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夕榕
摘? 要:園林式水稻種植區通過結合農業生產與景觀設計,有效提升了農村地區的生態功能與審美價值。這一創新方法符合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現代需求,重塑了傳統農業聚焦生產效率的原有模式,在增加水稻種植區生物多樣性的同時顯著提升了區域生態價值,有利于推廣可持續農業實踐,并發揮出水稻種植區在促進生態保護、提升社會文化活力以及實現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多重作用。
關鍵詞:水稻種植區;園林式設計;種植規劃;美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S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3-0058-03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是結合農業生產與景觀設計的創新方法,通過創造優美的水稻種植環境,增強農業地區的生態功能和審美價值。這一概念源于對現代農業空間的深層思考,在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園林式種植區的發展能為農業景觀提供新的視角與實踐途徑。傳統農業通常重視生產效率,而園林式種植則強調在提高產量的同時,通過生態友好的方式增加農田的生物多樣性,提升農田的旅游和娛樂價值。園林式水稻種植區不僅是對農業生產模式的革新,也是對環境保護和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貢獻,其實際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促進區域生態恢復、提供休閑觀光機會以及教育農業和生態知識。通過探索園林式水稻種植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和效益、在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主要技術和管理挑戰,并通過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的生態功能和社會經濟效益。
1?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的設計原則
1.1? 生態原則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設計的生態原則,主要指的是通過設計來提高水稻種植區的生物多樣性和增強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其中,生物多樣性的保持需要選擇區域適應性強的水稻品種及伴生植物,從而建立一個多層次的生態系統,如種植耐水植物、濕地植物和浮葉植物,這些植物不僅能為多種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地,還能提高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自我恢復能力。[1]而生態系統服務的增強則要通過水管理和土壤改良來實現,可使用生態溝渠和濕地來過濾和凈化水體,增強地下水補給,提供生物走廊以支持野生動物的遷徙和繁殖,在保持美觀的同時,也有助于維持和促進生態平衡。
1.2? 美學原則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設計的美學原則在于創造能夠在視覺上吸引人的環境,這需要通過精心設計布局和視覺焦點、精心搭配色彩與質感來實現。景觀視覺的和諧體現在曲折的步道和隱蔽的觀景點,這些元素能有效引導游客,增加探索的趣味性,并且可通過添加如橋梁或浮島這樣的結構來增強視覺效果,也可以為游客提供不同的觀察角度。[2]色彩與質感的搭配可以利用水稻本身在不同季節變化的顏色(綠色到金黃色、水體的藍色)以及與周圍植被的多樣色彩相結合,從而創造出豐富的色彩層次,增強場地的視覺深度和吸引力。不同的植物紋理和形態的組合能為水稻種植區增添更多細節和層次感,在使整個園林具備生態種植功能的同時,更使其成為充滿藝術感和美感的休閑與欣賞空間。
1.3? 功能原則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設計不僅需要美觀,還應遵循功能原則。在保證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添加休閑設施如休息區、信息展板,吸引人們參觀和學習,讓園林式水稻種植區在生產糧食的同時,也成為一個生態旅游和教育的場所。實現可持續管理需要使用有機種植方法以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采用水循環系統以節約用水,并通過定期的生態維護保持場地的功能和吸引力,這樣的功能性設計不僅提高了地區的生態價值,也增強了游客的休閑體驗,保障了農業活動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友好性。[3]
2?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的空間布局
2.1? 水體規劃
