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棠

一、韓愈紀念公園
名垂千古因為歷經磨難,數起數落,千辛萬苦。
流芳百世就是樂于奉獻,造福后人,備受推崇。
公元803年,春風度過老梅關,幸運降臨古陽山。
燦爛的中原文化照亮了昏暗的陽山古道,圣賢經典受寵,好學求知成風,詩文、聯句、書法、石刻,景愈文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先進的農耕技術盤活了山區的水田旱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蔚然成風,稻米豐盈,瓜果飄香,魚蝦滿塘,六畜興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不足為外人道也”。
陽山之幸,百姓之福。歷代官民,感恩戴德。韓文公祠、韓愈公園、韓愈紀念館;讀書臺、千巖表、打字巖;秦漢古道、北山古寺、陽城文塔;賢令山上眾多的碑文、雕像、石刻,難以表達深深的懷念和無盡的敬意。
環境清幽的韓愈公園就在河水澄碧的連江岸邊。
尋找韓愈的足跡,探索粵北的歷史,了解唐朝的陽山狀況,品味當年的文風詩韻,你會發現一位文豪可以改變一座古城。
觀賞“鳶飛魚躍”四個大字,仰望“唐宋大家”八尊塑像,再看花壇四面名句:“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你會凝神沉思且流連忘返。
閱讀巖石墻上的詩文,看著潔白無瑕的“韓愈”,想起公認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你會覺得韓愈和他的思想學說、為官之道、教育理念、書法成就與《師說》《雜說》《馬說》《龍說》《原毀》《進學解》《論佛骨表》等等正如南嶺不老松、連江長流水,千古永恒。
二、青蓮古碼頭
北江河水,滔滔南流。連江匯聚,直奔廣州。
在那水運為主的年代,連江是陽山的生命線,經濟的大動脈。商品流通,貨物運送,人員出行,船只往來穿梭,碼頭成了旺地。
七拱河、青蓮水匯入連江的地方就是青蓮古鎮。水路驛道,四通八達;三江六岸,得天獨厚。古街古巷古炮樓,古樹古廟古碼頭,當年的貨物集散重地,水陸交通樞紐,商業運輸埠頭。
漫步江邊,感覺走進了一個古代寧靜的世界。沒有喧囂,沒有紛爭,更沒有飄忽的灰塵和煙油的味道,只有輕拂的楊柳枝、潺潺的流水聲和人們輕盈的腳步聲。一邊,清澈的江水倒映著白云飄蕩的藍天;另一邊,光滑的麻石砌成了刻滿滄桑的步級。近處,老榕樹守護著連片的古碼頭,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遠望,巍巍的青山筑起了天然的屏障,造就了青蓮古鎮千百年的風調雨順。
行走老街,覺得一門一戶、一磚一瓦都在炫耀著昔日的繁華。臨水而建的望江樓,連通六處開闊的古碼頭,讓歷史悠久的河鮮美食香飄陽山、聞名廣州。碧瓦磚墻、雙鳳舞頂的尚書祠,莊嚴佇立,門聯意示:“尚書道德千秋顯赫傳世系,將軍精神萬代弘揚啟后人”。彌漫著歲月韻味的廣州會館,歷經百年風吹雨打,依然能夠昂首挺胸,騎樓、天井、偏房、正廳,處處顯現著斑駁的圖畫、掛滿了陳年的解說,不但闡明了廣佛商人與陽山青蓮的歷史淵源,還告訴人們當今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兩地的密切關系。
一座三層磚木結構的舊樓拖著疲憊的身軀站在河道的彎角,雖然大門緊鎖、已經廢棄,但灰墻上依稀看見的“廣東省航運廳青蓮客運站”特別吸引,游人無不駐足細看。站在“水文觀景臺”,可以看到三江匯流的壯美,可以看到青山綠樹的蒼翠,也可以看到“港務站”舊址數十年前的威武。
龍舟文化廣場就在青蓮大橋腳下,寬闊的親水碼頭活躍了水鄉文化的氛圍,造就了現代生活的悠游,更重要的是承載了嶺南商埠的歷史,留住了山區民眾的鄉愁。當年在廣州會館輪番上演的粵曲、大戲已過來了龍舟廣場,每晚大媽們激情如火的熱舞、歡歌也在龍舟廣場,說不完道不盡的青蓮故事、高山下連水邊的美好生活也在龍舟廣場。
水鄉,以水為財。山區,靠山吃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三、洞冠美景
