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中強調,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歷史上,長城為確保邊防鞏固和國家安全作出巨大貢獻。今天,長城作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與地位。
萬里長城具雛形
萬里長城是人類歷史上修筑時間延續最長的軍事建筑工程,其修建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春秋戰國之際,隨著作戰方式的變化,中原戰爭規模急劇擴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與春秋時期,以車戰為主的戰爭不同,進入戰國時期,步兵和騎兵逐漸成為主要兵種,需要更多士兵參加戰斗。如古書所說,相較于春秋時期“千乘之國”,戰國時期“秦帶甲百余萬”,如秦這樣大國的兵力已可達步兵百萬、戰馬萬匹之規模。其次,戰爭持續的時間更長。戰國之前,像武王伐紂這樣王權更替的大戰,一天之內就可以結束戰斗,而到了戰國時期,一場大戰可持續數年之久。據史書記載,齊國以二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戰爭持續五年,趙國也用了五年時間攻打中山國。最后,戰爭規模的擴大直接導致防御方式的變化。秦國大軍圍攻魏國國都大梁,魏國以三十萬大軍守護大梁,于是加固城墻、擴建河流堤壩等就成為防御手段,史書曾用“十仞”形容大梁城墻的高大堅固。同時,修建長城也成為重要的防御手段。
不僅是中原戰爭,春秋以來,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蠻戎夷狄的政治、經濟得以發展,強大起來的夷狄政權不斷進攻中原諸侯,如秦、趙和燕三國經常受到匈奴、東胡、樓煩等族群的侵擾。為抵抗這些游牧民族的入侵,當政者不得不在邊境通過修筑長城等手段進行防御。
在中華文化里,自古兵家倡導“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理念,力爭通過非戰爭手段、以最小的代價達到退卻敵人的目的,而長城正是實現這一理念的有力武器。秦、齊、趙、魏、中山、燕等國紛紛在國土邊界修筑長城,或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是防御其他諸侯國的兼并征伐。秦昭王修筑長城以抵御東胡、樓煩的侵擾。春秋中晚期,齊國也在今山東省境內修筑長城,西起黃河(古濟水)以東,東至黃海之濱。趙國為抵御林胡、樓煩的侵擾,于公元前300年開始修筑趙北長城,從今河北蔚縣東北開始,向西經過山西北部入今內蒙古,又利用漳水北岸堤防擴建成趙南長城。魏國修筑的魏河西長城、魏河南長城達數百里。中山國在其南部邊境修筑長城,抵擋趙國侵擾。為防御北方東胡、林胡、樓煩等部族,從公元前348年到公元前279年,燕國先后筑成燕南長城、燕北長城,跨越今河北、內蒙古、遼寧等地。
戰國晚期,經過長期混戰,秦始皇一掃六合而統一天下,但北部游牧民族仍不斷南侵,尤其是匈奴對秦王朝威脅最大,因此嬴政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收復失地。
蒙恬在北部邊界開始修筑長城。公元前213年,嬴政命蒙恬征調民夫、軍人和戰俘二百萬人,整修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長城,并把三國長城連接起來——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向東經今寧夏固原到陜西綏德黃河邊,與趙北長城連在一起,過黃河到今山西省、河北省北部,再利用趙長城,從今獨石口向東,經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一直到今朝鮮平壤大同江附近的碣石山,形成萬里長城的雛形。
秦漢之際,中原戰亂使得匈奴重新渡過黃河,占據河南地。待冒頓單于繼位,更是將當年蒙恬所占領的黃河以南地區重新奪回。匈奴的勢力達到鼎盛,成為漢朝北部最大的威脅。公元前201年,漢高祖下令修繕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寧夏和甘肅黃河沿岸秦長城,以鞏固邊疆。一時間,長城成了漢帝國和匈奴的分界線。
漢武帝擊敗匈奴,收復河南地,修繕蒙恬所修的秦長城。為鞏固河西走廊的安全,漢朝先在武威、酒泉設郡,又立張掖、敦煌兩郡。為了加強與西域的聯系、保障絲綢之路暢通,漢武帝決定在這一帶修筑長城。公元前108年,張騫第二次出使烏孫等國,河西走廊成為重要通道,但匈奴仍不斷侵擾,漢武帝派兵擊破匈奴控制的車師和樓蘭,在酒泉西到玉門之間修筑了長城。公元前102年,朝廷令路博德屯兵額濟納河下游的居延海,并令其在玉門至居延海之間修筑長城。西漢修筑的長城在我國境內大體走向是東起今吉林,經遼寧、河北、內蒙古,西至甘肅。東漢時期,北疆地方割據勢力強大,再加上匈奴、烏桓的威脅,東漢王朝北疆形勢復雜,光武帝劉秀通過修繕前朝長城等手段以治理邊疆。
各族人民共修筑
北魏開啟了少數民族政權修筑長城的先河。他們不僅在東起河北赤城、沿山西省北部到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一帶修建了泰常長城,還建造了畿上塞圍、六鎮長城,同時在邊疆設立軍鎮。公元555年,齊文帝在今居庸關南口和今山西大同之間修筑了九百多里長城,次年,又向東增修到山海關海邊,長度僅次于秦、漢長城。北周對原北齊長城進行了修筑。