水體規劃是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設計的核心,通過合理設計湖泊、河流和濕地,以達到美觀、實用和生態三重目的。湖泊規劃設計的重點在于創造自然形態的湖泊,其邊緣應曲折自然以模仿自然環境,大小和深淺應根據景觀需求和生態功能來設計,如設淺水區以促進水生植物的生長,這樣不僅能提高生物多樣性,也能提高生態系統的復雜性。[4]而河流布局則需要模擬自然水流的走向,彎曲的河道不僅美觀,還可以增加水體與岸邊的接觸面積,提高水質凈化效率,同時河流的流速、寬度和深度也應支持生物棲息和景觀觀賞。濕地則是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提供者,通過設計雨水花園或生態凈化區,能夠凈化水質的濕地植被,并提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這樣不僅能滿足生態的需求,也可以增強觀光和教育的功能,為種植區增添實用性與審美價值。
2.2? 植被配置
在園林式水稻種植區中,植被配置不僅滿足了農業生產的需求,也兼顧生態與美學價值。在選擇水稻品種時,應考慮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在傳統的農作物品種外,搭配具有特別色彩與形態的裝飾性品種,這樣的多樣化選擇不僅能有效增強水稻種植的視覺效果,還能對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有積極作用。至于伴生植物,應選擇能夠提供明顯生態利益的種類,如能吸引授粉的昆蟲、提供遮陰的蘆葦、水生花卉以及低矮灌木等,這些植物不僅能美化環境,也有助于改善生物棲息條件并進一步提高生物多樣性。[5]通過綜合考慮生態、生產和美觀因素的植被配置,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能夠實現多功能的設計目標,創建一個既生產高效又生態友好的美麗農田。
2.3? 輔助設施布置
輔助設施的布置主要是為了在增強游客體驗同時提供農業教育信息,步道的設計需要讓游客能夠輕松行走,并能近距離觀察水稻及水生植物,為此可以選擇天然石材或木板等與自然環境協調的材料。觀景臺則應設置在視野開闊的地點,不僅能為游客提供一個休息的場所,還能讓他們欣賞到整個種植區的美景,在設計的同時,也應考慮安全性和對景觀的最小干擾。此外,信息牌的設置需要向游客介紹關于水稻種植的科學知識、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及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這樣的信息牌能顯著增強人們的環境意識,并強化人們對生態保護的認知。
3?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美學價值的具體表現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的美學價值體現在利用季節變化、光影與色彩以及紋理與形態的協調,從而展示多變的美景。其中,季節變化可以為水稻種植區帶來獨特的視覺盛宴,從水稻春天的嫩綠到夏季的翠綠,再到秋季的金黃及冬季稻田休眠期的干枯,每一個季節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氛圍。在春季,新生的水稻苗會帶來生機盎然的綠色,這種生機與復蘇的景象能讓人感受到新生活的開始;在夏季,稻田變得郁郁蔥蔥、綠意盎然,展現出生長的旺盛和活力;秋天則是水稻成熟的季節,稻田中泛起的金黃色波浪體現了收獲的喜悅和豐收的美滿;而冬季的稻田雖然看似歇息,但這種靜謐和凝重也有著別樣的沉穩美感。光影與色彩在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的巧妙運用,能顯著地強化季節變化所帶來的視覺感知。日照在一天之內及四季之中的微妙變化,能為稻田注入豐富多彩的光影效果與色彩深淺轉換。[6]清晨陽光照射在露珠之上,使其熠熠生輝;至正午時分,烈日之下的稻田會呈現飽滿鮮亮的翠綠色彩;而到了傍晚,夕陽散發出的金紅色光芒則將稻田染上一層溫暖的橙黃色,營造出一種溫馨而寧靜的田園畫面。此外,陽光穿透稻葉所產生的透視效果以及葉影婆娑,也為稻田注入了更豐富的層次感和動態視覺美感。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也需要充分重視紋理與形態的協調,使水稻縱向線條與平靜水面形成的水平線與波紋相互映襯,在視覺上形成一種動態與靜態的和諧統一。而種植區內的水生植物,如蓮花與蘆葦,不僅在生態功能上能夠凈化水質,為水生生物提供繁衍棲息地,更能在形態和紋理上與規整的水稻田形成視覺對比。通過精心設計以展現季節的更迭、光影與色彩的細膩運用,以及紋理與形態的和諧結合,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能夠超越單一的農業生產功能,升華成能讓人深刻體驗自然之美與人類智慧相互融合的藝術空間。
4?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規劃實施的挑戰與對策
4.1? 技術難題:生產效率與美學設計的平衡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的規劃實施中的技術難題,主要體現在確保農業生產效率與實現美學設計的平衡,尤其是在空間有限的環境之中。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在于采用集成設計方法,將美學元素融入農業生產的每個步驟,以確保兩者的和諧共存。[7]例如,在水利系統的設計中,可以創造既美觀又實用的水景,如小溪和瀑布,這些元素不僅能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灌溉,同時也成為觀賞的焦點,增強整體景觀的美感。還可以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如滴灌系統和智能監控來大幅提升水稻種植的效率和效果,這些技術通過精確控制水分和肥料的投放,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但在設計過程中應考慮設備的隱蔽性,以免影響景觀美觀。在作物的選擇方面,可以引入多功能作物配置,如種植具有觀賞價值的彩色水稻品種,不僅能滿足視覺藝術的需求,也能保持作物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生產與美學設計的完美結合。通過綜合性的設計和技術應用,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能夠在保證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達到高水平的美學標準,為游客提供既美麗又實用的農業景觀。
