標準坑、一株優質苗、一捆墊底草、一筐農家肥、一蓋防鼠藥、一桶栽植水、一堆防寒土、一塊保墑膜、一個保溫袋)栽植方法,同時在發展蘋果產業的過程中寫成的雙河鄉蘋果管理的“三字經”和調研形成的書籍《志丹山地蘋果探索與研究》。讓我記得最深的就是我當初提出“一戶栽種蘋果20畝,養豬5頭”的發展目標,當時還提出“一個村子抓百畝老園和百畝幼園”的具體要求,李家灣村是示范村,也是“南嶺蘋果”得名的核心地帶。這個村的蘋果園也由原來的幾百畝,發展到現在的兩千余畝。
我也是從雙河鄉的一名鄉長,升為黨委書記,從2007年的冬天開始發展蘋果產業,經過五年的發展,雙河的蘋果由1000多畝老蘋果園子,發展到了我在2012年離開鄉上時的20000多畝,成為全縣第一個萬畝蘋果園鄉鎮。由于全鄉上下果農與干部艱苦勞作,取得了優異成績,連續五年獲得全縣蘋果產業評比第一名。
我走進蘋果地塊,看到我2007年冬季親自栽植的蘋果樹,一行一行的,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心里在想過去的汗水沒有白流,忽然讓我想起路遙的一句話“有勞動就會有收獲”,我想只有為百姓實實在在地干了事,取得了實效,他們才永遠不會忘了你,李家灣的支書老左,年年拿著蘋果來看望我,那真是有說不出的感激。人在一個地方工作久了,總是想那里事,那里人,有時候在睡夢中閃現,有時在思考中閃現,總是忘不掉那些刻在心上的人與事。有時在夢中還在栽蘋果樹,有時在夢中還在山坡上栽樹造林,夢是回憶的牽掛,思念讓人回憶過去那些風風雨雨的往事。
到了李家灣,我首先想到的是在我離開雙河時的養殖大戶王懷山的百只羊子養殖發展如何呢?走下半山坡的一個陽灣里,就到了懷山養殖場,目前養殖規模擴大了,有500頭豬,500只羊。看了育肥的豬,產仔的母豬和圈養的山羊后,我說:“懷山發展得不錯”,但和他算了賬之后,收入還是有些低。
我在思考之后,為他今后的養殖業提出“五個百”的生態莊園發展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是栽一百畝蘋果園,養一百頭豬,養一百只羊,種百畝草,造百畝林的發展思路。他聽了之后說,這個思路很好,今年年底他下決心建成到位。
我還再三叮囑他,養畜必須抓好防疫這個關鍵環節;栽果樹必須按照“十個一”的要求進行栽植;種草選好地塊后在有墑氣的時候進行種植;種樹必須在秋季按時栽植上去。
為了把我包扶的兩戶貧困戶工作搞好,我走進這兩戶貧困戶家中,通過宣傳扶貧政策,結合實際制定幫扶計劃。一戶是劉長銀,是殘疾人,老伴也是殘疾人,好的一點是2007年栽種了9畝蘋果園,現在已掛果,今年套袋2.7萬個,只要沒有大的自然災害,一定會有一個好的收成。另一戶朱侯三也是殘疾人,是五保戶,有政策性補貼就能實現脫貧目標。我給產業戶劉長銀送去2000元現金和米面;還給智殘戶朱侯三送去了1000元的慰問金和米面,并且給他們制定了今年的幫扶計劃,最后再三給這兩戶交代,一定要按計劃實施好,對這兩戶我隨時關注,隨時去幫扶,隨時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目前就是劉長銀這戶的圍墻下邊深陷,有些裂縫,將會倒塌,最近正組織工隊進行搶修。讓他們早日脫貧,早日過上幸福的生活,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當我要離開李家灣村時,我又去看了看我在2007年建成的園子,目前成了盛產果的園子,看著整齊而粗壯的果樹,心里又有了一種安慰,有了一種成熟的感覺,這就是夢想,這就是希望。
總之,李家灣村發生著變化,蘋果面積連年增加,村容村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齊整的房屋,整潔的環境,舒適的生活,我真心地祝愿李家灣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