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孝 李建國 潘爭艷 呂軍 韓勇 姜秀英



摘? 要:為探索適合遼寧中晚熟稻區豌豆-水稻復種栽培模式,以科豌7號、科豌6號早熟豌豆品種為試材,開展不同播期下的栽培模式試驗,即:3月27日拱棚播種(A),3月27日覆膜播種(B),3月27日裸地播種(C)為對照,4月10日裸地播種(D),探究其對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并分析了綜合收益。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兩個品種拱棚播種(A)和覆膜播種(B)通過提高出苗速度進而縮短生育期,增產效果顯著,并以拱棚播種產量最高。延遲播種(D)雖縮短了各階段生育進程,但無法在有限茬口期正常成熟,產量最低。不同模式下,科豌7號、科豌6號的綜合經濟效益均以3月27日覆膜播種(B)最高,分別比對照增加479.49元/667 m2和172.19元/667 m2。
關鍵詞:豌豆;水稻復種;栽培模式;產量;效益
中圖分類號:S511.099?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3-0018-04
Effect of Cultivation Mode on Yield and Benefit of Previous Crop Pea in Liaoning Rice Area
XIE Wen-xiao , LI Jian-guo , PAN Zheng-yan , LV Jun , HAN Yong , JIANG Xiu-ying*
(Liaoni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Shenyang 11010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ea-rice multiple planting mode suitable for the middle and late maturing rice area of Liaoning Province, the early pea varieties Kewan-7 and Kewan-6 were used as test materials to carry out cultivation mode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sowing dates. The treatments were designed as arched plastic greenhouse sowing in March 27th(A), film mulching sowing March 27th(B), outdoor sowing in March 27th(C)CK outdoor sowing in April 10th(C), Explored its impact on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and analyze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A) and(B) of two varieties shortened the growth period by increasing the emergence rate,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yield. Treatment(A) had the highest yield. Although processing(D) shortened the growth process at each stage, it was unable to mature normally during the limited crop period, resulting in the lowest yield.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benefits of Kewan-7 and Kewan-6 under different modes were the highest in treatment(B) on March 27th, with an increase of 479.49 yuan and 172.19 yuan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Key words: Peas; Rice multiple cropping; Cultivation models; Yield; Benefit
遼寧稻區常年種植一季粳稻,由于當地溫光資源所限,春季農閑時間較短無法實現作物的配套復種栽培,隨著遼寧省水稻研究所選育出晚育晚插早熟水稻品種,將插秧期推遲到6月15日,仍可獲得較高的產量,比當地主栽品種晚栽近1個月,基與此在水稻田前茬復種早熟經濟作物變成了可能。
豌豆具有生育期短、增產潛力大、適應性廣,適宜冷涼種植條件等優點,是遼寧地區很好的輪作倒茬作物及早春作物之一[1]。它也是繼大豆之后第二大食用豆類作物,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等,不但可作為糧食、蔬菜,也可做飼料[2]。此外,豌豆根瘤菌自身具有固氮作用,每公頃豌豆田可增加純氮75~90 kg[3],對改良土壤并對下茬非豆科作物具有良好增產作用,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東北地區以往研究豌豆復種作物全部集中在旱田作物,如鮮食玉米、甘藍、大蔥、白菜等[4-5],鮮有豌豆-水稻復種栽培模式的報道。
本試驗通過分析播期與栽種方式對豌豆產量的影響,旨在篩選出豌豆-水稻復種最優品種和種植模式,以期為遼寧省的豌豆產業快速發展、調整種植結構和提高水稻綜合效益提供一定理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基本情況
試驗于2023年3月在遼寧省水稻研究所試驗基地(123°38′E,41°8′N)進行。屬于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降雨充沛,主要集中在6~9月,年平均氣溫6.2~9.7 ℃,全年平均降水量600~800 mm。全年無霜期172~180 d,有效積溫3 100 ℃。試驗田地力均勻,常年種植一季水稻冬季休耕。耕層 0~20 cm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狀如下:土壤有機質22.8 g/kg、全氮1.62 g/kg、速效磷 58.6 mg/kg、速效鉀 239.6 mg/kg、pH值7.07。