4.2? 管理挑戰:多功能區的管理與維護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面臨的管理挑戰主要是在多功能區的管理與維護方面,這是因為多功能區涉及生態保護、游客服務和農業生產的多方面需求。為了有效應對管理挑戰,需要采取分區管理策略,將種植區按功能進行合理分區,如劃分為生產區、休閑區和保護區,每個區域根據其主要功能執行專門的管理策略。例如,生產區重點管理農業生產效率和作物健康,休閑區則著重于游客體驗和設施安全,保護區的管理則聚焦于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為保證這些區域能夠有效和協調地運作,需要建立一個專業的管理團隊,包括農業專家、生態學家和旅游管理人員,通過各自負責自己專業領域的任務,確保整個區域管理的高效和專業。此外,為保持園區的高標準和持續改進,也需要進行定期評估與維護,通過定期檢查種植區的生態健康、設施的完好狀態以及游客的滿意度,管理團隊能及時了解存在的問題和潛在的改進空間。根據評估結果,團隊也應及時調整管理策略和制訂具體的維護計劃,以確保種植區不僅滿足當前的需求,也能持續適應未來的挑戰,確保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能夠在滿足農業生產的同時,也為游客提供愉悅的訪問體驗和保護自然生態。
4.3? 環境適應性:適應不同地區氣候和土壤條件
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的環境適應性需要充分結合具體地理和氣候條件,從而采取恰當的種植策略以確保種植既環保又高效。園林式水稻種植區應實施本地化種植策略,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水稻品種及伴生植物,從而大幅減少對環境的改造和人為干預,并提高作物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提高農作物的生長質量和產量。此外,考慮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也應加強對氣候適應性的規劃設計,包括為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條件如暴雨、干旱等設計適應性強的排水和灌溉系統,確保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都能維持穩定的農業生產。例如,排水系統能夠有效地處理過量降水,避免水稻洪澇災害;而灌溉系統則可以在干旱條件下保證作物的水分供給。土壤改良技術也是提升環境適應性的有效手段,通過施用有機肥料和綠肥等自然材料,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的水分和養分保持能力,從而支持健康作物生長。這些技術不僅能優化作物的生長環境,也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讓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重優化。
5? 結語
通過對園林式水稻種植區的設計原則、空間布局、美學價值及規劃實施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園林式水稻種植區能通過綜合多學科方法,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這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可持續性,還能增加教育和休閑方面的功能,使水稻種植區成為一個具有多重功能的綠色空間。這樣的實踐在滿足生態和社會需求的同時,也豐富了鄉村地區的文化生活。園林式水稻種植區作為未來農業的發展典范,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為現代農業景觀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 劉志.風景園林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J].居舍,2024(4):131-134.
[2] 吳繼勝.論生態觀光茶園園林景觀規劃設計[J].居舍,2023(30):122-125.
[3] 王彥華,姬桂珍,劉桂芹.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北省休閑農業生態園林式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2(8):5-6.
[4] 張琳,孔冬艷,姚現玉,等.農田林網中園林式種植模式的利弊分析[J].河南林業科技,2022,42(1):42-44.
[5] 黃文龍.園林設計如何與農業經濟生產結合的探討[J].花卉,2020(8):63-65.
[6] 程波,祁祥春,丁雨成.園林式畜禽養殖場綠化的益處與設計[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1):81.
[7] 李超全.探討園林式生態農業新農村的規劃與綠化設計[J].建材與裝飾,2016(47):60-61.