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星 張清海 張欣雨 魏家星
摘? 要:將CDIO教育理念引入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從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設計模塊化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創新教學方法與指導機制和教學質量多元化評價體系等方面,嘗試改革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以全面提升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與工程實踐能力。
關鍵詞:新工科;風景園林;CDIO;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8-0160-0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DIO education concept into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masters major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ttempts to reform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s major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plans, designing modular curriculu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guidance mechanism,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f masters major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DIO; professional master; postgraduate training
2017年以來,隨著新工科建設啟動,“復旦共識[1]”“天大行動[2]”“北京指南[3]”等方針逐步形成。以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思想為立足點,教育部組織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立項,鼓勵高校探索實踐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和分類發展的新體系,以此推動高校深入探索和實踐學習。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新工科建設將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作為基本內涵,將培養學生在工程科技方向的持續創新能力定為目標,使得學生精深專業、融匯學科,且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最終引領各行業的未來發展[4]。風景園林學作為工科一級學科及交叉性綜合學科,肩負著新工科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使命與擔當。
在我國,眾多院校的風景園林學科已形成全日制的“學術型碩士”“專業型碩士”以及非全日制的“風景園林碩士”等多層次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生培養是學科內涵建設和創新進步的重要動力,需切實完善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的若干環節,培養出理論基礎好、專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高層次、應用性、復合型人才[5]。
近年來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危機等復雜形勢涌現,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背景下的新工科建設如火如荼,要求學科對原有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重新評價和探索。本文借鑒國際上CDIO先進工程教育理念、經驗和標準,打破固有學科邊界,針對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探索方向和改進方案,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為農業類高校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究提供一定參考。
一? CDIO理念與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
CDIO是2001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聯合瑞典的查爾姆斯技術大學等4所高校,共同開發的一種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實施體系。CDIO分別指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指以產品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培養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實踐的、課程間相互聯系與支撐的方式進行工程學習[6]。CDIO已在國內外工程領域人才培養中取得成功,為全日制工程碩士生的培養提供了寶貴經驗。2005年,CDIO理念引入中國,一系列學者對CDIO理念與國內教育改革做出研究。如圖1所示,國內CDIO理念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高等教育與計算機、建筑、機械等傳統工科的結合研究,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與與風景園林學科的相容性研究尚少。
我國專業碩士的培養理念與CDIO工程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同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等。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和模擬訓練等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注重培養實踐研究和創新能力,增長實際工作經驗,縮短就業適應期限,提高專業素養及就業、創業能力[7]。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
風景園林學科是融合工、理、農、文和管理學等不同門類知識和技能的交叉學科[8],對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及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快速發展趨勢下對風景園林學科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培養成為新的聚焦點和著力點,其承擔著為風景園林和人居環境事業培養復合型的專門人才的重任。
二? 基于CDIO的農業類高校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模式
在我國,農業類高校是風景園林學科的重要陣營之一,目前全國設有風景園林學科碩士點的高校達80多所,其中農業類高校達20余所。農業類院校在生態、環境、植物等領域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然而在工科教研上存在著教學資源有限、實踐氛圍一般、工程師資薄弱等問題。因此,將在傳統工科類學科普適的CDIO模式與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進行有機融合[9],值得農業類高校專業碩士培養借鑒,夯實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基礎。
為響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農業類高校風景園林專業碩士教育應結合學校農業特色,打破學科邊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理工多學科交叉融合,提升農業類高校風景園林研究生工科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因此本文在研究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時,結合當前的新工科背景,針對風景園林學科發展問題,運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對本學科培養模式中以下四個環節提出改革方案。
(一)? 構思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