黎埠鎮有個洞冠村,二十里畫廊云濤舒卷,飛流瀑布閃耀銀花,蒼松挺崖是韓愈氣概,怪石嶙峋像風云變幻。
大文豪韓愈的《同冠峽》《次同冠峽》告訴世人“無心思嶺北”。揮毫峽壁,寄情山水,潘元音和徐琪聯手刻下了人定勝天的豪言壯語。遙望綠林,敬禮藍天,村民雙手鑿出來的麻石步級直接通向美好幸福的生活。
觀音巖,又名冷然洞,崇禎皇帝難料李一白濃厚情懷,賦能提升,譜寫新曲。山洞屹然,上若樓臺,登臺東望,碧波帆影,進入眼簾。洞深徑幽,香火繚繞,實為福地。
兩岸石刻,美不勝收。一處一景一故事,一山一水一畫卷。乾隆皇帝可能沒想到“同冠峽”三個大字每天有那么多人看。
精彩石刻,比比皆是;好山好水,天天如一。如果陶淵明知道這個地方,肯定左顧右盼,流連忘返。如果余秋雨來了,也會親密接觸,忘卻悶煩。
洞冠除了比比皆是的自然景觀,還有鼓舞人心的文化奇觀——舞春牛。勤勞實干的村民,臉向黃土背朝天,“耕田牛牯養命仔”,代代相守敬耕牛,歌舞升平頌太平。舞春牛表演,載歌載舞,精彩絕倫,讓人嘆為觀止。作為非遺項目,舞春牛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民間藝術杰出的代表。研究客家文化、農耕文化、粵北文化都必須了解“舞春牛”。
再見,黎埠,同冠峽、觀音巖、冷然洞、云濤崖,吉祥如意,六畜興旺,一如既往。
四、紅色下坪
為了今天幸福的生活,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
為了子孫后代的安寧,多少人不惜舍身忘利。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多少人已經得道升天。
在陽山的北部山區,有一個紅色的名字:下坪。這里,山清水秀;這里,人杰地靈;這里,風景如畫;這里,放飛夢想。
但是,下坪就是下坪,曾經血雨風腥;曾經忍辱負重;曾經壯懷激烈;曾經負重前行。
現在,下坪昂首挺胸,笑傲江湖。
來吧,先看一下陽山人民武裝起義誓師點舊址,重溫當年的豪言壯語;再看陽山人民武裝起義紀念碑,感受先輩的澎湃激情;再看陽山革命斗爭歷史展廳,緬懷英雄的豐功偉績。
然后,漫步陽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領略黨指揮槍的含義;走進陽山人民武裝起義民兵訓練舊址,體會兵民乃勝利之本的偉大;來到紅色文化大講堂,接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熏陶。
再然后,通過田心路,走向牛巖洞,步量古驛道,探索外洞深水井,領會韓愈精氣神,天地乾坤,豁然開朗,生活中的所有私心雜念、污點塵埃煙消云散。
來吧,這里有玉米做成的麥羹;有土生土長的香菇;有香味濃郁的板栗;有甘甜可口的腐竹;有林中野生的靈芝;有滋陰補腎的淮山;還有飛天走地的黃雞。
其實,更讓人感動的是下坪人民不屈不撓的風格;下坪人民刻苦耐勞的精神;下坪人民共同富裕的情懷;下坪人民海納百川的胸襟。
來吧,廣東第一峰就在附近;廣東峽天下近在咫尺;天然神峰關也不遙遠。坐上魚水竹排,沿著山映河畔,攜手千年銀杏,尋找善美康橋,共建幸福未來。
麻車村位于增城南部,人口17000多、轄20個合作社,是增城最大的行政村,始建于宋代開慶元年,已有760多年歷史。近年來,麻車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圍繞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田園風光”主題,扎實推進,成效明顯,2020年被授予“廣州市美麗鄉村”稱號。
麻車村物產豐富,除了種植水稻,荔枝、烏欖、南瓜遠近馳名。麻車還有許多享譽中外的土特產:魚生、欖仁、頭菜、鷯哥利菜心,如豐醬菜、樂豐食品、正佳臘味、澳海老土醬油等。麻車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舞火狗更是久負盛名。
麻車火狗與確山縣竹溝鎮的“打鐵花”有點相似。龍門縣藍田鎮“舞火狗”是瑤族少女的成年禮。麻車“舞火狗”則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巡游活動,又稱“麻車夜色”,已有600多年歷史。
