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勇
今年清明節前的四月二日,陜西府谷境內痛痛快快地下了幾乎一個白天的中雨,古人有“春雨如恩詔”的說法。山花野草在殷殷期盼中享受了一場饕餮盛宴,紛紛探頭伸足,展露身姿,綻放出絢爛的笑容。
翌日早晨,弟弟駕車和我從府谷出發到麻鎮老家祭祖,禮畢順著通村公路到達“場圪垯”的砒砂石山頂上,看到了令我魂牽夢繞的家鄉——陳家圪堵。踏進村子,心底為之震顫。繞村漫步,在西北的崖畔上佇立良久,深情地眺望著全村人曾經十分依戀的菜園子——后園溝。一個個睡夢中經常出現的故事,一幅幅跟著父親到溝里菜園子玩耍勞作的場景,隨著移動的思緒,緩緩地向我走來:
后園溝位于村子的西北方向,古樓山東麓。它是一條東西向的深溝,寬不過三四里,長度可達六七里,在距溝口二里多處因自然阻隔,分兩岔,偏南一側又分成四個支岔,同屬我們村的耕種范圍,偏北一岔的土地曾是家族二老爺爺花了好幾個“大洋”買下的,并在此居住過,解放前夕搬到了村里。溝畔緊臨杜莊則村。
我小時候,兩個村連同石榴峁、閆莊則兩個自然村,合稱杜莊則大隊。那時候兩個村子的人要聯系,站在崖畔上一聲悠長的高吼,對面村子的人聽到后跑出來站在崖畔上一聲回應“唉……”就可以空中通話了。
說是菜園子,其實就是在溝底兩側的“下濕地”或者是緩坡地段,鏟高墊低,壘石砌堰,擔來黃土和腐殖土,盤成2—3平方米的長方形的小畦,里側根據地形地貌挑壕踩實布置水道。溝底開挖馬槽井 ,栽好人字形木架,上綁一木質長桿,一邊吊一塊石頭,一邊吊一木桶人工汲水澆園。有些人家為省事也有直接擔水澆灌的。還有幾戶人家水源條件好,挖上一口大口井,利用高差,自流灌溉。
那時候,氣候比現在濕潤。每年春夏秋三季,時不時有雨,溝底和石崖下都有滲水和泉水,開辟出來的菜園子地濕漉漉的,只有在栽秧后和蔬菜生長的幾個關鍵時期要透透地澆幾次水。
父輩們往溝里擔糞是個苦力活,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村子在山頂上,背后有一條小路,一道斜坡下來就有二三百米,而后又有一道五六百米的陡坡,小路盤旋彎曲,坡度大約六七十度,擔著一百多斤重的糞土,既要承受如此之重,同時還要承擔下墜之力,步履要穩,著地要沉,身體要保持協調。稍有閃失,就有摔跤滾坡之危險。下到溝底后,還有好幾百米的路程,崎嶇不平,擔著擔子,顫顫悠悠,一路小跑,還要持續好久。
肥水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育秧、栽植和日常的田間管理了。有些蔬菜,比如南瓜、菠菜、白菜、夏土豆等,必須要直播。特別是種南瓜還要打窩、施肥 、拌和、拍實,在碗或小盆里用溫水浸泡南瓜種子,經過一定時間后控干水分,上部用濕潤的紗布或毛巾蓋上,放到家中的火炕上保持適當的溫度,等到種子萌發即將露頭的時候播種。
父親一米六幾的個子,身體比較瘦弱,但是體力比高大壯實的男人差不了多少,擔一百多斤的糞土下這道陡坡是稀松平常之事。
說到種菜,父親也是行家里手,只是比較細致,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比起別人來速度上要慢上幾拍??墒亲龀鰜淼霓r活兒功夫到位,他鋤一次草好長時間地里頭都看不到再有草長出來,而鋤草速度快的人家沒過多久就看到地里的草又長出來了,密密麻麻一片。
每年春季,我家綠茵茵的菠菜、水靈靈的水蘿卜早早就吃上了,隨后的黃瓜、夏白菜、西紅柿、豆角、土豆等也按節令端上了餐桌。每到收獲的季節,父親天剛蒙蒙亮就下到溝里菜園子了,先是澆水,然后把新鮮蔬菜擔挑回家。這時候,媽媽的早飯也做好了,酸粥、酸米湯、新鮮韭菜拌紅腌菜已經端到飯桌上了。
那時候沒有“有機綠色食品”這些概念,使用的農藥也是高殘留、有毒有害、不易揮發的。記得父親曾經使用過“六六粉”“敵百蟲”一類的農藥。印象最深的,是和父母親在“茴子白”地里捉“菜青蟲”,顧名思義,菜青色的蟲子,它在菜葉背面爬了好多,有些菜葉都吃得只剩下葉脈了。這種蟲子你捉它,還有“假死性”,掉到地上蜷成一團,一動不動,看來昆蟲也怕失去生命哈。
父親“營務”(方言)“茴子白”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育好苗育壯苗是關鍵。其次是栽秧緩苗期過后,在兩行秧苗中間開溝,施入人糞尿,大水漫灌一次。再次是在包心初期在其根部一側施入農家肥,適度澆水一次。平時地表干結時要及時松土,保證菜苗呼吸順暢。
經過父親的精心呵護,我家的“茴子白”個頭大、瓷實,分量沉。十幾歲的我在菜園子地二前二后背上四棵拴好的“茴子白”回家,都要滾身淌水,半道上歇上幾歇。我估計總重得有六七十斤吧。
……
斗轉星移,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因為缺水、交通不便等原因,我村在一九八二年前后分批自行搬遷到了黃甫川西岸的石榴峁村,后園溝的菜園子地因為沒人耕種而荒蕪,水道、石堰等也被山洪沖刷得無影無蹤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離開了家鄉。但后園溝的風景依舊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那些年,父輩們在這片土地上戰天斗地,揮灑汗水,刨土取食,歷盡艱辛,收獲了滿滿的喜悅和幸福。如今,雖然物是人非,但那些關于后園溝的故事卻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每當回到家鄉,我總會被那熟悉的土地氣息所吸引,不禁想要再次去看看那片曾經滋養了我成長的土地。我想,那些菜園子、那些溝畔、那些山巒,都見證了我們村的點點滴滴,承載了我們對故土的深深眷戀。
如今,家鄉的變化翻天覆地。但愿在未來的日子里,我的家鄉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美好記憶得以延續。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