基于CDIO理念構思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有利于為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教學方法和指導機制、評價和考核方法等研究指明方向。明確風景園林學科的建設要求,以“四性”即專業性、實踐性、工程性和創新性作為風景園林學科新型人才要求的構成,根據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確定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以行業為導向,以“三導”即校內導師、行業部門、企業專家為主要核心團隊,針對行業創新需求及未來發展共同思考研究并制定符合風景園林學科教育的培養方案。以“四性”+“三導”為研究基礎,融合CDIO理念,制定符合教育部規定、新工科理念、學校定位和行業需求等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圖2)。
立足農業類高校的專業碩士培養環境,響應新工科建設需求,結合時下背景,將拓寬學生多學科交叉屬性,培育具備工、農學科雙重素質的新型風景園林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南京農業大學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面向新工科,對接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建設的戰略需求,緊扣社會發展脈搏、聚焦行業發展熱點、探索學科發展新方法,以問題為導向、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立足華東地區、面向全國,以產學結合為途徑,與廣大風景園林行業企業緊密結合,培養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艱苦奮斗、求實創新、誠樸勤仁,能積極為我國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尤其在鄉村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休閑觀光農業規劃設計、園林植物資源調查與應用、生態修復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的,具有“國際眼光、中國情懷、南農品格”的應用性、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新工科建設要求圍繞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開展研究和實踐。新工科背景下的農業類高校學科建設需要將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與學校原有的“優”相結合,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培養方案制定不僅要滿足行業人才需求,也需要依托農業類高校的優勢學科,滿足學校發展需求,與學校定位相結合,制定有學科特色的創新培養方案。南京農業大學培養方案依照全國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標準設置,體系完整、內容規范、操作可行。所開設課程既面向國家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需求,又對接風景園林行業標準要求,以研究性視角培養實踐性、應用性專門人才。
在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課題研究、畢業論文及專業實踐是核心環節,整個培養方案的制定需要重點圍繞這三個核心環節來開展。因此,運用CDIO理念將這三個環節緊密聯系起來,融合成一個新型風景園林人才培養體系,使培養的風景園林專業碩士既掌握了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科學研究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并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可以快速適應風景園林行業內復雜的實際工作。
(二)? 設計模塊化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市場對風景園林新型工程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結構需求,結合工程教育設計理念,制定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以及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對于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圖3)。課程體系建設屬于研究生教育的基礎性工作,是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備環節,關系研究生的知識結構的構建、創新能力的塑造和綜合素質的提升[10]。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研究生的課程結構結合學科方向,按照工程教育認證理念,采取“反向設計”的辦法進行課程構建,反向設計是從需求開始,由需求決定培養目標,再由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最后由畢業要求決定課程體系[11]。我國學者綜合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認為實踐能力是“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具備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2]。因此為培養能夠適應學科行業需求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的應用型人才,同時需要設計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提高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實踐能力。
設計模塊化課程的過程中,立足“四大”出發點,即對接國家戰略、面向社會需求,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課程教育全流程,將中華優秀文化與遺產保護融入風景園林歷史與課程設計教學,在規劃設計課程中增加鄉村振興專項設計;全面加強課程教學內容質量提升,建構以風景園林國際前沿為引導、本土文化語境為基底、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的授課內容體系。
風景園林學科課程設置上按一級學科整合課程,設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風景資源遺產保護利用、園林植物應用、生態修復和園林工程與技術等多個方向。開設有現代城鄉規劃進展、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可持續景觀等特色方向課程,體現整體性、綜合性、實用性和前瞻性。結合新工科建設,通過模塊化課程建設,拓寬學科交叉。設計模塊化課程體系覆蓋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所需掌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構成,開設20余門專業課程,包括培養標準要求的4門必修課程,另外將人文社科、公共管理、資源與環境等相關學院開設的課程優選列入研究生選擇科目,形成風景園林“五大課程模塊”:歷史理論、設計實踐、工程實務、景觀生態與地理信息。構建交叉融合的完整課程模塊,有利于全面提升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專業能力和學科素養。
在學科需求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詳細設計,構建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以雙師共導拓展多樣化教育形式形成“三大探究模式”即主要理論授課、專家學術講座、實踐項目教學為一體的互動探究型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的深、廣度,推進師生共同體建設。結合實際項目案例,遵循“四大實踐模式”形成實地調研、創新研究、團體探討、規劃實操為一體的課程教學實踐模式。在后疫情時代暫無法滿足實踐時段,開展“五大創新模式”,其中包括借助互聯網技術和平臺推進課堂資源傳輸,開展網絡微課堂推動第一、第二課堂緊密結合,促進線上線下全面推進;以實際項目為指導,采用5~8人小班團隊制,學生全程參與完成實際項目;要求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級風景園林競賽以拓寬視野,尤其是ASLA、IFLA、風景園林學會及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等行業主要機構主導的競賽項目,并納入考核機制;加強與實踐單位的聯合培養,共建研究生實踐基地;課程考核方式從提交課程論文單一考核方式改為“課程參與度+平時作業質量+創新實踐成果+課程設計”的知識與能力綜合考核模式。
(三)? 實施協同創新的教學方法與指導機制
協同培養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要舉措之一[13]。依據風景園林學科模塊化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貫徹CDIO理念實施風景園林學科產學研協同創新,以行業為需求方、以學校為教育供給方,深度聯合協同創新以優勢互補為前提整合學校與企業的有效資源,共同參與研發探索建立區別于碩士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校、企、生”共贏、互動式多元化聯合教學方法,探索學校雙導師、企業學校聯動式團隊指導機制[14]。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研究生培養肩負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重任,將協同創新理念貫徹實施在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教學方法與指導機制上。風景園林學科研究的內容廣泛涉及農業、生物、工程、資源、環境和能源等諸多領域,可充分與其他優勢工程學科相互結合,充分發揮校內各學科協同培養優勢。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實現“2+2+2”教學方法和指導機制,即利用“校內+校外”“課內+課外”“國內+國外”三種創新形式(圖4)。