麻車火狗由九種“動物”組成:龍、鳳、獅、鹿、麒麟、蟾蜍、犀牛、寶鴨、錦鯉等,故亦名“火九”。均用竹竿、竹篾、稻草、麻繩扎成,插上香柱。點燃后,舞動前行,長長的火龍浩浩蕩蕩,蔚為壯觀。為首的火龍長50米,重4000斤,揮舞各種道具的參演村民800多人,巡游全程5500米。巡游當晚,萬人空巷;兩旁觀眾,人山人海。“千人點火”“巨龍出洞”“池塘倒影”“群情洶涌”等場景十分震撼。
麻車火狗九種動物都有吉祥的名字,分別是:巨龍戲珠、雙鳳朝陽、獅子滾火球、鹿回頭、麒麟吐玉書、咸蝦吐日、犀牛望月、寶鴨穿蓮、鰲魚戲水。表達了村民們祈求風調雨順、老少安康的心愿,也體現了他們團結一致、共慶豐收的喜悅。
劉氏宗祠是麻車人的驕傲:增城四大名祠之一,五間四進,規模宏大,所用花崗巖和坤甸木等均為上乘建材。該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青磚石腳,混合結構,氣勢恢宏。特別是梁架、檐板上的浮雕木刻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院落圍欄的石雕紋飾也精致細膩、生動傳神,有“國色天香”“魚躍龍門”“雙鳳朝陽”“麟吐玉書”“龍鳳呈祥”等,寓意深刻。
劉氏宗祠門前尚存四對花崗巖桅桿夾,好像在向世人講述麻車那些顯赫一時的威水歷史,回憶數十位貢生、舉人刻苦努力、拼搏成才的故事,證明了麻車歷來勤奮好學蔚然成風,人才輩出、人杰地靈。
麻車村還有確齋公祠、松呂祠、尚書祠和文筆塔。尚書祠就在劉氏宗祠旁邊,為紀念宋紹興進士、兵部尚書劉漢明而建。該祠以青磚、古木、紅砂巖、花崗巖為主材,結構對稱、精巧美觀,彰顯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尚書祠和劉氏宗祠現在均已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麻車村中街市有一棵古榕樹,粗壯的枝干,長長的胡須,看上去老態龍鐘卻又枝繁葉茂。狂風吹、烈日曬、暴雨淋,老榕樹依然笑傲江河湖泊,看透世態炎涼,閱歷歲月滄桑。就在這棵樹下,村民們度過了多少美好時光?也在這棵樹下,出現了多少喜怒哀樂?
麻車村的連片荔枝、烏欖也全是古木老樹。走進荔枝林,只見高大挺立的荔枝樹一棵挨著一棵,枝葉婆娑、遮天蔽日。陽光從葉縫斜進來,荔林猶如人間仙境。每年六七月荔枝成熟的時候,麻車村的荔枝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麻車的甜巖和水晶球是增城荔枝的貴族,以其果肉晶瑩爽脆、清甜多汁、香味濃郁聞名遐邇。

麻車村的烏欖樹特別高大威猛,飽經滄桑的樹皮斑駁粗糙,蜿蜒曲折的樹枝蒼勁有力,青翠碧綠的樹葉郁郁蔥蔥。烏欖被稱為黑金子,全身都是寶:欖肉曬干既可作飯餐佐料又能做成點心、欖核既可作燃料更是雕刻上等材料、欖仁是月餅的主要材料更是金貴的餐上美味。據說全球90%欖仁產自廣東,廣東90%欖仁產自廣州,廣州90%欖仁產自增城,增城90%欖仁產自麻車。麻車村家家戶戶乒乒乓乓砍欖核的壯觀場面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砍欖核是一門絕活。坐在竹凳上,面前擺著高度適中的木墩,旁邊是一大堆干脆的欖核。一手握刀,一手捏欖核,將欖核墊在木墩上,手起刀落,欖核從中間斷開分成兩截,即見穿著赤紅色外衣的欖仁。砍欖仁的刀必須是有一定重量的鈍刀,砍的時候刀柄與刀鋒處先靠木墩才不會傷到捏欖核的手指。砍欖核還要會用力,力小了砍不斷欖核,力大了會傷到手指或連欖仁一起砍斷。
村委會劉書記說,由于周邊有增城火車站、綠湖國際城、廣本研發中心、立高集團公司等大項目,村民們都盼望能把延綿一公里的古荔林古欖林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性休閑公園。
從麻車村智慧圖書館出來,穿過整潔的村巷,漫步在大祠文化廣場的池塘邊,只見塘水清澈,游魚可數。塘邊麻石欄桿,路邊綠樹成蔭。村干部還饒有興趣地向我們介紹了在建中的休閑公園、水景公園、健身公園和新籃球場規劃情況,讓我們看到了麻車美麗鄉村建設的美好前景。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