1.2? 供試材料
供試豌豆品種科豌7號和科豌6號,為早熟鮮食豌豆品種,由遼寧省經濟作物研究所提供。
1.3? 試驗方法
試驗共設4種栽培模式(表1),三次重復,小區面積15 m2(5 m×3 m)。采用穴播,3粒/穴,行距30 cm,株距25 cm,有機肥1 000 kg/667 m2、復合肥(N∶P∶K=15∶15∶15)20 kg/667 m2做底肥施入,分別在拔節期和始花期追施尿素各5 kg/667 m2。
1.4? 調查性狀
1.4.1? 豌豆生育期的觀察? 在豌豆生育過程中,主要調查出苗期、分支期、始花期、盛花期和鮮熟期。
1.4.2? 產量構成因素? 在豌豆鮮熟期,每小區植株長勢均勻處連續取10株,帶回實驗室考種,主要考察有效株高、有效莢數、單莢鮮重、單莢粒數、百粒鮮重、莢長、莢寬。按小區進行單打單收,脫粒后測產。
1.5?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Excel2010及SPSS22.0對數據進行處理和統計分析,采用最小顯著差數檢驗法(LSD法)對不同栽培模式處理間的數據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模式對豌豆生育進程的影響
由表2可知,栽培模式對豌豆生育進程均產生一定影響。與對照相比,各處理均能顯著縮短出苗時間,其影響程度表現為處理A>B>D。處理A和B顯著延長了盛花-鮮熟期,處理D與之相反。相同播期下處理A、B均能縮短生育期,但二者未達到顯著水平。裸地條件下推遲播種期顯著縮短了出苗期和盛花-鮮熟期,進而縮短了全生育期,而盛花-鮮熟期縮短是為給下茬水稻生產提供茬口。
2.2? 不同模式對豌豆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栽培模式對產量及構成因素均產生一定影響。與對照相比,處理A、B均能顯著增加株高、有效莢數、單莢鮮重、單莢粒數、莢長和理論產量,且處理A>B,但二者之間差異不顯著。科豌7號處理A和B的理論產量分別比對照增加30.17%和27.25%,科豌6號處理A和B的理論產量分別比對照增加14.60%和11.99%。裸地推遲播期顯著降低了株高、單莢鮮重、單莢粒數、百粒鮮重、莢長和理論產量。科豌7和科豌6號處理D理論產量分別比對照降低12.10%和9.88%。相同處理下科豌7號產量及構成因素均高于科豌6號。各處理均未對莢寬產生顯著影響。
2.3? 不同模式下豌豆經濟效益分析
從表4中可知,不同栽培條件下兩個品種667 m2產值均表現為處理A最高,處理D最低,相同處理條件下科豌7號產值高于科豌6號。科豌7號受處理間影響程度大于科豌6號,處理間最大產值差分別為844.66元/667 m2和484.10元/667 m2。兩個品種凈利潤上均表現為處理B最高,處理D最低,相同處理下科豌7號的凈利潤均高于科豌6號。科豌7號和科豌6號的最大凈利潤分別比對照增加479.49元/667 m2和172.19元/667 m2。
3? 討論與結論
3.1? 討論
由于我國北方早春溫差變化大,回溫迅速,因此種植經濟作物為提早上市同時保障下茬作物充足栽培時間,經常采用拱棚和地膜等形式來提高土壤溫度達到提早栽培增加產量的目的,如西瓜、香瓜、鮮食玉米等[6-7]。本試驗結果表明,通過拱棚、地膜播種均可以顯著縮短出苗時間,延長營養生長期,最終縮短生育期。與裸地播種相比,拱棚和地膜播種模式均能顯著提高鮮食豌豆產量,其中拱棚播種模式產量增加最為顯著,地膜播種模式次之,但二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播種時期是作物的重要栽培因子,適時播種能使作物充分利用光熱水等氣候資源實現優質高產[8],顏廷進等[9]研究表明,隨著播期的延遲,氣溫增高等使豌豆生育期縮短。本試驗表明,在裸地栽培條件下推遲播種雖然可以縮短各時期生育進程,但不足以彌補茬口期過短而提早收割,造成籽粒干物質累積量不足,這是導致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科豌7號的生育期長于科豌6號,因此影響更為嚴重。
從綜合收益角度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中拱棚播種模式產值最高,同時投入也最高,地膜播種模式產值和投入次之,裸地栽培模式最低。雖然地膜播種模式產量不及拱棚模式,但投入相對較低,因此綜合收益最高。裸地播種模式下推遲播期導致生育期縮短,尤其生殖生長期不足,產量顯著下降,因此綜合收益最低。
3.2? 結論
在遼寧沈陽地區開展豌豆-水稻復種栽培,豌豆3月27日前裸地播種可以在6月12日前成熟收獲且不會影響下茬水稻插秧。拱棚和地膜覆蓋栽培模式均可縮短出苗時間、生育期、顯著提高生物產量和豌豆產量,其中以拱棚栽培產量最高,但從綜合收益角度考慮地膜覆蓋模式最佳。因此,筆者建議在沈陽以南地區選擇科豌7號覆膜栽培實現豌豆-水稻復種模式,是實現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出效益、增加復種指數,增加稻農收益,踐行國家大食物觀,穩固水稻面積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玲.遼寧省以豌豆為前作高效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J].園藝與種苗,2014(4):13-14.
[2] 何偉鋒,李玲.不同施磷量對豌豆生長發育及產量性狀影響初探[J].園藝與種苗,2014(4):4-5,25.
[3] 崔再興,李玲.豌豆的特征特性及開發利用價值[J].雜糧作物,2010,30(2):154-155.
[4] 沈寶宇,張天靜,李成俊,等.遼寧以豌豆為前茬的不同復種模式效益分析[J].遼寧農業科學,2018(3):9-11.
[5] 曹振嶺,劉妍,李淼,等.豌豆復種秋白菜栽培管理技術[J].北方園藝,2008(4):129-130.
[6] 青致剛.攀枝花市“西瓜-水稻-豌豆”循環種植模式與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8(5):23-26.
[7] 劉民,齊長紅,祝寧,等.北方地區鮮食玉米與大白菜一年兩茬輕簡高效種植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23,43(19):72-73.
[8] 吳海英,于曉波,梁建秋,等.播期對套作專用高蛋白大豆農藝性狀、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5,34(5):801-807.
[9] 顏廷進,戴雙,鄧翠霞,等.不同播種時期、栽培模式對豌豆產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9,5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