為防御突厥,也為炫耀武力,公元581年,隋朝整修原魏、齊長城東段。公元585年,隋煬帝征三萬人,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黃河東岸到陜西省綏德修筑長城七百多里。公元607年,隋煬帝又下令修筑從今山西省殺虎口到內蒙古托克托的一段長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修筑的長城,無論在規模、地域廣度,還是防御體系健全方面都遠超前代,為明長城防御體系的完備打下基礎。
明朝自建立以后,為防范蒙古族韃靼、東北女真族,一直堅持“高筑墻”思想,長城的修建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明惠帝建文期間(公元1399—1402年)修筑自宣府(今河北宣化)到山西大同境內的長城,又稱“極邊”。公元1413年,明成祖為加強北部邊防,在長城內側修建了一道二百多里的壕塹石垣,西起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東至今河北省宣化市。公元1436年,英宗在今河北省境內五百多里的險要地段修筑墩臺、煙墩22座,以加強警戒。“土木之變”英宗被俘,于謙指揮北京保衛戰,打退瓦剌首領也先進攻,英宗被放回。公元1466年,憲宗在西北地區修筑了兩條墩臺線,共34座。次年,憲宗修筑東起山海關,西至雁門關一段的長城,使得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等關口連成一片,加強了北部邊疆的防御。公元1471年,負責陜北邊防的延綏巡撫都御史余子俊發動軍民,在今陜西、寧夏境內修筑了一千七百多里的長城。穆宗時期,北方部族俺答、土蠻常侵犯薊門一帶邊界,北京也受到威脅。公元1568年,戚繼光奉命到北京,擔任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總管,建議重新修筑從山海關到昌平一線的舊長城。公元1571年,明朝北部的邊防得以改善。
歷經磨難成象征
清軍入關,長城的軍事作用逐漸減小,文化內涵逐漸豐富起來,特別是隨著中外交流的增加,長城的世界影響力不斷提升。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面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許多仁人志士通過長城所獨具的象征意義表達憂國憂民、抵御外侮的愛國情懷。虎門銷煙后,林則徐赴新疆伊犁途經嘉峪關時寫下“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表達悲壯不屈的正氣。
專家指出,“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象征”的觀念正式出現于抗日戰爭時期。九一八事變后,長城成為抗日前線。特別是1933年,日軍在長城沿線發動大規模侵略,中國軍隊組織起了著名的長城抗戰,許多報刊登載中國將士在長城腳下英勇殺敵的照片,藝術家們分別以詩歌、新歌劇的形式頌揚長城抗戰,使得長城抗戰的形象深入人心。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共中央通電全國:“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長城與抗戰精神緊密相連,成為團結一致、抵御外敵的重要象征。
此后,長城與國家形象的相連更加緊密。1948年12月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中,200元面額紙幣就是以長城為主要圖案。1958年,人民大會堂建成,顯著位置裝飾了以長城為題材的畫作。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長城的開發和保護。1961年,國務院把長城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長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中國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之一,長城已成為全球公認的代表中國的符號。
巍巍長城,雄渾壯闊。這座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藝和智慧,更見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多元文化的發展,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每當《長城謠》響起,“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內外是故鄉”的歌詞一定能喚醒深藏于華夏兒女血脈中的長城記憶,激發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陳光鑫,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