1)“校內+校外”雙導師:一是邀請行業知名企業專家擔任導師,開展學術講座或參與課程實踐教學;二是通過南京農業大學園林行業校友會,邀請優秀校友助力母校,參與人才培養。碩士論文執行雙導師指導,校內老師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資深設計師共同組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工程專題等課程教學團隊,將校外師資轉化為專業碩士人才培養優勢。
2)“課內+課外”全覆蓋:南京農業大學與棕櫚園林、南京濱江公園等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10余個研究生工作站或實踐基地,以拓寬課堂邊界為目的利用實踐基地覆蓋所有實踐課程,課程作業由校內外導師共評。
3)“國內+國外”多平臺:建立國內與國外優秀資源的聯系,旨在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吸收先進理念的開放型人才。利用國家外專局創新引智基地平臺每年邀請國外專家開展講學、講座,以及和日本千葉大學、美國康涅狄克大學等建立交流項目,派遣學生訪學,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及交流能力。
(四)? 教學質量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反饋運作
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有利于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運作與改進,有效提高專業研究生教學質量。依據風景園林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的構思、模塊化課程與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教學方法與指導機制的實施,遵循科學性、多元性和可行性的原則,構建以學術水平、教育教學、從業就業為評價指標的多元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完善考核方法對教學質量做出綜合評價,強化教學秩序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水平。從考核時間、評價主體、考核內容“三要點”出發,貫穿全部教學任務,緊扣教學環節,構建即時反饋、即時調整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圖5)。
1)評價時間全面化:在教學過程中,定期啟動研究生在線評價授課教師教學質量及滿意度調查,及時對照問題清單整改,充分發揮課程教學質量的檢查和反饋功能。在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從研究生論文開題到中期考核以及畢業論文答辯,到答辯后的論文抽檢,從始至終地對每一環節進行質量管控,促進師生良好教學評價互動的形成。
2)評估主體多層化:實現評估主體多層化需要將評估主體選擇面向全校不同層級,將評估主體分為四個層級,即學校層、學院層、教師層、學生層。實現不同視角下的全面評價,學校層從宏觀上把控教學質量,學院層從學科特點上進行相符合的評價,教師層從共同出發點促進相互調整融合,學生層評價反饋旨在從細部上改善教學內容,多層化評估主體的構建以實現教學全過程的組織、課堂質量的督查與指導,達到教學質量評價全覆蓋。
3)考核內容差異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可墨守成規,以固定的思想要求學科建設。針對不同評價指標應設立相應考核指標,例如學術水平評價指標從科研水平、師資結構、工程經驗實踐等方面進行考核;教育教學從科研設備、實踐基地、課題團隊等方面建立合理化考核方案;就業從業依據畢業生綜合素質、就業單位、專業能力等指標建立實用型考核制度。
三? 結束語
CDIO實質是“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15],強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運用到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探究中,即在實踐中不斷改善模式,將實際情況與實踐操作與碩士培養相結合。
南京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響應國家新工科建設,結合CDIO模式制定了符合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培養方案,梳理了模塊化課程以促進多學科交叉,構建了多方參與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了教學方法和指導機制,完善了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的培養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以期為農業類高校風景園林專業學科建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 “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3] “新工科”建設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4] 陸國棟.“新工科”建設的五個突破與初步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7(5):38-41.
[5] 陳燁.基于知識點的風景園林建筑教育框架研究——以東南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為例[J].中國園林,2015(2):101-105.
[6] 顧佩華,包能勝,康全禮,等.CDIO在中國(上)顧佩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7] 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30年[J].中國研究生,2021(10):16-31.
[8] 增設風景園林學為一級學科論證報告[J].中國園林,2011,27(5):4-8.
[9] 周權鎖,陸雋鶴,全思懋,等.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環境類專業碩士研究生“五位一體”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證[J].高等農業教育,2021(1):111-116.
[10] 仇鵬飛,吳俊,卞清,等.“雙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南京大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9):16-22.
[11] 李志義.對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十年的回顧與反思之一:我們應該堅持和強化什么[J].中國大學教學,2016(11):10-16.
[12] 劉磊,傅維利.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及培養對策[J].教育科學,2005(2):1-5.
[13] 朱祥明.對風景園林教育的幾點思考——從設計行業的需求談風景園林人才的培養[J].中國園林,2007(11):93-94.
[14] 朱大勝,李果,王宗榮,支有冉.CDIO理念對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與研究[J].智庫時代,2017(15):276-277.
[15] 查建中.面向經濟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戰略——“做中學”、產學合作與國際化[J].高等工程教育,2008(1):21-2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城鎮化背景下的江南鄉村文化景觀‘源匯效應及存續策略研究”(19YJC760130);南京農業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管理對策類項目“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風景園林專業碩士人才培養與評價體系研究”(SKGL2021009);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精準服務的同城高校風景園林專業協同育模式研究”(2021YYJG07);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風景園林學科核心課程產教融合育人機制構建與實踐”(2021YYJG10)
第一作者簡介:熊星(1984-),男,漢族,江西南昌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
*通信作者:張清海(1976-),男,漢族,江蘇漣水人,博士,副教授,副院長。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